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現在的三農問題的?歡迎來討論一下?

最務實的火龍果


“三農問題”的本質和核心是小農經濟的低效和沒有發展前景。

四川農戶種植糧食的年純收入最多僅有3000元!相當於1個人在城市1個月的打工收入。即使種植經濟作物也不大可能上萬元,只相當於3、4個月的打工收入。種植規模過小必然造成種植和交易成本過高,僅靠種糧(甚至包括部分經作)根本不足以維持生計,更無力實現農業農村的發展,無法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無法提高生產效率,“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青壯農民進城打工,大量耕地丟荒的現象也就成為必然。

小農經濟(包產到戶)已經到最後的末路

  小農經濟是最典型的自然經濟,它把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在一起,男耕女織,以織助耕,不僅能夠滿足個體家庭維持生存的最低級,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也使之與市場的聯繫降到最低限度。工業化之前的“地主+佃農”模式和自耕農模式是小農經濟的典範。

  成為自耕農是中國數千年來普通農民最強烈的願境,“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就是其寫照,但是,自給自足、封閉保守,土地分割細碎,生產單位小、散、多,這些小農經濟的特性決定了它是和工業化和現代農業所要求的社會化大生產完全背道而馳的,是沒有出路的。

  可悲的是,雖然在建國以來半個世紀的工業化過程中,在科技力和政治力的作用下,“包產到戶”後的中國農村與“地主+佃農”模式、自耕農模式的“小農經濟”相比較確有很大的不同。因工業化和社會化大生產元素的浸透成為了“半工業化的小農經濟”,但其小農經濟的特性和缺陷並沒改變、改善,依舊是沒有前景的生產效率低下的小農經濟。

  1、小農經濟的缺陷:

  (1)阻礙技術進步。

  A、風險問題。因小農經濟生產單位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無力承擔創新的風險,通常對新技術、新品種表現得極為保守,不願冒險,我就親身體會過把雜交玉米種子送到農戶手上他也不願種的事。而僅我所瞭解的我們縣的情況,自建國伊始就一直在為增產而不斷地替換更新水稻品種,60年代的矮稈品種, 70年代初的中稈品種和其後的雜交水稻,30年內大規模種植更換的水稻品種就達近200個,如果沒有人民公社的組織,以當年的文化素質、交通條件等根本不可能有這個成就。

  B、成本問題。農業生產中有很多成本是邊際下降的,比如送檢認可成本、品牌樹立成本、農機使用成本等等。農民生產無公害和綠色農產品的收入本可以比種植普通農產品高很多,可是這無法在個體的、小規模的生產中推廣。因為無論規模大小,綠色產品送檢和得到社會認可成本基本是一樣的,但因為個體種植的產量太少,無法象規模種植一樣分攤降低成本,因而在經濟上不可行。還有農業綜合防治無法推廣也是相同原因。

  C、培訓問題。由於中國有數億農民,1、2億個生產單位,這就使得每推廣一個新技術、新品種都涉及到要對數億農民進行培訓,具體到鄉鎮就是每個農技員要面對1千甚至數千個生產單位,這就使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成了不可能在短短數年內完成的任務,嚴重地遲滯了新技術、新品種的更新速度。

  D、利潤問題,由於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太小(1.4畝),新技術所能增加的效益對農民而言往往無足輕重。例如,水稻畝產增加10%已經是有突破性進展的新品種了,可是一戶農民只有1、2畝水田,新增加純利潤也就幾十元;再加上農戶抗風險能力差,成功的收益與失敗的風險在農民的算盤上明顯失衡。再如,雖然優質農產品的市場銷售價格高(優質香米比普通大米的價格可以高几倍),銷路也好,可是個體農民無法種植。因為個體經營的規模太小,農民自己銷售連運費成本都收不回來,即使有中間商收購利潤也會被壓得很薄,甚至會被中間商轉嫁市場風險,在市場波動時壓價收購或拒絕收購。

  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在小農經濟下,農技推廣體系根本無法開展工作,新技術、新品種推廣速度極慢。抗風險能力差。

