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的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無法自拔,怎樣科學引導走出這個泥潭,讓生活走上正軌?

稻草人


關於孩子玩手機的問題,一直是很多家長感到頭疼而又找不到有效解決措施的世紀難題,到底該如何說、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擺脫對手機的依賴呢?

一、想讓孩子玩手機的問題得以切實解決,家長首先要遠離幾個誤區:


  • 1、孩子只要接觸手機就不允許,學生必須遠離手機;


  • 2、發現孩子玩遊戲,必須立即給他個下馬威,起到震懾效果;


  • 3、孩子在家無事可做,吵得自己心煩,給他手機讓他安靜一會;


  • 4、孩子在一邊做功課,家長坐在沙發上玩手機,甚至鬧出聲響;


  • 5、讓孩子過早過多的使用手機自拍或者平臺發佈視頻;

  • 6、隔代父母帶孩子,沒有其他招可使,拿出手機讓孩子聽話;


  • 7、把玩手機作為獎勵或者懲罰的內容;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誤區裡面有很多都是很容易避免的,比如說孩子在旁邊吵鬧的時候,為了能讓孩子安靜下來就給他玩手機的做法,相信是很多家長屢試不爽的好方法!


但是你帶來了一時的清閒,卻有可能讓孩子從此對手機玩上了癮,那麼一旦孩子進入手機遊戲的泥潭出不來,你只能乾著急的時候,您還覺得當初只是為了圖一時清淨而做出的不妥當的選擇是正確的嗎?


所以說,教育孩子不能只看一時,而要著眼長遠,所以說站在這個角度來說,很多孩子之所以玩手機會上癮,當然不是天生就這個樣子的,一定是跟父母的言傳身教包括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有莫大的關係!

二:要解決孩子玩手機上癮的問題,家長必須要反思下面幾個問題:


  • 1、我是否能夠意識到孩子一旦玩手機遊戲上癮,要扭轉很難?


  • 2、我是否能夠做到不輕易在孩子面前玩手機?


  • 3、除了手機,我在帶孩子的時候是否還有其他充足的可以跟孩子互動的方式?


  • 4、我是否可以跟孩子做到坦誠相待,孩子會不會對我刻意隱瞞?


  • 5、如果選擇讓孩子玩遊戲,我是否可以保證孩子不至於痴迷?


之所以要思考上述問題,是想告訴各位家長,孩子玩手機上癮,我們採取了一些措施並沒有起作用的根源,可能是跟我們做父母的育兒把控能力有關,也就是說不管孩子出現什麼情況,我們是否都能準確的把脈,都能防患於未然,換句話說永遠是我們在引導孩子往前走,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無法改變的現實!

三、解完誤區,反思完問題,我們具體來看一下到底如何科學引導孩子!


  • 1、能有其他方式跟孩子互動交流的前提下,絕不用手機代替;


  • 2、平時孩子查找資料,能利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的話,絕不用手機代替;


  • 3、父母儘量不在孩子面前接打電話或者用手機娛樂;


  • 4、父母的手機上儘量少下載無關的娛樂、遊戲類軟件程序;

  • 5、孩子能很好的自我約束,要及時的提出表揚,給予適當獎勵!


  • 6、發現孩子玩遊戲,正面的引導效果要好於一味的堵!


如果偶然發現孩子偷偷的拿著手機玩遊戲或者下載一些遊戲軟件,不要急於把秘密說破,可以委婉的告訴孩子,遊戲是為了放鬆身心,所以一定是在工作和學習之餘才可以適當玩!


尤其年齡太小,對視力的影響也不好,如果下一次再想玩可以告訴媽媽,在圓滿完成了所有學習任務的前提下,可以適當的玩一會,但是要學會自我控制!


想要孩子避免沉溺遊戲,一味的堵,不如積極的疏導,孩子更容易接受,否則孩子偷偷的玩,以各種隱藏的方式去玩,不讓我們知道,反而後果會更嚴重!

