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十二金釵的身高分別是多少?各人的樣貌又是怎樣的?

當代詩人李秋忠


《紅樓夢》是一部大家都喜歡看的文學作品,裡面的人物都能隨口說出幾個,但是《紅樓夢》裡十二金釵的身高及樣貌,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根據影視劇的觀看個人只能做以下判斷:

1、林黛玉身高一米六零左右,眉如遠山黛,鼻若懸膽,櫻桃小口。

2、薛寶釵身高一米六四左右,端莊,典雅,大方。

3、賈元春身高一米六五左右,雍容華貴,唯美大方,氣質過人。

4、賈探春身高一米六五左右,鴨蛋臉,削肩細腰,俊眼修眉,顧盼神飛,長挑身材,超凡脫俗。

5、賈迎春身高一米六四左右,體態微胖,鼻膩鵝脂,溫柔沉默,有親和力。

6、賈惜春身高一米五五左右,可愛甜美,天真爛漫。

7、史湘雲身高一米六三左右,“海棠美人“之稱,氣色紅潤。

8、王熙鳳身高一米五八左右,丹鳳眼,柳葉眉,身體苗條,體格風騷。

9、李紈身高一米六左右,青春守寡從不裝扮,面色憔悴,有冷豔之美。

10、妙玉身高一米六三左右,天賦聰慧資質不凡,眼睛長得很像外國人。

11、秦可卿身高一米六五左右,豐潤大方,婀娜多姿,高雅超俗。

12、巧姐身高一米五四左右,齒白唇紅,單純可愛,好相貌。

《紅樓夢》十二金釵各自性格不同的命運,不同的她們都有著不同的青春之美。





雄輝文化


金陵十二釵是《紅樓夢》的別名,和《石頭記》一樣是曹公比較喜歡的小說名。所謂金陵十二釵,真是釵釵各領風騷,各俱特色。

金陵十二釵有的是曹公筆下太虛幻境中的神和物下凡而來的。她們被薄命司將賈府的女子編成正、副又副三冊,故名十二釵。

十二釵分別是:林黛玉、薛寶釵、賈元春、賈探春、史湘雲、妙玉、賈迎春、賈惜春、王熙鳳、巧姐、李紈、秦可卿。

這十二釵的身高和容貌沒有面面俱到的描寫,但是,可以從她們的言談舉止中窺見一斑。

1

圖中的美女是十二釵之首的林妹妹林黛玉,她的“哭功很好地詮釋了女人是水做的,一個字貫穿一生。據說她前世是一株降珠草,下凡的目的就是報答她主人對她的澆灌之恩。仙界下凡的應該都是很美的: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似蹙非蹙、似泣非泣描繪出隨時都可能掉出金豆子的柔柔弱弱的美女模樣。

“心較比干多一竅,病比西施勝三分” 據說比干有一顆七竅玲瓏心,可見 這個林妹妹的聰明之至,心思敏傑,才華橫溢。她的美是一種西施式的病態美,可惜了紅顏薄命!

2

至於與林妹妹相襯托的薛寶釵,小說中刻畫的比較詳細:生得肌骨瑩潤,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聊聊幾筆把一個冰清玉潔、容貌豐美、眉目如畫、齒白唇紅的美女形象耀然紙上。

賈府四春,長姐元春雍容華貴,入宮為妃;小妹惜春年幼,書中對這二人沒有過多描述,著墨最多的是迎春和探春。

迎春

是肌膚微豐,閤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膩鵝脂。可以看出迎春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膚如凝脂,臉上的皮膚更像新剝了皮的荔枝,去了殼的鵝蛋白。她性格溫柔,沉默寡言,是一個溫柔靚麗可人的妹子。

描寫探春的文字是這樣的: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探春是一位個子高、身材削瘦的靚女,此女眼神明媚顧盼神飛,且才華橫溢、精明能幹有心機,是一個脫俗靚麗、能力非凡,做事有主見有手段的主兒。她曾經代替王熙鳳掌管大觀園,針對趙姨娘的事就能不難理解她的剛硬手段,一個外柔內剛、含而不露的果決人物!

3

金陵十二釵中最強悍的數王熙鳳。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這種描寫有面相帶剛的性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純未啟笑先聞” 含威不露是王熙鳳的氣勢所在,鳳姐精明強幹城府頗深,處事圓滑為人狠辣;掌管賈府雷厲風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爭鬥,賈府後宅人多勢雜,鳳姐能夠震的住場子,可見她的能耐之大,手段之高明,怎奈沒能逃過 “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的命運。

自然關於史湘雲、巧姐、李紈和秦可卿自是各有千秋,湘雲 “蜂腰猿背,鶴勢螂形 ”書寫她是個細高挑的身材。此人心直口快、開朗好爽、詩思敏銳,但是早夭。

金陵十二釵中,與賈家唯一一個沒有任何親緣關係的人是妙玉。世家官宦出身的妙玉因自幼多病而出家修行,她天生麗質氣若幽蘭,才華也很出眾。寄居在大觀園中櫳翠庵帶髮修行,與賈家姑娘們混在一起,塵緣未了,寄予寶玉,怎奈沒能逃脫早隕的悲慘命運。

金陵十二釵中無論是良苑仙葩還是凡夫俗子,她們的命運都和賈府的興衰緊密相連,“三 ‘春’ 去後‘諸芳盡’ ,各自須尋各自門”。 世家大廈的傾倒不是個人的力量所能支撐的。曾經精明能幹的探春想 “興利除弊”來挽救賈府,但都無濟於事,最後“一帆風雨路三千 ” 遠嫁海疆。

金陵十二釵的悲慘命運,不是她們所能左右的,不是她們不夠優秀,不是她們才華不出眾,更何況還有賈政等人在朝堂地位的支撐,她們的命運是所處的封建社會所造成的!


冰凌讀書


沒去細品啊[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