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自己的終歸是自己,當年日軍軍校高材生中竟盛產另類抗戰英雄

日本真人特攝片奧特曼某系列中,觀察地球的某外星侵略者頭目自言自語:毀滅地球人的最終不是我們,是地球人自己。不少日本觀眾都認為這句話只有經歷過動盪的昭和時代前期的人才會懂得,因為當年逞兇一時的舊日本帝國在某種程度上並非敗給盟軍,而是敗給自己的戰略昏招。

毀滅自己的終歸是自己,當年日軍軍校高材生中竟盛產另類抗戰英雄

牟田口廉也一類所謂的日本陸大高材生絕對是不折不扣的庸才

自明治維新以來,舊日本帝國就一直試圖模仿英法等列強通過武力擴張讓自身強大,所以直到1945年戰敗日本都一直不顧自身資源匱乏、經濟較為薄弱且技術也相對歐美更落後的弱點,竭力發展自身軍力。作為海洋島國的日本多年來拼命建立起一直世界第三的龐大艦隊,即使技術裝備和思維落後的日本陸軍在發展上也可謂不惜血本。以二戰中一個最普通的日軍步兵為例,按照當時的標準其武器和其他單兵用具水平明顯不如美國,但要真正讓其徹底武裝起來也耗資不菲,一個日軍步兵配備一支三八式栓動步槍,一支三零式刺刀,攜帶6.5毫米步槍彈120發,以及兩枚97式手雷,僅這些武器的耗費就達到112日元。其制服包括鋼盔和軍帽各一頂,冬裝夏裝各一套(各自都包括上衣和褲子),軍靴和綁腿各一雙,雨衣一套,合計37日元。此外,日本兵還需要隨身攜帶背囊飯盒水筒和單人帳篷各,以及一部防毒面具,這些物品的成本約為42日元。最終,一個日本兵上戰場的裝備成本就需要191日元,而1941年時一個交警級公務員的月薪也只有47日元,而一個五口之家每月的口糧則為50日元,對比當年日本的軍力規模和國家生活水平,就不難看出其窮兵黷武的本質。

毀滅自己的終歸是自己,當年日軍軍校高材生中竟盛產另類抗戰英雄

日本兵武裝起來的耗費比當時國民黨德械師單兵毫無遜色

硬件上如此花力氣建設,日軍對軟件方面的建設也同樣捨得下成本,縱觀日本戰敗前的青少年教育,同樣充斥著濃烈的軍國主義氛圍,被稱為日本戰犯搖籃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簡稱陸士)就是典型代表。在日本陸軍中如果想晉升,無論是最終成為少尉還是元帥,都要從此開始。自1920年以來,陸士最終確定了教育流程,招生面對16-20歲青年(現役和預備役軍人可以寬限到25歲)。報考者不但要經歷嚴格體檢,還要面臨日語、外語(俄語、漢語或英語中任意一門)、數學、歷史、地理以及物理化學等科目的考試,報考者往往會發現陸士入學考試時同樣課程的難度明顯超過此前的初中課程。在日本奉行精兵第一線原則的戰前,其入學通過率僅為10%。如果要想免試,就必須出身於陸軍幼年學校(簡稱陸幼)或少尉候補生,前者是日本陸軍教育總監部下屬的教育機構,除了東京的本校還有其他六個城市的分校,雖然理論上招收13-15歲少年,但每個分校每年只收50人,考取難度同樣很大。在陸幼學校中,教師都是現役軍人,他們將會以魔鬼訓練模式教育所有人,學生們不但要學正常初中課程而且還經常進行各類軍事訓練,以及狂熱軍國主義教育。兩年課業結束後,陸幼畢業時會以軍曹軍銜被分配到部隊實習半年,隨後直接報送陸士。日軍認為,從陸幼進入陸士的學生最為狂熱而不會有所謂不該有的思想,比社會上直接考入陸士的人(中學組)更可靠,晉升也更快。

毀滅自己的終歸是自己,當年日軍軍校高材生中竟盛產另類抗戰英雄

陸幼畢業直接進入陸士的學員往往可以優先晉升

闖過重重難關進入陸士後,要面對預科和本科兩個階段,為時兩年的預科相當於正常高中基礎上增設隊列、武器操縱保養、白刃戰劍道以及騎兵/駕駛等訓練科目,舊日本帝國有極大的反差性,一面強調脫亞入歐卻又竭力維持中華文化圈,但陸士教學卻將中國傳統的漢文化和日本傳統的武士道混合扭曲,使其成為洗腦教育,以便學員們產生絕對服從和無條件犧牲的狂熱思維。只有順利通過預科結業考試並自動選擇兵種到現役部隊以上等兵身份實習半年,才會晉升為軍曹後回到學校繼續本科。進入本科後,學員們都回憶過去的預科就好像幼兒園,因為持續一年十個月的本科時期,戰術、兵器、戰略等軍事專業科目是必修課,還有經濟學、心理學、邏輯學等選修科目。本科畢業後,學員們會以曹長身份再度進入曾實習的部隊再度實習兩個月。無論是本科還是預科,還是在部隊實習,只要表現不突出或明顯違反管理條例,就會被除名或部隊實習期滿後得不到少尉軍銜。此外,部隊表現好的大齡士官可以在聯隊長級軍官推薦下免試進入陸士,受訓過程無差別,但由於這些人年齡偏大所以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顯然也存在差距(有時部隊士官長出身的少尉候補生會比一般的陸士畢業生大8歲-10歲),所以雖然其個人某些軍事專業能力較強,但總體水平卻導致其晉升空間有限,甚至很少能到少佐軍銜。由此看來,日本陸軍那些基層軍事素質出色,戰場經驗豐富且具有豐富社會閱歷的士兵很難進入高層將領範圍中。歸根結底,陸士雖然是一條通往軍官之路,但如果要真正進入決策軍事戰略和大兵團作戰的高層,就需要進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直轄的陸軍大學(簡稱陸大)。雖然陸士也招收外國學生,但他們的課程和上課地點和日本學生完全不同,基本沒有相遇的機會,更不可能出現一些神劇中雙方比拼的橋段。