  (2)缺乏大規模公共設施建設能力,甚至具有對公共資源的破壞性。最典型的是表現在水利工程。

  我國的灌溉面積在1980年以前以平均每年1700萬畝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達到6.7億畝。但是1980年後,水利建設速度不升反降,安徽淮北地區在六七十年代共建機井13.8萬眼,可灌溉500萬畝良田。然而到1985年7、8月大旱時,機井被填,渠系被平,能投入抗旱的機井只剩下4000多眼。譽滿全國的河南林縣“紅旗渠”,也因集體經濟解體而導致常年失修,裂縫、滲漏嚴重,上游農民乘機截水、扒水和搶水,1987年7月大旱時瀕於斷流,全縣16%的土地基本絕收,9萬人靠遠程買水吃。在“六五”期間,我國的灌溉面積首次下降,淨減少700多萬畝,至今中國現有水利設施中的80%以上仍然是20世紀70年代以前修建的。雖然在2003年後確立了“以工補農”政策,政府大力投資興修水利工程,灌溉面積又有所恢復,然而農戶分散經營與水利設施的不可分散性和公共性之間的尖銳矛盾,農戶土地細碎無法協調利益得失造成的“最後一公里”難題,並不是國家單純地投入鉅額資金就能解決的。其它如交通、飲水、衛生甚至一些民生方面的基礎設施也有相同的問題。

  (3)小農經濟由於是個體經營,個體發展,帶有自利性質,而且生產單位小、散、多,在遇到天災時,無法有效組織大規模的抗災救險行動,往往只能依靠宗親關係進行一對一救助,而不能在集體的框架下由大家幫助解決。小農經濟基礎上,無法建立起完善的公共福利機制,也就導致了個體的抗風險能力的降低。

  (4)生產效率低下。

  在土地分割細碎的小農經濟下,本來可以由一臺大型聯合收割機就可以完成的收割任務,現在必須由數十臺小型收割機來完成;本來可以由一個合作社100萬元建立的農機系統,現在數十家農戶花費200多萬元也不一定能建成。人力和資源的極大浪費導致了生產效率的低下成為必然結果。

  目前條件下我國多數農區農業經營的低效率和不經濟已使土地喪失了產生“農業利潤”的資本功能,而成為一種生存保障手段,許多農民不是為謀利而經營,而是為生存和保險去種植。

  (5)市場中的弱勢地位。

  單家獨戶的小農經濟在進入市場時,由於信息的不對稱,規模的不對等,所有的個體農戶都必然是處於弱勢地位,即使在有(更何況還未必有)政府盡責官員的大力援助下,也因不能直接進入市場而只能任由中間商盤剝魚肉,“蒜你狠”、“姜你軍”都是中間商大賺,濫市滯銷全是農民大虧。購買生產資料和原材料要用零售價,出售產品又只能用比批發價更低的成本價。和集約農業的“低進高出”相比,個體農業卻是“高進低出”。正是這個“一進一出”挖走了農民80%以上的利潤,限制了農民收入的提高。

  (6)無法依靠自身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問題。

  在中國的絕大多數地區,對絕大多數農戶而言,由於商業因素極小和小農經濟實行的小戶經營模式,很難自發組織起穩定的合作化非農生產,而單家獨戶、“三天一逢場”的少量手工業和商業活動在自給自足、封閉保守的大環境下作用極為有限。所以,在生產力過剩後,剩餘勞動力根本無法在農村內部消化,出現了忙時忙死,閒時閒死的情況。

  即使是經濟最為發達的江南,雖然商業化造成了市鎮的興起和市場的繁榮,促成了家庭手工業和副業的發展。然而在中國特定的歷史、社會環境下,卻使江南的家庭農村經濟形成一種總收入增長而單位時間收入和人均收入下降的“過密化”發展(《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黃宗智)。但增加工作時日並不是無限制和無代價的,如果沒有“替代性”的工作機會,江南農村經濟雖好於其它地方卻同樣陷於絕境之中。

  自50年代以來就在大力提倡的“社隊企業”最大的目的正是提供“替代性”的工作機會,把小農經濟中的大量多餘勞動力轉移到其它行業中去,而“社隊企業”發展最好的就是江浙一帶。

  當然,現在的中國確實不同於工業化之前,城市可以吸納大量的“農民工”,但是交通擁堵,房價高漲,醫療教育資源緊張等問題的蔓延已經證明這個解決方案並不完美。而且農民進城後遺留的土地依然要集約化才能發揮其最大效益。

  2、小農經濟是走到盡頭的絕路。

  鑑於前述缺陷至今仍在深刻地影響和阻礙農村農村的發展,所以,雖然“半工業化的小農經濟”借工業化之力超越了從秦漢到民國畝產100公斤的極限,達到了350公斤。但是,依舊是走到盡頭的絕路。

  所以,我一直認為,與人民公社相似或稍鬆散的組織形式(如以色列的基布茲、莫沙夫)最利於中國這種人多地少錢少的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最利於集約化、產業化、機械化。而現在,小戶經營的侷限性和破壞性已經越來越明顯,“包產到戶”實際上已經越來越嚴重地阻礙了農村和農業發展;小農經濟的低效率、及其與工業化因素疊加而加劇的“進城潮”,正是“三農問題”的根源。

