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麼看郭嘉?

生吥逢蒔


屢獻奇謀,才策謀略,世之奇士,奇佐

當時,各路諸侯割據一隅,虎爭天下。在這種情況下,郭嘉對一個個敵手心理狀態的準確判斷,便常常成了曹操獲勝的關鍵。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討張繡新敗,袁紹寫信羞辱。曹操正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之時,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他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以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郭嘉的分析很具說服力,不但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同時,郭嘉也正式確立了自己在曹操軍事智能團中的核心地位。

建安三年(198年),劉備為呂布所破,依附於曹操。謀士程昱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後患,曹操便問郭嘉有何意見,郭嘉認為:“的確。但曹公舉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出誠信用以招攬英雄俊傑,恐怕仍未做到。現今劉備有英雄名聲,他在窮途末路時投靠我們而我們將他殺害,這是殺害賢士的惡名。那麼智者、將士都會自疑,再次想選擇誰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誰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聲望,安危的選擇,不可以不明察!”曹操亦有感於此,想到自己曾經因為殺死名士邊讓而引發張邈、陳宮等兗州士大夫們的集體造反,因此,便決定不殺劉備。 不過,郭嘉亦認為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而劉備得人心,不會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軟禁劉備,但曹操卻不接納軟禁劉備的計謀,為了使他心服於自己,反而對劉備更親近。

同年九月,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後圍困下邳。呂布堅守不出。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放棄。這時,郭嘉卻看出了勝機。他以項羽為例勸諫曹操,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計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果然於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殺呂布。

建安四年(199年),劉備借趁袁術北投袁紹之機,主動向曹操請求前去截擊。這時,恰好郭嘉、程昱不在身邊,曹操就同意了劉備的請求。待郭嘉與程昱回來,得知此事後一起勸阻曹操:“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但此時劉備已走,而且奪取下邳,舉兵對抗曹操,曹操悔恨不聽郭嘉之言。


老潘胡說


記得在看三國演義時,被郭嘉的“十勝十敗論”的戰略思想所吸引,從中認識到了人要學會擺正自己的位置。 統治者要善於納諫,用人不疑,做事果斷。作為軍師,臣子,不僅要有軍事、政治的才發,還要選擇好適合自己的明主,一個能成大事的明主,才能充分體現出自己真正的價值。

在三國演義的戰爭史中“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戰略戰術思想,能夠體現出郭嘉在軍事上的能力。郭嘉確實是有著遠超眾人的軍事才發,名副其實的傑出謀士。建安二年,曹操討張繡新敗,袁紹寫信羞辱。曹操想要討伐袁紹,但是又擔心自己不能戰勝。這個時候,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的戰略思想,具體透徹的分析曹操有十勝,袁紹有十敗從而振奮了人心。這一十勝十敗論,準確無誤地將曹操與袁紹之間的勝負點一一羅列,說明了曹操即使兵力弱於袁紹,但是在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這十處勝於袁紹,故可以少敵多。郭嘉從此也躋身入到了曹操陣營的權利中心,此後越發越閃耀。總之,郭嘉是著名的軍師,謀士,素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可見郭嘉在軍事方面的才華突出。


夜色主義繪畫


不吹不黑,我們比比郭嘉和諸葛亮!

1、郭嘉多牛?個人觀點,參謀能力郭嘉≈諸葛亮,戰略眼光>諸葛亮!今人甚至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吹捧。

他是三國頂級謀士,在官渡之戰時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為曹操平定北方立有大功;另外還立有4處功勞:勸曹操東征呂布、劉備;預見孫策死於平常人之手;獻計偽徵劉表,使袁譚、袁尚發生內訌;建議曹操以輕兵擊烏桓。

不吹不黑,郭嘉是三國頂級謀士之一,參謀能力郭嘉≈諸葛亮。

但郭嘉戰略眼光強於諸葛亮,他棄袁紹,攻擊劉備,選擇最後統一天下的曹操,為諸葛亮不能比!


