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的馭民五術分別是什麼,都有哪些作用?

DiabloWalkOnGround


馭民五術,分別為: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

另一說:弱民、貧民、疲民、辱民、愚民、虐民。

第一,壹民。直譯即為使百姓統一,是有關權利的統一思想。

第二,弱民,目的是使國強民弱

第三、疲民。還要讓人民疲憊不堪——疲民

第四,辱民。這一點更加厲害,很明顯已經不滿足於外在的打擊,而是精神領域的全方位碾壓。

第五,貧民。這個方法可夠狠的,只確保百姓能夠滿足生活之必需,不被餓死就行了。人窮志短,如果連吃的住的都沒辦法解決還怎麼想其他的事情。

歷史馭民五術出自哪裡,有待考證

但是後世腐儒卻把他歸為商君,實在有辱智商,

法家和儒家歷史上永遠對立的。

儒家視秦國為暴君治國,當然秦國的強盛的奠基人商君也是此等敵寇。

法家先賢商鞅之語:爾等腐儒雖生猶死,吾等志士雖死猶生!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作為文化發言人的儒家 當然可以把此種心術讓商君背鍋。

商鞅變法如果真如腐儒所言,秦國何能從一個蠻荒小國變成超級強國?秦始皇如何能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再造華夏?法家果真殘暴虐民,為何各朝各代都修法治世?總角小兒都知道弱民、疲民、辱民、貧民從字面意思上理解,絕不能富國強兵,商鞅磐磐治世大才豈能如此無知!

反過來我們看看儒家一貫的主張都是維護皇權,追求帝師榮譽,善於理解帝王心術。

牧民如: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

怎麼能不讓我們懷疑馭民五術 真正的出處呢。





歷史的第三者


馭民五術是商鞅提出的。商鞅在向秦孝公訴說其變法目的的時候。重點的4個字是:富國強兵。這個富國強兵與國富民強是兩個概念。

富國強兵講的是:國家富庶,軍事強大。國家富庶需要有糧食,軍事強大是戰鬥力強。所以商鞅變法的重點是獎勵耕戰。這裡面根本就沒有什麼人民的事。有了這個前提條件,才有了後面提出的馭民五術。

怎麼樣才能讓老百姓一心只想耕戰呢?

這就是馭民五術中所講的5個辦法:

1.壹民!

2.弱民!

3.疲民!

4.辱民!

5.貧民!

壹民:就是要統一思想。告訴大家耕戰立國,除了這兩條路,別無他法。

弱民,疲民與貧民:說的都是不能讓老百姓太強大,太有錢,要讓他們都忙起來,不能閒著,只有老百姓很忙,又沒錢的時候,人窮志短的時候,就沒有那麼多想法了。而沒有想法就更能統一民眾思想。

辱民:這一點要重點說明:辱這個字就是要打擊人民的自尊自信,而打擊自尊自信,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讓民眾沒有安全感,讓民眾沒有安全感,就是要讓他們覺得周圍的人都在監視他,所以在商鞅變法中還有一條連坐制度,這都是相輔相成的。

新中國一直在培養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不怕人民強大起來,真正要做到國富民強。也是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典型做法。我們不但要富國強兵更要國富民強。

你今天晚了兩分鐘。


西門不帶刀


商鞅馭民五策:愚民(統一思想,加強領導)、弱民(國強民弱,國富民貧)、疲民(疲於奔命,無暇顧他),辱民(無自尊自信,相互檢舉),貧民(剝其餘財,人窮志短)

《商君書》為統治者總結了馭民五術:

1. 愚民:統一思想。

2. 弱民:國強民弱,治國之道,務在弱民。

3. 疲民:為民尋事,疲於奔命,使民無瑕顧及他事。

4. 辱民:一是無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檢舉揭發,終日生活於恐懼氛圍中。

5. 貧民:除了生活必須,剝奪餘銀餘財(即通貨膨脹或狂印鈔票);人窮志短。五者若不靈,殺之。

這套理論在目前的商業社會仍然盛行。最近因為現實和理想的衝突,作為一個悲觀主義者的人,很自然的把這一套理論網自己身上套,對比一下自己,似乎就是在這個套裡。每日疲於奔命,拿著最少的提成,做最累最瑣碎的事情,應付所有的事情已花費全部精力,自然也沒有時間去總結、思考、開發客戶,是時候改變自己了,怎麼改變?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因為沒有方向的船怎麼行駛都是逆行。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里,不進則退,沒有方向則相當於沒法跟上別人的步伐,其結局就是倒退。

其次,要勇於掌控自己的人生,不要依賴於別人安排工作,對於別人推過來的工作要敢於說no。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要打造自己的實力,增強自己的自控力和自律性,在我看來,加入“不寫就出局”就是最高的打造實力、增強自己的自控力和自律性的方式。

總之,不要做那個被“馭”的人,也不要做“馭人”的人,給被人一點自由的空間和時間,讓自己和別人都機會享受舒適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