毀滅自己的終歸是自己,當年日軍軍校高材生中竟盛產另類抗戰英雄

在日本陸士,日本學員和他國學員在課程和上課地點上徹底不同

這所學校是1883年日本考察歐洲後模仿法國等列強建立的,只有30歲以下現役軍官中的優秀者才能在上級舉薦下報考,只要兩次沒有考中就不會再有機會。據統計,從其建校到日本戰敗其畢業生僅有三千多人,如果從陸大畢業就會得到類似日本天保年間貨幣的徽章,所以多數畢業生被稱為天保組,舉薦後沒有考取的則屬於無天組。所以同樣是軍官,但晉升難度卻反差巨大。如果作為陸大畢業生,可以在結業考試進入前六名,就會得到日本天皇御賜的軍刀,每一屆的六名佼佼者都被稱為軍刀組,以後有很大概率官運亨通成為將官,例如甲級戰犯板垣徵四郎和九一八事變策劃者石原莞爾,而這種機會是任何他國留學生所不可能有的,所以如果看到任何小說或電視劇中有所謂優秀中國留學生擊敗日本軍校高材生獲得天皇御賜軍刀,都可以將其視為臆斷。出自陸士和陸大的日本軍官們,自身素質自然不可小覷,其綜合水平的確遠超過規模龐大但良莠不齊的國民黨軍,所以連抗戰題材評書中都提到鬼子和國民黨不同,在鬼子那裡當官必須得有兩把刷子。然而,看似嚴格而且全面的陸大和陸士教育卻埋下了日本最終戰敗的種子。

毀滅自己的終歸是自己,當年日軍軍校高材生中竟盛產另類抗戰英雄

一旦成為陸大畢業生中軍刀組一員,就很可能晉升為將軍

同樣的畢業生,軍刀組遠超過天保組和無天組,而軍刀組往往有驚人類似的經歷,即一路從陸幼和陸士畢業後進入陸大,畢業後進入參謀本部,在此期間他們至少十年都在封閉式的軍事管理學校度過,雖然不斷學習和接受訓練,但對外界和社會了解十分有限,以至於在這種閉門造車的環境中要麼孤芳自賞盲目自大,要麼思維單一缺乏變通。戰後有日本人總結,越是這種經歷的人往往越是狂熱,只好戰而缺乏真正的全局觀戰略眼光,此外這些人的經歷和表面成績看似出色,但長期遠離基層部隊,很難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對日軍來說更糟糕的是,不少軍刀組高材生晉升為高官後,常年的優越地位使其變得往往高高在上,很難和下屬關係融洽,而常年的狂熱教育又使其盲目自大,以至於缺乏對敵人先進武器、優勢火力或完善後勤的正視,往往盲目命令部下以精神克服困難。英帕爾戰役中,被日軍痛罵的牟田口廉也中將聲稱日本兵可以吃草維持體力,武器壞了就用拳腳牙齒,生命停止就用靈魂也要繼續戰鬥;新幾內亞戰役中一名日本陸軍航空部高層強令業務精通且思維理性的一線軍官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必須見敵必戰,即使飛機在熱帶雨林中發動機和武器屢屢故障也不管,無疑這種不懂科技且把高技術兵種當步兵的短視可笑做法使日軍損失慘重。所以二戰中日軍的對手都表示,日軍旅團長(少將軍銜)開始越往上的軍官實際能力大多越發拙劣。

毀滅自己的終歸是自己,當年日軍軍校高材生中竟盛產另類抗戰英雄

七七事變是日本基層軍官下克上之作,也促使日本徹底逐步走向戰敗

朱可夫等盟軍將領也同時提到,日軍基層軍官和士兵一樣,素養出色。但這些基層軍官常年打仗,戰術能力雖可圈可點,但由於他們很難依靠正常考試和舉薦得到進一步晉升,所以只能指望自己的獨走(主動率部隊挑釁製造事端使得高層最終接受既定事實),挑起額外戰事並由此立功成為炙手可熱的戰場明星,才能為自己賺取更大的晉升機會。七七事變和日蘇諾門坎事件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案例,當時日軍大本營甚至在事發前根本不知情,更沒有做好進一步戰備,顯然大本營原本不差的總體戰略往往就壞在一個基層的少佐大尉手裡,當這些挑事的基層軍官為自己的下克上傑作自豪時,殊不知日本已經在多米諾骨牌效應中將自身面臨的難題滾雪球一樣擴大。而這種下克上愈發頻繁時,日軍乃至日本全國都淪為失去控制的汽車,不但對他國帶來巨大危險,也將自己推入深淵。日本戰後研究表示,正是一次次下克上導致日本擴大戰爭,不但因侵華規模擴大破壞了陸軍軍備革新計劃,使其在戰爭後期技術水平大大遜色於美蘇,而且還導致日本一步步走向四面樹敵的局面,最終以捱了兩顆原子彈戰敗告終,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的陸大和陸士無疑也培養了真正另類的抗日英雄。縱觀日本軍校的成敗經歷,對軍事人才的培訓,晉升通道管理以及晉升後的絕對管束,都是值得重視的,只有建立控而不死的機制,才能讓所有具備不同才華的軍事人才學以致用並將其能力轉化為軍事力量正方向發展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