2、但郭嘉亦有缺點,最大的問題恃才傲物,“不治行檢”(《三國志·卷十四》)。政治能力

在人才濟濟的曹魏,很多人謀士官職比他高,郭嘉臨死前只是“司空軍祭酒”。死後也是在曹奐時期,才配祀太祖廟。

(郭嘉)

以下分別說說:

一、郭嘉,曹操前期最親密的謀士,有五大功勞。

(1)、“十勝十敗”之策。西晉《傅子》一書,說郭嘉在官渡之戰中,做出“十勝十敗”的論斷,為曹操堅定“以弱勝強”決心;但請注意,當時荀彧,賈詡都有類似說法,並非是郭嘉一人獨算。

(2)、勸曹操東征呂布、劉備。袁紹攻打公孫瓚,郭嘉勸曹操抓住時機,攻打呂布;要知道當時士卒疲憊,有了郭嘉力勸,曹操才咬牙生擒呂布,消滅後患;攻擊弱小的劉備,郭嘉也為曹操打氣。

(3)、預見孫策死於平常人之手。曹操北面與袁紹作戰,時傳孫策統一江東,要抓住機會偷襲許都;曹操心神不定,郭嘉卻說:“孫策輕率而不善於防備,雖有百萬之眾,卻和他一個人來中原沒兩樣,預計他必死於死於刺客之手”。後來果然孫策到江邊,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敵許貢的門客所殺。

(4)、獻計曹操偽徵劉表,使袁譚、袁尚發生內訌。

(5)、建議曹操以輕兵擊烏桓,平定邊疆。

郭嘉196年被荀彧推薦給曹操,207年去世,11年間幾乎參與了曹魏集團的所有重大決策,像是長了天眼的神算!讓人歎服!

另外一提的是,郭嘉21歲本想投靠袁紹,但發現袁紹外強中乾,26歲選擇了曹操,二人一拍即合,相見恨晚。作為對比,207年26歲的諸葛亮選擇的是劉備。

要知道,郭嘉197年出道時候劉備也在北方,他不選袁紹、不選劉氏,三選一選擇了最有潛力的曹操,這一點選擇比諸葛亮的要強!


2、郭嘉的問題,恃才傲物,“不治行檢”,政治能力

人無完人。前文我說“參謀+戰略眼光”郭嘉≥諸葛亮,很多蜀漢粉會不滿,他們二人畢竟沒正面對決,“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也是後人說法,《三國志》並沒有這樣說!

本著不吹不黑的態度,我再給郭奉孝找找缺點。

《三國志·卷十四》: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

俺今天話說,郭嘉作為最高領導的紅人,恃才傲物,大概有保養小蜜、公款吃喝、公車私用之行為,被陳群數次向曹操控訴;更可氣的是,郭嘉還不以為意,這不是要氣死同僚的節奏嗎?

尤其注意的是,曹魏集團人才濟濟,官渡之戰郭嘉有“十勝十敗”,荀彧有四勝——度勝、謀勝、德勝、武勝。賈詡也有四勝——明勝、勇勝、用人勝、決機勝。很明顯郭嘉氣死同僚的節奏,陳群等就會向其他謀臣靠攏,這樣高傲的郭嘉人際關係不如諸葛亮。

(曹魏集團人才濟濟)

事實也證明如此,官渡之前,荀彧已經是尚書令,荀攸是汝南太守、尚書,賈詡是執金吾,郭嘉僅僅是軍中的司空軍祭酒,級別差了不少;而且最莫名其妙的是,直到曹奐時期,郭嘉才配祀太祖廟,曹丕在位的6年並沒有想起郭嘉……

諸葛亮這點就不用說了, 蜀漢地位是丞相,劉禪甚至稱諸葛亮為“尚父”,這崇高的地位,是郭嘉遠不能比。

3、結論:郭嘉是三國頂級謀士,但恃才傲物。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諸葛亮正面對決,比出高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