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為曹操鞠躬盡瘁,為何最後被曹操逼令自殺?

一壺老酒敬人生


荀彧不需要逃走,他的心已經死了,就剩一個軀殼了,你讓他往哪裡逃?

荀彧的痛苦估計諸葛亮稍微能夠體會,因為他們傾盡一生輔佐的老闆後期都變了。荀彧是大漢最後的忠臣,生逢亂世,他認定曹操是拯救大漢的人,於是死心塌地跟著他幹,前期曹操也是一心要匡扶漢室的,可是後期就想取而代之了。劉備開始也是一心要攘除奸兇、興復漢室的,分荊得益後也忘了,只想當土皇帝了。這時候荀彧、諸葛亮能怎麼辦呢?天下格局基本形成,重新再找個人輔佐?不現實。不再輔佐他?那自己辛苦了半生結果全是錯的?繼續輔佐他?那不是錯的越來越深?還好劉備死的快,諸葛亮接手了就按自己的理想做事了,荀彧可沒那麼好的命,他只有“以憂薨”的悲慘結局!


西山士人


天下沒有他容身之處,往哪裡逃。他輔佐曹操做出做出大功勳,他有敵人。曹操勢力大,沒人幫他。他是想逃也沒有合適的地方的。


話史人


荀彧確實是很矛盾的一個人,才比諸葛但是卻不如諸葛有名;並肩曹操但是最後卻死於反曹。或許在思想與現實均無出路的時候,只有一種解脫方式了......

一出身大族

荀彧是潁川荀氏成員,其家族是荀子的後裔,至荀彧的祖父荀淑時開始發達。在戰亂時期荀彧是較早投奔曹操的名士,《三國志.荀彧傳》記載到,荀彧先從袁紹,但是後來荀彧認為袁紹並非賢主,於是改而投奔曹操,曹操大喜之下稱荀彧為“我之子房”。荀彧對曹操的幫助是全方位的,從戰略分析到人員的推舉,都極大的擴展了曹操的實力,其中荀彧給曹操最大政治戰略建議就是為人熟知的迎接漢獻帝以令不臣,此後曹操在與袁紹的隱性競爭中得以快速擴張,於此同時想必也給在戰亂中的曹操莫大的精神鼓舞,因為在合作的前期,曹操對荀彧的稱讚是不吝言辭的。

二由密而疏

但是荀彧和曹操的合作,隨著曹操在戰場和朝野上勢力的擴張,以及各種形勢的變化而出現了分歧。有分析認為是赤壁戰場的失敗,曹操失去了統一全國的可能,轉而打理身後的基業,為了把自己的政治遺產傳於後世,而不再以統一天下為志向。這就與荀彧的理想出現了矛盾。具體的事例則是在伏完要謀殺曹操一案中,伏完想聯絡荀彧一起對付曹操,荀彧自然並沒答應和伏完聯手,但是也沒有向曹操說明此事,或者是為了保全伏完或者是不願意把矛盾在擴大,但是曹操卻最終通過樊普知道了此事。當荀彧對事態有所覺察想對曹操解釋時,已經來不及了,疑心很重的曹操自然對荀彧不再信任。

三職場冷暴力

曹操謀求私權的過程不斷推進,而荀彧對曹操仍報有幻想,《三國志.荀彧傳》記載在曹操接受九錫時,荀彧表示反對,說“不宜如此”,不論其初衷如何單就此時此番言論都足以讓曹操“心不能平”。而最終荀彧之死在不同的史書中有不同的記載,《三國志》記載是,曹操討伐孫權,藉機讓荀彧勞軍而將其留下,曹操行軍至濡須,荀彧以疾留壽春,最後“以憂薨”;而《後漢書》則記載為,曹操給荀彧送去一個空食盒,荀彧見到後自殺而死。

其實對比兩種記載,不論是荀彧被強留軍中還是見到食盒而死,都含有曹操對荀彧的羞辱和“職場冷暴力”之意,而荀彧作為一個有所持的名士,面對昔日盟友在現實和理想上的背叛,

自己又無法改變,在現實中妥協則在思想上無法解脫,求得思想解脫則意味著逃避現實,所以留下唯一的出路就是離開這個世界。《三國志》記載,明年曹操“遂為魏公”,當時給曹操勸進的人員表中,就有荀彧當時舉薦來的鐘繇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