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實踐,叫得響更做得好——山東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調查

【探尋“中國之治”的“實踐密碼”】

摘要

2018年以來,山東省創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既“塑形”又“築魂”,將“思想強農”等行動有機結合起來,以“思想文明傳播”“行為文明踐習”兩大主線,“講、評、幫、樂、慶”五種形式,省、市、區、鎮、村五級保障,賦予這項惠民工程強大生命力。目前,山東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基本實現縣域全覆蓋,92.82%的鄉鎮、59.54%的村居設立了文明實踐分支機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山東各地各級文明實踐機構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有機構成,增強了文明實踐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018年春節前夕,山東被選定為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原“新時代文明傳習中心”)試點,省內20個縣(市區)先行先試,將全省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與文明實踐中心有機結合起來。到目前,山東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基本實現縣域全覆蓋,92.82%的鄉鎮、59.54%的村居設立了文明實踐分支機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立足農村實際和群眾需求,著眼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著力構建整合化平臺、建設常態化隊伍、打造品牌化活動、開展精準化服務,激勵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投身防疫抗疫、鄉村振興。

先行先試,唱響新時代齊魯文明實踐主旋律

在山東省榮成市,上至80多歲的老人,下到小學生,都是文明實踐參與者。“有殘疾人志願者每天坐著輪椅到處‘巡視’,發現衛生死角就電話通知我們,他們起到的作用一點也不小。”榮成市東山街道辦事處南莊村村幹部介紹說。

榮成從2013年開始進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連續兩年在全國信用指數排名中奪冠,深厚的誠信文化積澱成為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最大道德資本。榮成市堅持思想性、實用性、群眾性、社會性兼顧,發揮信用體系建設和志願服務制度化兩大優勢,開展“文明實踐+信用”品牌建設。到目前,文明實踐惠及全市90%的農村,50%的群眾成為文明實踐參與者。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榮成市將文明實踐品牌建設細化為“吃榮成蘋果,助脫貧攻堅”“心理防疫,舒心榮成”“村村有個‘跑個腿’”等暖心工程。

作為榮成農業傳統優勢的蘋果產業,在疫情中備受衝擊,大量蘋果滯銷,果農一籌莫展。榮成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發起“吃榮成蘋果,助脫貧攻堅”活動,動員社會力量購買愛心蘋果,解決貧困戶難題,幫助果業大鎮埠柳鎮銷售蘋果20多萬斤,其中有7萬斤購買後捐贈給戰疫一線。

“自由呼吸,自在榮成”,是榮成公益廣告,也是榮成的生態寫真。為了消除疫情陰霾,榮成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組織專業心理志願服務團隊,心理專家全天候在線,熱線電話保持暢通,重點關注一線醫護人員、隔離人員及其他特殊群眾心理健康。對舒緩社會心理焦慮和不安情緒發揮了極大作用。

村村都有“跑個腿”,群眾“宅”家心不慌。榮成市王連街道“跑個腿”志願服務溫暖了人心。東島劉家村的劉金濤負責外出買菜、買農藥、拿快遞等。出村一趟,燃油費等都由自己承擔,東西買回來還要送上門,他毫無怨言。劉家莊村村民慕金鳳要連續去醫院治療。“跑個腿”服務隊志願者每天開車送她上醫院,她的病情明顯好轉。

鄉村小喇叭喊出了疫情防控“最強音”。山東省寧陽縣利用農村廣場、房屋、小廣播、壁報欄等資源,著力打造“十小文明陣地”,在疫情防控中,築就堅強的思想堡壘。

小喇叭,曾經是農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這次疫情防控中,寧陽縣的小喇叭宣傳隊身先士卒,成為名副其實的防疫尖兵。“小喇叭宣傳隊”靈活機動,深入大街小巷,把相關訊息、知識源源不斷地送到群眾耳邊,打通了思想防疫的“最後一公里”。東疏鎮將“小喇叭之音”製作成抖音短視頻,總點擊量過百萬。文廟街道自發組成10餘輛私家車小喇叭防疫宣傳車隊,統一配備橫幅標識和音響喇叭,循環播放宣傳,成為引導群防群治的有力武器。

精彩紛呈,文明行動你方唱罷我登場

兩年多來,山東新時代文明實踐如春芽破土,精彩紛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山東各級文明實踐機構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的有機構成。

加強農民思想道德建設,奠定鄉村振興的源泉底蘊。抗擊疫情期間,煙臺市龍泉鎮任格莊村村民曲世卒主動拿出家中建材,搭建防疫板房。其他村民紛紛加入,一天就搭建完成,解除了執勤人員風寒之苦。這是龍泉鎮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結出的碩果。

2018年以來,煙臺市按照山東省政府和省文明辦統一部署,在全市實施“思想強農”工程,著力培育良好鄉風、淳樸民風、優良家風,拓展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深度。全國文明先進單位龍泉鎮率先響應,組織“思想強農與鄉村振興”“黨史教育”等專題教育和特色豆腐、手工編織、果樹嫁接等傳習活動。疫情防控期間,全鎮不到兩萬人中,就有2546名志願者報名參與防疫。隨著疫情的緩解,全鎮上下又不失時機地投入春季農業生產之中,出現了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雙穩定的可喜場景。