  • 7、孩子已經上癮,簡單的說教已不起作用,堅決限制的同時,轉移注意力:


尤其對於未成年孩子,如果發現玩遊戲已經上癮了,這個時候一定要堅決限制他玩手機的時間,同時採取各種方式,把他的精力轉移到其他方面:


比如從他的愛好入手,如果孩子喜歡唱歌,可以在家裡面安裝一套專門K歌的設備,有時間就可以吼兩嗓子釋放一下壓力;


再比如孩子就喜歡在家裡宅著,那我們到週末可以多帶著他出去轉轉,去電影院、去圖書館,或者哪怕就是在車上坐著兜兜風,總而言之就是不要讓他閒著!


因為在家裡面坐著發呆,他的心思就一定會放在遊戲上,只要出去,總能讓他找到別的新鮮視角,從而把心思從玩遊戲的興奮當中解放出來,如果經常這樣做,慢慢的他也就不會再那麼感興趣了!

總而言之,作為一個世紀難題,不是說我們看過幾篇文章就能有效解決掉的,畢竟孩子與孩子之間有很多的差異化,而且對於手機痴迷的程度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們要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找到適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方式!


最後還是想強調兩條:

1、不要把手機當成可以讓孩子安靜下來的法寶,那樣做其實是在為自己創造麻煩!

2、孩子已經上癮了,不要一味的去責備他,我們自己也有問題,要寬嚴相濟,既能讓孩子擺脫對手機的依賴,還能讓孩子找到新的興趣點來代替,這才是真正有效的方式!


葛老師教育新智匯


現在沉迷電子設備的人越來越多了,隨處都可以看到手裡捧著手機盯著手機的。不僅僅是孩子,成人也是如此。

由於近期上網課,我也長時間的用手機,發現視力下降的非常厲害。

手機使用問題,尤其是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問題,必須得重視了。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為什麼沉迷手機遊戲。

【1】受朋友影響,社交需要。

家長可以看看孩子的幾個好朋友,他們是不是特別沉迷手機遊戲。

如果孩子的好朋友這樣,那麼孩子肯定也會受到影響。

11歲左右的孩子,受同伴的影響特別明顯。家長一定要關注一下孩子的好朋友是誰,他有什麼不好的習慣,從而提早打預防針。

孩子的好朋友玩兒遊戲,整天他們之間交流的社交信息,主要內容就是遊戲。孩子如果對遊戲不懂,根本就沒辦法跟朋友交流。所以也會沉迷於遊戲的世界。

【2】在遊戲中找到了成就感。

如果孩子在家中在學校,屢屢碰壁,特別孤獨無助,就容易在遊戲中找到自信。

手機裡的網絡遊戲特別多,很豐富,孩子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款,而且遊戲的設置特別有趣,孩子一關一關的闖關,能夠積累經驗,也能夠有優異的成績,這樣孩子就非常容易找到成就感,從而越玩越上癮。

【3】生活單調無聊,手機遊戲是玩伴。

如果孩子的生活特別單調,他也沒有什麼興趣愛好。整天宅在家中,也沒有交心的小夥伴兒,就特別容易沉迷於手機遊戲。

這時候手機遊戲成了他的玩伴,成了好朋友,成了知己,非常難以割捨。

其次,讓我來看看沉迷手機遊戲的危害。

【1】引發眼疾等健康問題。

最容易引起的就是近視,長時間的眼睛盯著手機,能引發很多的眼部疾病。

有一位家長向我反映,他的孩子長時間玩手機遊戲。家長叫孩子的時候,孩子一站起來竟然暈倒了。醒過來後,孩子說他眼前發黑,看什麼都模模糊糊看不清。

長時間的盯著手機,多危險。

小孩子經常進行戶外運動,會對身體發育非常好,變得靈敏健壯。而沉迷手機遊戲,就佔用了孩子戶外活動的時間,對身體健康的損害是很大的。

【2】性格變得孤僻暴躁。

在班裡,我能通過看孩子的狀態,就能知道誰最近沉迷手機遊戲了。

因為這種沉迷手機遊戲的孩子,性格會變得特別的孤僻,不願意跟別人說話,不願意跟外界交往,交際能力變得越來越差。

而且手機遊戲中打打殺殺的,特別容易造成性格暴躁。

那種平時不說話,遇到點兒事就又叫又喊的孩子,就是沉迷手機遊戲的後遺症。

那麼,怎樣引導孩子遠離手機遊戲?

