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沉迷哲學是好事嗎?

木幽書


中學的時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學讀中文專業,後來為了參加考試自學中國哲學系、西方哲學史,最近幾年接觸佛學,隨著不斷學習,對哲學有了越來越深的認識。學習哲學最主要的是學習思維方式。


一開始肯定唯物主義,學習中西方哲學後覺得唯心主義也蠻有道理,再後來認可般若智慧。如今認為學習哲學不能繞過儒釋道文化,儒釋道全面闡釋了人與人、人與自己、人與世界的關係。所以,不管是年輕人還是年長者,都有必要適當瞭解哲學,但是不能沉迷。


關於這個問題,幾個關鍵詞,年輕人、沉迷、哲學、好與壞。


首先,沉迷這兩個字本身並不是褒義詞,任何人對待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清醒的態度,我們可以深入探索,但是絕不能迷失自我。


沉迷也無所謂好與壞,就好比,宋徽宗沉迷藝術,繪畫、書法這些都玩得很好,對於藝術史的貢獻很大,但是卻沒做好自己皇帝這個本職,最後淪為階下囚。還有康德,沉迷哲學,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如果今天像他一樣沉迷哲學,一定不會被家人接受。



其次,哲學是形而上的學科,是討論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有什麼價值的學問。


哲學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認識人生,是能夠指導現實生活,如果學習哲學脫離了正常的生活,那麼應該思考自己學習的內容與方法是否正確。



最後,再次強調一下儒釋道哲學。

其實西方很多哲學家非常佩服我們傳統學說。比如說,西方哲學家凡事推理不下去就搬出的上帝,當他們讀到老子的《道德經》的時候,非常佩服驚訝,老子的道把他們的上帝詳盡解釋了,所以《道德經》在西方很受歡迎。還有西方的心理學家榮格,他喜歡莊子,他的理論很多受到莊子的影響。


綜上所述,年輕時候,接觸到哲學很好,但是最好不要偏於一門,多多涉獵,融會貫通,然後以哲學的智慧指導現實生活。



妙華心地


哲學上有一個人生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三大問題都是年輕人在面對擇決時必須考慮的。

年輕人需要哲學,但沉迷哲學是不可取的。

物極必反,實幹興邦!哲學來源於實踐,一味地憑空幻想便失去了年輕人的期望和價值。

也許你會拿唯心主義哲學反駁,但他們隨口談論社會,又何曾瞭解過民眾的質樸需求?他們得意地炫示哲學,又何曾思考過哲學的原始使命?年輕人沉迷哲學會讓他們變成一堆扭曲的形體和尖利的聲音。

人生需要正確的哲學來武裝自己!他是人生成功的最大保障!想明白人生的意義!做好一分鐘的自我介紹,讓對方瞭解我們,記住我們!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做過什麼,我要去做什麼?構成我們人生一張完整的走向圖。只有用正確的哲學思想和思維畫好這張正確的人生地圖,人生才不至於走偏,走錯道路!

現如今一些年輕人網上跟風,社會盲從的事例比比皆是。難道是當前的教育和社會價值取向出了問題嗎?是日益增長文化需求跟不上發展,是他們人生三大終極問題未歷經考驗,不成熟。年輕人如果沉迷哲學就會陷入無盡的思考,就會被有心人利用,就會被社會淘汰!


共道綠林


年青人沉迷哲學是一件可喜的事。因為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對自然、思維和社會的探討和研究的學問。學習哲學對提高認知,善於思辨,指導工作,走出狹隘、偏見、僵化和固步自封具有重要意義。

毛主席曾多次地號召學習哲學,並結合中國革命和建沒的實際寫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實踐論》、《矛盾論》、《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和《論十大關係》等著作,對指導我們的工作、研究問題、執定策略和處理關係都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年青人研讀這些作品,可以有效地學到如何處理個人、集體和國家,自由和民主,民主與集中,守舊與創新,繼承與發展,開放與媚外,眼下與長遠,順利與曲折,局部與整體,理論與實踐,危機與創新,內因與外因等諸多關係。學習利用矛盾的不同特點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同樣,辯正法對青年人也有指導意義。比如,怎樣全面地、辯證地、發展地和歷史地看問題,不做頭腦簡單的人,在工作中和大是大非中,有主見,有擔當,不信謠和不上當。能透過紛繁迷霧,理清頭緒,當即立斷,解決矛盾和轉化危機。

綜上所述,我主張青年人或者說更多人研讀哲學,也要研讀國外的哲學。用哲學指導生活、工作和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