山東省派曹縣莊寨鎮鄉村振興服務隊轉變工作作風,開展文明實踐活動。深入開展“學政策促幫服”活動,編纂《鄉村振興服務隊知識速查手冊》,建立微信群、公眾號,暢通與農民群眾的溝通渠道。制定幫服村《鄉村振興計劃》,讓基層鄉村振興有章可循。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服務隊起草了《給幫服村村兩委和黨員同志的一封信》,創作了快板書《戰肺炎》和“三字經”《戰疫情》,加強普及宣傳,及時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復工復產上來。服務隊在微信公眾號開闢專欄,及時將上級聲音傳遞到村民中間;協調、募集到消殺液體、噴壺等防護用品,及時送至鎮上;購買部分防護用品和生活物資,發放給需要人群。服務隊協調曹縣供電公司現場辦公,解決幫服村用電方面的困難。服務隊會同曹縣農商銀行,研究金融助力農業生產和企業復工復產的措施。對幫服項目進展情況,實行一週一調度,一月一觀摩。目前,全鎮復工復產率達90%以上,服務隊幫服項目全面啟動。

山東省壽光市堅持文明實踐“五帶頭”,全力保護菜籃子。一是帶頭宣傳。利用微信等開展疫情防控知識宣傳普及和政策措施解讀,組織創作音樂、詩歌、書法、繪畫等文藝作品,穩定菜農的信心。二是帶頭維護公共秩序。志願者亮身份、強陣地,帶頭值守,保障了“菜路暢通”。三是帶頭治理環境,幫助村莊防疫消殺。四是帶頭幫扶生產生活。啟動專項技術指導,開發“棚管家”小程序,開設技術微課堂,錄播專題節目,開通蔬菜生產熱線,解答菜農問題。五是帶頭提供專業技能服務。志願服務隊深入蔬菜集中種植區、蔬菜加工基地,對供電線路進行巡檢。

山東費縣費城街道新劉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文明實踐站站長陳建兵將文明實踐融入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受到群眾歡迎。一是認真做好疫情防控,積極組織春耕生產。引導村民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加強春季葡萄田間管理。村“兩委”研究決定實施新建葡萄大棚引水工程,為了節約資金,村“兩委”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隊員到臨沂市自購了水管、閥門、焊接機等材料工具。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3天就把輸水管道鋪設好,保障了葡萄大棚片區及時澆水,確保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兩手抓、兩不誤。二是擴大規模、改進品種,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葡萄種植在新劉莊村有18年曆史,種植面積600餘畝,是村裡的主導產業和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由於葡萄品種少,品質不高,銷售收入受到影響。村黨支部經過認真研究,決定在改進種植品種、擴大種植規模上做文章,黨支部多方籌集資金,建設14個葡萄大棚,購買2萬元的新品種,引導果農更換新品種,改進管理技術,今年葡萄銷售收入有望大幅度增加。

以疫情為鑑,讓文明實踐金字招牌更加明亮

疫情防控工作,既反映了文明實踐新成果,也映襯出問題和不足。以疫情為鑑,就要補短堵漏,力爭再上新臺階。

一是解決城鄉之間、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青島市城陽區綜合運用“幫、延、踐、新、考”多種方式,幫扶弱勢群體,打造“全民志願·陽光城陽”服務品牌;延伸文明實踐半徑,群眾在哪裡,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裡;突出“實踐”特色,截至目前,共開展各類活動5000餘場次,受眾100餘萬人次;創新運行機制,創新宣傳方式,吸收新鮮血液,不斷壯大文明實踐的主體力量;優化考核評價等手段,促進文明實踐常做常新。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合理配置志願者服務資源,城陽區文明實踐實現了均衡發展。

二是用力激活鄉村文明實踐內生動力。濰坊醫學院省派濱州市下窪鎮第一書記黨小組5人,組成文明實踐小分隊,自疫情發生以來連續兩個多月深入田間地頭,協調解決影響春季生產的肥料購買難題,同省派鄉村振興服務隊一起,聯繫廠商,購買到了優惠價肥料,解決了棗農燃眉之急。利用“微信課堂”等形式,邀請上級專業技術人員,講授冬棗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專業知識。確保了春季農業生產有序開展。讓農民切實感受到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帶來的利益,越來越多的“看客”化身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參與者。

三是大力增強文明實踐社會敏銳性。社會敏銳性不足是制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深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此,山東積極借鑑其他地區的他山之玉。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發揮文明實踐中心的凝聚作用,組織社區“無人菜站”,有效地減少了人員聚集。金堂縣第一時間利用無人機宣傳防疫抗疫的基本知識和上級要求,提振了全縣農民抗疫的信心。成華區在大年初二就組織志願者開展社區防疫服務,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四是發力加強文明實踐規律性研究。山東省著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研究,山東社會科學院、山東省智庫聯盟等發揮自身優勢,加大疫情防控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研究力度,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和疫情防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智庫作用。

(作者:周其森,系山東社會科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基地特聘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