  據江西省高安市農調隊抽樣調查,2012年早稻平均畝產為387公斤,預計晚稻平均畝產在450公斤左右。早稻生產成本為888.18元/畝(種子60元、肥料188.07元、農膜及秧盤25元、農藥100.38元、水費35.59元、犁田80元、收割78.14元、用工4.28個按75/天計算,計321元),預計兩季水稻生產成本在1780元左右。按照早稻實際收購價128元/百斤、晚稻預計價140元/百斤分別計算,剔除生產成本後,每畝雙季稻純收入約470元。單季稻畝產一般在600公斤以上,同樣成本核算後,畝純收入約750元。糧食播種面積及總產量減少應引起重視--中國政協新聞網--人民網

  而在四川,我粗略算了下正常年景無嚴重病蟲害的情況,一畝水稻可收穫稻穀1200斤,折米800~900斤,市價約1500元~2000元,須投入種子、化肥、農藥錢150~200元,投入人工11~16個(秧田播種管理2~3個,作田栽秧3~4個,管理3~4個,收曬運貯等3~5個)市價80~100元/工.天。以上數


愛生活的小馬


既然提出如何看待三農問題那就這樣分析。

1,農民

近幾年農民剛剛擺脫貧困,溫飽有了保障,但作為農民,特別是年老的群體,他們飽經蒼桑,為了養家餬口,他們仍然在田野上勞作,奔波,身體逐漸衰老,但農民得到的是政府每月發放的一百多元的養老金,從生計而言,雖然每年交合作醫療保險,但農民得了大病,看似有了報銷,但在昂貴的藥費面前,農民還是承擔不了,作為政府應加大力度來解決農村老人養老問題,刻不容緩,提高農村老人養老,就必須徹底來完善養老機制,每月有相適應的月薪,給老人享受老年之樂,另外,老人看病可以享受優惠政策,按90%的比例來優惠農村老年群體看病來作報銷,因為上一代老人,他們為了祖國,奮鬥在土地上,當時他們得到的就連溫飽都解決不了,但依然把生產出的糧食貢獻給國家,他們有怨言嗎。

2,農村

作為當前農村,交通和環境得到提升,為了把農村發展更好,政府又出臺村鎮合併,集體農莊,這是好事,但事實不是這樣,農民剛取得溫飽,又要合併集中到一體,面臨房子拆遷,可農村的房子拆遷款是很低的,僅幾百元錢到一千多元的每平方拆遷款,把拆遷的房款再拿去買幾千元每平方的房子,總說也不夠,還要幾倍或十幾倍的錢拿去買房住,農民能經受得起嗎,剛得溫飽的今天,卻又要背付沉重負擔來生活,那天才能出頭,但是,為了更好發展農村,就是根據地方實際,不能一刀徹,讓農民有個安心的窩吧。

3,農業

農村土地為了實現流轉政策,鼓勵農民土地流轉,可從目前而言,很多土地是流轉了,但流轉的土地國家得到了效益了嗎,因為土地流轉,政府拔出大量資金來扶持,但資金到了人們的口袋,但土地收穫了什麼,許多流轉土地只是靠關係來騙取國家扶助資金,沒有為國家作貢獻,而且拋荒。作為農業,流轉要重新立法,要確保土地產出的東西成正比,對騙取國家資金來富了自已而土地收入卻成反比,那還要流轉幹嗎?

當下農業,由於糧食價格一路走低,這給農民種地的信心,無形當中拔了一盆冷水,農民種地收入太低。只能維持生活,只能靠打工謀生路,為了讓農業有生機,政府出臺適應政策來解決農業存在的問題,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徹底解決農業面臨拋荒和不種地的種種問題,因為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那必須提高糧食的價格來減少農民的損失。

4,作為三農

三農是當前人們必須解決的問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發展三農,只不是口號,而是行動,所以對於三農,必須有更好的政策來完善三農不足的地方,更好地服務三農,期待。


幸福總在你我身邊


國家想富,重點抓農業。農民富,國更強,怎麼抓?不是給錢收地,而事發展。怎麼發展?重點集體,怎麼集體法?第一農民愛地如命。走社會主義,毛澤東思想!只有毛澤東思想才能救中國。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要想國家好,農民翻身才是寶。農民富了國家自然而然工業都富。一兩個人富不算富。全國人民都富那叫富。一花獨放不成春。百花盛開春滿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