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人物|昭明太子 蕭統

丹陽曆史人物系列內容共85人,從古到今丹陽名人介紹和故事,關注作者連續閱讀

9 蕭 統


丹陽人物|昭明太子 蕭統


蕭統(501—531) ,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今江蘇丹陽)人,梁武帝蕭衍長子,諡號“昭明”,故後世又稱“昭明太子”。 南朝梁代文學家,我國第一部詩文選集《昭明文選》主編。

蕭統出生時,父親蕭衍任雍州刺史,鎮守襄陽。後蕭衍起兵奪取帝位,建立梁朝。天監元年(502)十一月,蕭統被立為皇太子。

南北朝時代,梁朝文風最盛。因為梁武帝本人極有文學修養,而他的兒子———昭明太子蕭統,更是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家。他自幼聰明好學,3歲開始讀《孝經》、《論語》,5歲遍讀五經,而且都能背誦。6歲時,蕭統拜右光祿大夫、大文豪沈約為師。稍長一些,蕭統駕馭文學的能力愈來愈強,他漸漸沉溺在文學的世界裡,一發不可收。他曾在壽安殿為眾人講解《孝經》,其膽識和見識卓越 ,受到眾人稱讚;也曾召集高僧,一起研討佛學。

昭明太子為人寬厚,從不輕易責罰下人。有一次,他看到食物裡有蒼蠅,為了免得廚子受罰,他把蒼蠅藏在碗底,然後悄悄離開。

12歲時,太子去觀看審判犯人,他仔細研究案卷之後,說:“這人的過錯情有可原,我來判決可以嗎?”在得到梁武帝的批准後,刑官答應了,於是他就作了從輕的判決。

從這以後,昭明太子經常對案件進行審理,主管官員認為太子仁慈,所以,就把一些他們想要從寬發落的案犯的案子交給太子。但有一次,主管官員呈上了一件誣告的案子,想讓太子從輕發落,太子審理後,道:這人的罪行不可以輕罰了事。必須罰他去服冶鑄勞役十年。

後來諸多官員才認識到,太子雖然仁慈,但對於故意犯罪之人卻很嚴厲。由此也明白了,太子除了仁慈之外,還有智慧。

在梁武帝普通年間,因為大軍北伐,京師的糧食貴得出奇,百姓個個吃不飽。太子蕭統聽說後,命令宮中日常膳食縮減,減省布帛米糧。每逢颳風下雪,他就派遣左右心腹出宮,沿街巡行,賙濟貧困者。他還拿出自己省下的布料,裁製了大量冬衣,在寒冷的臘月裡,一家一家送給凍得發抖的窮人。若是窮苦百姓死了無力殮喪的,他還為其準備棺木。而這一切都是悄悄地進行。 

公元530年,朝廷下令徵發吳郡(今江蘇蘇州一帶)、吳興、信義(今江蘇常熟西北)三郡民工參加水利施工,蕭統立即上疏梁武帝,指出這些地區連續幾年糧食減產,如今戰爭開始了,強丁大都在外征戰,在家的很少。如民工都去參加施工,要妨礙種糧和養蠶,這樣做弊多利少,最好暫時停下這個工程,待以後百姓日子好轉些再施行。梁武帝同意了他的意見。

蕭統與其父性格不同,他不像父親梁武帝一樣縱橫疆場,一生戎馬,鐵血男兒。蕭統深通禮儀,性情純孝仁厚。他多愁善感,喜好文史,貴而不驕,面靜而內明。一般文人多與風流二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位太子卻是潔身自好。史書記載,蕭統在東宮20年。從來沒有畜養過任何歌舞伎人。梁武帝曾賜給他一支太樂女伎,但不久就被他送了回去。蕭統還是個孝子。他十六歲時,母親病重,他就從東宮搬到母親的住處,朝夕伺候,衣不解帶。母親去世後,他悲痛欲絕,飲食俱廢。他父親幾次下旨勸逼,才勉強進食。這樣一位柔情百般、德才兼備的太子,為時人廣為稱讚。

蕭統篤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經典《金剛經》,其中“三十二分則”的編輯,即出於他手。原本長篇連貫的經文,經過他整理,成為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各段還補充濃縮精要的副標題。蕭統還創立了二諦(真諦、俗諦)法身經義,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普通元年(520)四月,有甘露降落在慧義殿,大家都認為這是太子的美德感動了上天。

