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孩子動手打了別的孩子,請問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怎麼做?

王老師的數學


尋根問源,打架問題無論對錯都應謹慎對待。

首先,第一時間處理打架的事態,查看對方的受傷情況決定是否要去醫院,不問原因,先要保證孩子的健康沒有損害。

其次,誠懇的態度向對方家長道歉,同時引導孩子向對方道歉,無論事出何因,動手打架是不對的表現。

第三,無論自己孩子還是對方孩子,尊重他們的發言。雖然我們不排除孩子因為打架擔心會被批評,從而對事情的陳述偏向自己有力一方,但是我們應該相信孩子不會輕易編造謊言,你的尊重是給予孩子最大的信任,也是與孩子之間溝通不埋下阻隔的根源。收集一些來自其它小朋友對此事的信息,以此作為判斷孰是孰非,公正對於此事的評判。

最後,妥善處理好事件,對方再無怨言之後要正視孩子打架的根源,打架這種暴力的解決問題的手段從何而來,是源於家庭還是外在,都需要謹慎對待,教會孩子面對突發情況如何運用更好的方式處理,從而遠離暴力是讓孩子性格及成長都相好的存在。


從心開始的你我


“你家孩子打了我們家的小孩!”

聽見別的家長和自己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時候我們的心理陰影面積應該是巨大的。如果是第一次遇見這樣事情的家長,可能還帶著一點的懷疑:什麼?我們家孩子一向聽話,他怎麼可能打你家孩子呢?但如果是多次遇見這樣情況的家長,就會為此而焦慮頭疼:這孩子到底是怎麼回事,怎麼又動手打人了!孩子動手打人肯定不是一件好事情,無論是第一次還是多次,都需要得到我們的重視,以下方法可以幫助家長們解決孩子動手打人的問題:

先傾聽,後詢問

很多家長在聽見或者看見孩子打人的事情後,會選擇立刻批評或者責罵孩子,讓之道歉。其實,並不建議家長這樣做。孩子打人的原因有許多,可能他是主動傷害別人的人,也有可能是被傷害者。如果是前者,孩子可能會因為你的責罵而產生逆反心理;如果是後者,孩子會覺得委屈和傷心,父母此時的行為就會破壞親子關係,孩子可能就會不再願意和父母說心裡話。

因此,在詢問之前,我們聽聽看孩子怎麼說,這樣孩子的情緒不會過於激動,也不會反感與你的交談。其次,我們就可以去詢問一些我們想要知道的事情,引導孩子講出事情發生的經過。

分析原因,解決問題

再瞭解事情發生的經過後,家長們則需要分析孩子打人的原因,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因為這三種原因和別人動手:

1、因為生氣憤怒而打人

當我們感到生氣或者憤怒後,大腦中的杏仁核便會觸發警報,釋放兩種關鍵激素——腎上腺素和睪酮,讓身體準備反擊。於此同時,大腦的前額葉皮質也會受生氣情緒刺激而活化,而前額葉皮質負責決策和理性思考,確保我們不會做出非理智性行為。相關研究表明:從怒氣被觸發到前額葉皮質評估該做出什麼反應,所需的時間不到兩秒。這時,如果能在感到生氣後,從一數到十,就能夠減少我們的不理智行為。而如果孩子沒有掌握控制的方法,則會更容易動手打人。

2、孩子模仿他人的行為

有些父母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就會選擇打罵的行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行為影響著孩子三觀的形成。在長期暴力環境的浸透下,孩子也會不自覺地選擇暴力行為去解決問題。家長需要樹立榜樣,以適當溫和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傳播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孩子接觸到許多負面的場景,他們也會因為好奇和成績從而選擇去模仿一些暴力行為。因此,家長平常需要多關注孩子,避免孩子接觸一些暴力場景,如果不小心接觸到了,需要正確引導孩子。

3、不會表達自己“愛”

有些孩子不善於表達,會通過拍打別人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其實,這是一種表達喜歡的方式。家長平常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或者是解決問題。

清楚了孩子打人的原因後,我們要告訴孩子,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我們動手打人都是不對的,都需要和別人道歉,我們應該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

建立規則意識,增強合作能力

平常生活中,家長不可溺愛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百依百順。我們需要和他們制定相應的規則。比如說,大家一起玩玩具的時候,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你不可以去搶其他小朋友手裡的玩具,你需要耐心等待,或者去詢問其他小朋友是否可以和他一起玩。如果孩子發生了搶奪行為,就需要給予孩子一定的懲罰,比如減少娛樂時間,或者到一旁靜坐幾分鐘。當孩子樹立了規則意識後,就會減少與別人的衝突,並且增強與別人的合作意識。

以上就是一些處理孩子打人的方法,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李軍佚兒童領導力


我是杏花杏雨,一名中小學教師。很高興就此事與你探討。

我認為,孩子打架,必有原因與對錯,應先調查清楚,再作決斷。

思想上要重視,儘快解決衝突,平息事端。防止矛盾升級,造成更大傷害。

小孩子在一起相處,發生矛盾實屬正常。但現在小孩子往往在家受寵,自尊心過強,遇事不服輸,於人缺乏包容性,於事易極端。口舌之爭是小,拳腳相加,互不相讓,矛盾逐漸升級,導致傷亡大禍也不是不可能。最後達到兩個家庭為此鬧得不可開交。

所以,家長必須對孩子之間發生矛盾之事不可馬虎,且要從矛頭抓起,儘量做到早發現早解決,消除矛盾於萌芽狀態。

瞭解原因要詳細 對錯確定要公正分明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的誘因往往很簡單,但是矛盾發生的“導火索”,它是導致後面矛盾發生的前提,是始發原因,有有意和無意之分。始發原因是矛盾發生的前提,與後面發生歷矛盾互為因果。

雙方家長最好在一起,詳細瞭解原因與過程。根據原因和造成傷害的輕重程度,確定錯誤大小,責任輕重。並要做到公正分明,有理有據,口服心服,小孩認可,家長贊同。

雙方家長處理時,要換位思考,彼時理解包容,各自對孩子的錯誤要有清醒的認識,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切不可抱著不吃虧、不認輸、偏坦庇護孩子的態度,不僅不助於事情的解決,反而加深雙方矛盾,促使矛盾升級。

解決問題:要勇於承認錯誤,承擔後果。

矛盾的最終解決,取決過失大的一方承認錯誤,並承擔後果。過失大一方家長必須深刻認識錯誤,主動賠償損失,不可此時計較經濟上的得失,要和孩子共同認識到這是一種擔當,是維持正義。當然作為受害方,家長應給予對方諒解,如損失不大,可適當讓步。切不可藉機要挾,加劇矛盾。

總之,矛盾雙方應本著有助於事情的和平處理,本著對孩子負責,本著為孩子將來著想,懂道理、明是非、勇擔當。既有助於事情公平合理的解決,又對孩子進行了良好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