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丨植樹節與孫中山先生

今天是3月12日植树节,但今天的意义不单单只在于植树。为使地球不去流浪,我们应该努力增添每一份绿意;为了防疫守护健康,我们更应该在心中播种希望。

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

心信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

——孙中山

历史上的今天丨植树节与孙中山先生

植树节与孙中山先生

在古时,中国人民常常将清明这一天作为“植树节”,同时借植树祭奠先人,表达哀思之情。但因为南北方气候差异等因素影响,具体的“植树节”日期弹性较大。

但是自1928年的3月12日起,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各地一致举行植树典礼,定为植树节,并一直延续至今。而这一天,也是孙中山先生的逝世纪念日。

历史上的今天丨植树节与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最早极力提倡植树造林的领导人,他曾经说过:“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

在孙中山的主导下,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这部法律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制定了大量造林法案,对河流两岸、发源地以及坡地造林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1915年,有感于中国的“重山复岭,濯濯不毛”,凌道扬、韩安、裴义理等多位近代著名林学家联名上书北洋政府,倡议将每年清明节定为“中国植树节”,提高人们对植树造林的认识及热情,在孙中山的积极支持下,北洋政府接受了这个倡议,下令将每年的清明节正式定为植树节,中国自此有了自己的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在北京病逝,五年后被安葬于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为了纪念这位伟人以及他提倡植树造林的功绩,1928年,国民将每年清明的植树节改在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并在这一天举行大规模的植树活动。可惜的是之后的战争和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使得人们奔走求存,植树节也变成了微末小事,被人们抛诸脑后了。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华大地焕发新生,人民生活安定富足,才又把荒废了很多年的植树行动重新提上议程。全国人大常委会更是在上个世纪就把植树节列为了我国的法定节日。

殁于肝癌,先生传递的“希望”

1924年11月,孙中山先生北上“会商时局”时病倒,由北京协和医院医生诊断为“最烈肝病”,但当时中山先生拒绝开刀做进一步诊察;1925年1月21日前后,病情加重,中山先生同意手术;1月26日于协和医院进行手术,发现他的肝部坚硬如木(肝硬化)并有肿瘤,割下肿瘤外皮化验证实为恶性肿瘤,即肝癌。

从1月26日确诊,到3月12日逝世,仅仅46天时间,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便被肝癌夺走了生命,享年59岁,至逝世前夕他仍在反复呼喊「和平,奋斗,救中国!」。

历史上的今天丨植树节与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病逝于北京铁狮子胡同

肝癌和过度劳累是相关联的,孙中山先生的一生都在为革命而奔走。在这里,中山先生教会我们两个词:“希望”和“健康”,没有希望,就不会有在中华黑暗困境中无畏坚持;没有健康,才会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憾!

其实“希望”和“健康”更像硬币的正反面,拥有健康才能保障生活的希望,而内心时刻充满积极的希望,也会为身体的健康提供保障。

在时代大好的今天,无论经历遭遇什么,大家都应如这春日中植下的树木,向阳而生,茁壮生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