蕭統喜愛山水風景,鎮江招隱山山清水秀,蕭統喜歡在這裡讀書,於是在山上修建了館舍,跟隨老師沈約在此讀書賞景。他還選擇風景勝地建立了一個“玄圃”,常常邀集名人雅士在此小聚。有一次泛舟時,番禹侯大談此間當奏女樂,太子不答,卻吟詠左思的《招隱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搞得番禹侯面紅耳赤,不聲不響地下船走了。

在崇尚奢靡的朝代,昭明太子不受世俗影響,追求節儉,服御樸素,一心在文學園地裡耕耘。他宛若浮生亂世的一朵白蓮,出淤泥而不染,品質高潔又充滿詩意。《南史》稱:當時東宮有書籍三萬卷,著名的才子都雲集在這裡,文學風氣之鼎盛,晉朝、宋朝以來從來沒有過的。因此,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極大。在他的倡導和主編下,選輯了秦漢至齊梁時期800年間,136位知名作者的754篇文學作品,彙編成30卷的文選,即有名的《昭明文選》,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第一部詩文選集。蕭統“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的選文準則,為後世推崇。

蕭統除留給後世《文選》30卷外,還有《文集》、《正序》、《文章英華集》、《陶淵明傳》、《古今詩苑英華》、等。

蕭統作為飽讀史書的文人,雖然其短暫的生命歷程令後人哀憐,但其編纂的《昭明文選》無愧為世界文學瑰寶而流芳百世。作為一種典範性的文學讀本,它影響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學士。


丹陽人物|昭明太子 蕭統

《昭明文選》還是歷代科舉必讀之書,民間有“文選爛,秀才半”之譽,意思是隻須熟讀一部文選,就可舉秀才。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記載:“國初尚文選,當時文人專意此書……至慶曆後,惡其陳腐,諸作始一洗之。方其盛時,士子至為之語曰:‘文選爛,秀才半’。”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裡這樣評價:“昭明文選,文章奧府,入唐無家弦戶誦,口沫手胝,遠夷遺使所求,遊子隨身所挾,皆有此書。”對文選的研究、註釋,已成為當今的一項專門學科——文選學。2002年10月,第二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分會在昭明太子蕭統的故鄉丹陽隆重召開,成為丹陽文化界的一件盛事。

公元526年十一月,蕭統的母親丁貴妃去世,他派人買到了一塊好墓地,以安葬母親。此時,一個賣地的人找到了梁武帝身邊的太監俞三副,說自己有一塊地很想賣,如果能高價賣給太子,俞太監可得其中的三分之一錢。俞太監心動了,便跟梁武帝說:“太子現在要安葬貴妃的那塊地不是不好,但有一塊地比這塊更好。” 梁武帝聽信了俞太監的話,將丁貴妃葬在俞太監買回來的墓地裡。過了不久,蕭統的一位做道士的朋友看了那塊墓地後,認為此地不利於死者的長子,破解的方式是在死者墓側埋入蠟鵝等物。本來這件事也就過去了,況且太子只是為自己祈福罷了,並無謀害他人之意。但是,因為有人從中作梗,這件事後來居然成了昭明太子臨死時都不能原諒自己的一件恨事。 太監鮑邈之和魏雅都很受昭明太子的喜愛,但後來太子疏遠了鮑邈之而對魏雅親近,鮑太監就把太子為自己祈福之事告訴了梁武帝。梁武帝雖然心下懷疑,但還是派了幾個人去墓地挖掘。挖出了東西后,梁武帝大怒,準備將此事一查到底。有位大臣覺得此事只是小人從中挑撥,遂勸諫說:“太子平時所為沒有一點不孝之處,如果查下去,將對太子很不利。”梁武帝想到太子平時的表現,便不再繼續追究,只下令將那個道士捉來殺掉。但自此之後,父子之間發生了嫌隙。蠟鵝事件,讓太子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因為父親的誤解,因為沒有解釋的機會,蕭統從此一直悶悶不樂。

一天,蕭統遊玄武湖,乘船摘芙蓉,落水後被救出,傷到大腿,上岸後,原來身體就不佳的太子的疾病更重了。

公元531年5月,一個繁花似錦的季節,而年僅31歲的昭明太子蕭統,卻像風中的一片葉子,悠悠盪盪地飄落下來。

太子的死訊傳來,京城萬人空巷,男女老幼奔走宮門,號哭聲震落了滿天飛霞……

(丹陽曆史人物系列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