【1】家長要起到示範作用。

家中有手機遊戲成癮的孩子,家長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作為孩子的父母,你沉迷手機遊戲嗎?你是不是整天在家中抱著個手機看呢?

如果也這種情況,先以身作則,在家中不看手機,你能做到嗎?

【2】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全家人一起進行有益的運動。

把孩子從手機遊戲中拉出來,就需要佔用他的業餘時間。讓有意義的活動代替手機遊戲。

全家人可以一起在戶外進行有益健康的體育運動,例如打打羽毛球,打打網球。公園中玩一玩,去郊遊,去爬山。

我的一個學生,有嚴重的網癮症,他的爸爸在外地工作,長期不在家,為了孩子,父親回到了家鄉工作,每天都陪著孩子去跑步,打球。每天堅持鍛鍊兩個小時。

兩個月下來,孩子徹底地戒掉了網癮。這種肌肉訓練,也是系統脫敏治療的方法之一。

有益身心的運動,豐富多彩而溫馨幸福的家庭氛圍,是戒除孩子手機有網癮的最好的藥方。

【3】制定家庭公約。

如果因為工作和學習的原因,必須用到手機,那麼全家人在一起約法三章,制定一個家庭成員都必須遵守的手機使用公約。

白紙黑字地寫下來,把公約貼在牆上。

公約上面限制出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手機,在家中使用手機最長每天不能超過多長時間。寫得明明白白,每天晚上進行檢查。

做的好的怎樣獎勵,做的不好怎樣懲罰,詳細的地寫出來,並說到做到,嚴格執行。

家長在跟孩子交流溝通的時候,注意原則一定要堅持,要堅定,不能妥協,但是態度要和善,不要粗暴。

凡是容易手機上癮的孩子,都是自制力比較弱的孩子。

研究證明,在兒童期就可以表現出良好自控力的孩子,很少做對事情成癮的行為。孩子的自控力,是在後天的環境中,隨著自我認知的發展和家長的不斷引導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自制力的培養,要循序漸進,而且還會錯誤重犯。所以,需要家長有更多的耐心。

6至12歲,是一個人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的孩子,生理上處於生長髮育和素質發展的關鍵,是養成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如果錯過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再改掉壞習慣非常難,就會花費更多的時間了。孩子11歲,請抓住這個建立良好習慣的黃金時期吧。


禾頁老師


中小學生玩手機難以自控是現實生活中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很多家長看到這個現象就會聯想到孩子以後如何如何,似乎孩子就無藥可救了!

家長的這種焦慮,我很能理解,但是這些家長是否知道孩子玩手機難以自控的背後動機是什麼?

孩子家長自己可以反思一下自己使用手機的動機是什麼:沒事幹的時候,看手機,手機上信息新鮮可樂的事情很多,打遊戲一關關過,很有成就感還有網絡上彈出的“你真棒!了不起!”之類的認可言語,同時還會有“繼續努力,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成功!”等之類的鼓勵性語句,而這些心理精神上的鼓勵和讚賞,在現實中並不是那麼多,尤其是隨著孩子的長大,能真正讓孩子認可的的鼓勵和讚賞,很多駕家長給予的越來越少,反而是批評和指責越來越多,每個人都喜歡被認可、被鼓勵,所以孩子會和手機越來越親近。

這個原因是最主要的,還有一個原因,和孩子大腦的發育有一定關係,11歲孩子,初入或者漸入青春期,其大腦杏仁體的發育極度活躍,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很大,很容易被一個事物吸引,可他的自控力還沒有得到相應的發育完善,表現出自控力差,同時有了一定的自主性要求,且一般越來越強,這就是他們不再聽從父母的要求,父母的要求越多,反抗越強烈,心理和父母越對抗。這就是普通所說的叛逆。

瞭解了這個年齡孩子的特點,家長要想引導好自己孩子,自己就要在自身能力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孩子身上下功夫了。

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就是你想給孩子最好的引導,可是你自己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引導,你自己也沒有能力更好的引導孩子,如果還對孩子做出種種的要求,最好只能是把孩子給扭曲。

現在回到問題本身,孩子玩手機只是一個表象,根本問題是家長自身家庭教育能力的不夠,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還是在家長自己教育能力的提升,家長自己內在能量的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