日本央行前行长:全球化不应被新冠病毒终结

参考消息网4月21日报道 《日经亚洲评论》杂志网站4月18日发表日本央行前行长白川方明的署名文章称,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化进程出现了一些逆转或强烈反弹,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应尽最大努力避免全球合作的倒退。文章编译如下:

也许现在谈论病毒大流行之后的世界还为时过早,但我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毕竟,发达经济体在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采取的货币宽松政策如今仍没有结束。

为此,我想做两件事。一是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暴发前的金融失衡局面,看看这能否告诉我们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另一个是思考这一流行病对全球化的直接影响,全球化是1989年柏林墙倒塌以来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之一。

各种形式的金融失衡已经累积起来。例如,公共和私人债务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政策辩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可以在短时间内赎回的投资基金的大幅增加引起了流动性风险,这一点已得到公认。

3月份我们经历了严重的市场动荡,尽管最近有所改善。股价下跌主要反映了对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可能造成的损害和不确定性的潜在担忧。

我的第二项研究是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暴发对全球化的影响。没有全球化,全球增长率会低得多。

在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全球化的一些逆转或强烈反弹。它始于对以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倒闭为标志的全球金融交易的愤怒。跨境贷款增长放缓。如今,导致把资金限制在国内的微妙的金融监管规定并不罕见。

对全球化的不满情绪还蔓延到了人员流动上,中东难民危机和英国脱欧就是最好的代表。这种现象还进一步扩展到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上——美中之间的贸易争端就是明证。加强数据保护成为一种放弃全球化的传统观念的巧妙形式。

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一定会影响到全球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决策以及普通公民去国外旅游的决定。鉴于人们越来越觉得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也与全球化有关,普通公民对接受超级全球化持谨慎态度似乎不可避免。

这个问题不仅仅与仇外心理有关。例如,欧盟宣布限制医疗设备出口。另一个例子是欧盟难以就设立新型冠状病毒债券达成一致。

新型冠状病毒暴发后,全球化出现某种倒退似乎不可避免。我担心的是,这样的行动会不会走得太远。我怀疑,如果全球化趋势真的被逆转,人们就会开始抱怨生活水平因此下降。

病毒大流行后的世界还取决于政策反应。各国央行现在能够作出的最大贡献是维持市场的运转。在这方面,应该高度重视美联储和主要央行之间加强美元互换额度。

在面对面接触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货币宽松不是解决办法。不管怎样,现在所有发达经济体央行的政策利率几乎为零。零利率令人不安,因为由于债务过多和缺乏货币政策空间,经济和金融体系可能很脆弱。

这种奇怪的局面是央行在单干基础上采取的合理行动的累积结果。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考虑货币政策本身的基本框架。与此同时,需要采取旨在消除个人和小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的财政政策措施。

至于全球化,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应尽最大努力避免全球合作的倒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