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家長學了些對孩子的正面管教,卻總說沒用?

用戶64537308


這是比較常見的現象,所以才需要專業的人士介入幫助家長,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為什麼輔導機構的老師一用就有效,而作為家長的卻總是用不出來或不成功呢?

正面管教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前提是什麼?家長操作的初衷是什麼?

可以這麼說,家長就是奔著失敗去操作的。許多家長並不是在內心裡很認同所謂的正面管教,所以他不會百分百的照著做,而是隻使用他看到過的招數操作,一遇到問題就立馬放棄,方法是有效的,卻沒有遇到對的人使用。這不是批評家長,這是理解家長的思維模式是固定不易改變的,所以面對新事物時,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連自己都沒有說服就草草的嘗試。在心理學有句話,凡是試試的都是為失敗做準備的開場白,家長可以不相信這個魔咒的力量,但我們已經是不止一次的見證了家長們的驗證。

正面管教的內在核心是如何做到正面的影響,難道只是簡單的做一件事情嗎?當然不是,這個正面是需要家長先對自己的行為背後的邏輯進行修正的,不修正折結果就是失敗。為什麼一定會失敗,因為你是以改變孩子的目的操作的,你的認知中用了就應該讓孩子馬上有實質的行動變化,當你發現孩子沒有變化,你就已經判定了無效。所以,遇到沒有什麼耐心的家長,你很難幫助到他實現好的教育模式更新。我們一直在強調,家長的行為模式改變了,孩子才會受到影響而改變,孩子的觀察力是全家人中最強的,特別是對情緒的觀察,家長可能按標準說了話,做了事,但態度上沒有同過去有明顯的變化,小孩子會很快認同你的改變嗎?即使孩子馬上看到了父母的變化,她也會選擇觀望一些時間看看,畢竟家長又不能是第一次嘗試改變了,但是能堅持下來的並不多見,孩子需要時間來驗證家長的誠意。所以,最先需要改變的是家長而非孩子本人。

家長的學習過程應該同孩子的學習過程相仿,所謂的學習可能只是走馬觀花的形式主義,很少見到家長會特別用心的體會新的教育信息的重要意義,很多人一聽說是關於教育方面的,內心就已經牴觸起來。孩子容易改變,而大人是不容易承認自己的錯誤行為的。正面管教要想快速的見效,家長必須要全身心的配合上面的理論對自己先改造一番,讓自己在改造的過程中體驗其效果, 這也是為什麼正面管教的坐談會特別多,就是想通過大家討論的方面來放下自己的架子,心誠則靈。


造夢小兵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我雖然是個教師,從小就給女兒一個信念:讀書、學習聽老師的,父母不管、不幫、不要求。

家庭教育起碼應包括兩點:1、家長、包括所有家庭長者的身教。是否夠一個正直、上進、負責、守法⋯的正常人?這會給孩子一個正面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作品與鏡子,父母本身三觀不正,下一步的言教,虛假無比!2、有系統、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有認真實踐的執行力。

教育是天長日久的過程,尤其是家庭教育,沒有固定的課堂、上課的時候、教案、作業⋯但卻用生活的點點滴滴,潤物細無聲的影響著孩子:三歲前就巳知聽話,六歲時已知是非好歹⋯這種教育是走在孩子成長前面的。

而不是家長一時性起,想學學鄰家孩子的教育法。或者惡性已成,想引進一些教育改變之。

孩子來到世界,是一張白紙,家長天天在畫作,六歲以後,送進學校。在學校教育的起點上,孩子已千差萬別。


被叫作黃老師的1948


“教無定法,教要有法”,如果家長不能學會變通,所有的教育方法再他們眼裡都是沒用的。

家長學了些對孩子的正面管教,卻總說沒用?也許他們並沒有正確理解正面管教教育的真正意義。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也許家長很容易看到管教孩子不能懲罰、不能嬌縱,他們做到了避免這兩個問題出現,但是怎麼管教孩子他們依然很茫然;

也許家長們知道了教育孩子需要和善而堅定,但是如何恰當地做到和善而堅定依然無法應付自如。

如何正確運用正面管教的方式教育孩子?我想家長至少應該做到這幾點:

1、控制情緒。

太多家長容易帶著情緒對待孩子,或者因為孩子而情緒失常,在這種狀態下,無論哪一種教育方式都不太可能有好的教育效果。

只有控制住情緒才有可能和善。

2、客觀理性。

許多家長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培養出怎樣的孩子的,只希望孩子集所有優點於一身。他們卻忘記了人無完人,孩子不可能承載他們所有的美好幻想。

這些家長也不知道進步需要時間,改變需要過程,急於求成肯定會以失敗而告終。

只有處理問題保持客觀理性,才能堅定。

3、善於反思。

有的家長從不反思自身問題,也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問題,盲目以為自己學了點皮毛就可以應付孩子,稍微遇到點困難就把問題推到孩子身上,或者質疑“正面管教”的教育方式。

4、靜待花開。

教育是極為慢效的行為,教育效果也會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逐漸減弱。遺憾的是很少家長能夠做到潤物細無聲,沒有耐心靜待花開,也不會有細心去捕捉孩子的細微變化。

媽咪老師認為,只要你做到與孩子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無論哪一種教育理念,你都會認為非常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