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是否說明超大城市、核心城市、強省會戰略都需要改變呢?

圍城也有世界


這一次疫情的擴散是人員的流動交流造成的,不是城市化或者大城市,強省會戰略造成的。沒有後者,能夠阻止或者減少人員的流動交流嗎?武漢是疫情的起始點,重災區,但是湖北的其它城市就躲過了疫情?

在這一次疫情流行的時候,我看見網絡上許多人大聲講,現在不應該再發展大城市,這一次疫情就是教訓。我不知道為什麼總有那麼多人反對大城市和強省會戰略,總是找理由找藉口反對。以前是大城市省會城市吸血論流行,現在終於找到機會,但是我認為理論實在站不住腳。疫情起源本來與大城市不大城市沒有關係,或者說來自於農村有很大可能。歷史上農業分散社會產生的瘟疫多了去,那能夠不發展城市大城市瘟疫就會禁絕。

疫情的流行是人員的流動交流造成的,我們這個社會人員流動很頻繁,這是沒有辦法阻止的,因為現代社會經濟活動社會活動比農業社會大太多。中國有一句著名的詞彙,因噎廢食,因為吃東西噎住了喉嚨,甚至丟了命就不再吃東西。這個詞彙是說這方法是愚蠢的,因為這選擇沒有辦法作到,你不吃飯同樣丟命。人因為害怕瘟疫流行,就選擇遠離人口區,永不與別人打交道?

大城市發展得很快,是經濟的自覺選擇,因為社會自覺的選擇是哪一種選擇更加符合效率和經濟就選擇哪一種。大城市符合規模化效應的經濟規律,對企業來說,規模化發展的大城市有發展成熟最大的市場,產業也聚集成鏈條,在那裡建設工廠有最優化的成本和效益,在那裡可以以最優價格和最大的方便配置各種生產要素,並且得到社會經濟和金融服務。從個人來說,規模化的地方經濟機會最多,成長空間最大,你腳下的選擇是由不得你的。

許多人反對所謂強省戰略,特別是內陸欠發達地區發展強省戰略受到許多人的譏諷和批評。相對沿海地位,內陸地區確實也存在一些所謂經濟首位度比較高的省會城市。但是,內陸地區的省會城市首位度再高,在國內城市排名中最好的位置也在七八位以後。如果內陸要丟掉強省戰略,把經濟體量縮小來獲得所謂的均衡水平,恐怕中國前二十強城市沒有一個內陸省份的城市。省內均衡了,國內的差距更加大,內陸地區可以說在城市競爭中間都粉粉不堪一擊,因為已經都不夠身份。

其實,現在已經不是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和政府早就不能包辦一切事情。城市只是平臺,選擇的是別人。搞強省戰略要別人給你面子,認可對它的投入最有利。現在哪一個城市不在賣力討好上門考察的企業家,何止是省會城市。你可能強制要求他在你這有省會的大名頭下給你建一個新工廠,一個新商場嗎?你問有不有可能?


蓉城草根財經


都建成超大城市就是人類走向滅亡的開始,平衡發展是人類發展的希望,疫情說明超大城市災難嚴重,核戰更是如此,有人說那是很遠的事,當局者好大喜功造成的。


張樹民147971724


不能因為一次疫情就否定大城市的發展模式。這是一次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事件,誰也沒料到,也是偶然事件,不常發生。

不可否認,疫情使得大城市相對中小城市來說損失更大,但也不要忘了,疫情不只是影響大城市的發展,對所有城市都是一視同仁。現在中小城市的損失雖然比不上大城市,但這本身也因為體量先小的原因,它的損失幅度不見得比大城市小。如果走均衡的發展道路,那麼它的損失額度也會隨之增大。



城市的發展需要打造中心城市,打造大城市,我國中西部地區很多省份推行“強省會”戰略,導致省會“一城獨大”,但這也減緩了人口外流的壓力。試想,中西部地區大部分城市落後於東部地區,如果沒有一個核心城市、發達城市,那麼人口外流只會更多。再者,打造一個城市群、一個都市圈都需要有一個核心城市,不然競爭力就不強了。沒有核心城市,甚至還會影響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因為大城市對人才、資金、產業、技術的吸引力是其它中小城市不可比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