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信貸質量影響幾何,銀行今年如何發力?

琅琊榜首張大仙


疫情對信貸質量肯定有影響,這已經是共識,管理層也提高了銀行對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經濟不良貸的容忍度,並要求銀行加大不良貸的核銷力度,

自從疫情發生以來,製造業出現了明顯的產業鏈中斷,加上嚴格限制許多企業開工,實體經濟不少企業陷入經營困難,甚至出現現金流緊張,無法歸還到期的貸款,要求延期償還還是客觀存在的,

企業停工停產,不少人面對長假期,沒有了任何的收入,即使有收入,很多人收入水平也是大大降低,甚至部分人復工就意味著失業,銀行消費貸和按揭貸款出現逾期甚至部分消費貸出現違約事件會明顯增加,

因此一和二季度銀行資產質量會出現下滑,至於下滑多大,要看銀行在製造業和零售業的貸款比例,零售業製造業貸款比例越高,不良貸率可能也會越高。

銀行未來發力方向,可以從政府央企主導的新基建方向發力,也可以在按揭貸款和消費貸方面發力,新基建規模龐大,對資金要求很高,銀行是一個大大蛋糕。消費貸質量還是不錯的,尤其是行政事業單位和大型央企等員工消費貸是很安全的。

從銀行自身考慮,必須嚴格對要求貸款的企業資質和信用嚴格評估,不能貸款一出去,馬上就是不良貸。

關鍵時刻不能過度追求貸款規模大 擴大,資金安全為第一要務,寧可少做也不能做錯了,少做只不過是營收規模增速下滑,做錯了,就是馬上利潤增速下滑。


杜坤維


覆巢之下無完卵。現在雖然還到不了“覆巢”的地步,但是我國經濟受到疫情的影響之大是空前的。銀行和經濟的關聯度極大,經濟下滑,銀行自然不能獨善其身。可以說在疫情的摧殘之下,銀行的發展也是面臨極大考驗的。

銀行的基礎業務就是“存、貸、匯”。在這當中,貸款業務又是銀行的主要盈利手段。信貸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銀行利潤的高低。很多銀行已經將2020年的發展設定為了風險化解之年,也就是說不求多利,只求多穩。

我曾經說過,疫情對於全國人民和公司都是一次大考。這場考試沒有提前公佈時間,考試內容就是檢驗個人和企業是否留足了現金流,是否負債過高。對於銀行來說,還多了一層考驗:銀行的貸款質量如何,擔保及抵質押物是否充足。

疫情發生之前,銀行為了下沉市場,大規模的與互聯網貸款公司進行合作。主要合作模式是由互聯網貸款公司提供客戶,向銀行引流,銀行則向客戶發放貸款。一方面客戶質量在不斷下降,另一方面,銀行為了向互聯網公司靠攏,力求體驗,發放的都是信用類貸款。

疫情發生以後,這些從互聯網金融機構申請貸款,最終由銀行發放貸款的客戶,肯定或多或少都被疫情虐了一通。當客戶還不上款的時候,受影響的不僅是互聯網金融機構,也有銀行。

銀行和互聯網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互聯網金融機構對於引流的客戶負擔一定的擔保責任(暗保),另一種是互聯網金融機構不對客戶質量負責,只是銀行收不到錢,互聯網金融機構分潤就少一些。無論是哪一種,客戶還不上錢,互聯網金融機構和銀行都會損失相當一部分利潤。

這種貸款大多屬於信用貸款,信用貸款的優勢是獲客較快,客戶體驗較高,資產容易上量。劣勢也很明顯,那就是一旦客戶打定主意不還錢,銀行是一點辦法也沒有。銀行還不敢暴力催收,也不能將催收委外,最終導致壞賬。

相比這類的信用貸款,銀行傳統的抵押貸款、擔保類貸款相對要穩健一些。客戶不還錢,或沒能力還錢時,銀行還可以抓緊第二還款來源。各大銀行馬上就要公佈一季度財報了,業績較好的銀行一定是那些咬定青山不放鬆,信用類貸款佔比不高的銀行。

總結:

在疫情肆虐的當下,各家銀行就好比在經歷著一種考驗。考驗著銀行在風險審批部分是否放鬆,是否為了業績的提升而放下了傳統銀行最看重的第二還款來源。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前些年過度追求信用貸款的銀行,在這一刻可能要面臨信貸質量大幅下降的風險。

關注銀行研究僧,帶你瞭解更多銀行知識。


銀行研究僧


受疫情影響,需要貸款的人越來越多。

可是對銀行來說,去貸款的人越多,客戶質量整體就會下降!正如借款人的感覺“越缺錢的人銀行越不放款”!其實去銀行做信貸跟好多事一樣也是需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好多人都是眼下急得不行到處借錢借不到才想起到銀行去借款,結果發現要麼是有當前逾期要麼是徵信查詢過多導致批不了款。

不過從國家整體來看,有政府的宏觀調控,會對部分中小企業有優惠貸款,對於經營穩定的企業,對於徵信優良的個人,放款還是沒問題的,所以整體上看,信貸體量應該還是高於往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