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自己的终归是自己,当年日军军校高材生中竟盛产另类抗战英雄

日本真人特摄片奥特曼某系列中,观察地球的某外星侵略者头目自言自语:毁灭地球人的最终不是我们,是地球人自己。不少日本观众都认为这句话只有经历过动荡的昭和时代前期的人才会懂得,因为当年逞凶一时的旧日本帝国在某种程度上并非败给盟军,而是败给自己的战略昏招。

毁灭自己的终归是自己,当年日军军校高材生中竟盛产另类抗战英雄

牟田口廉也一类所谓的日本陆大高材生绝对是不折不扣的庸才

自明治维新以来,旧日本帝国就一直试图模仿英法等列强通过武力扩张让自身强大,所以直到1945年战败日本都一直不顾自身资源匮乏、经济较为薄弱且技术也相对欧美更落后的弱点,竭力发展自身军力。作为海洋岛国的日本多年来拼命建立起一直世界第三的庞大舰队,即使技术装备和思维落后的日本陆军在发展上也可谓不惜血本。以二战中一个最普通的日军步兵为例,按照当时的标准其武器和其他单兵用具水平明显不如美国,但要真正让其彻底武装起来也耗资不菲,一个日军步兵配备一支三八式栓动步枪,一支三零式刺刀,携带6.5毫米步枪弹120发,以及两枚97式手雷,仅这些武器的耗费就达到112日元。其制服包括钢盔和军帽各一顶,冬装夏装各一套(各自都包括上衣和裤子),军靴和绑腿各一双,雨衣一套,合计37日元。此外,日本兵还需要随身携带背囊饭盒水筒和单人帐篷各,以及一部防毒面具,这些物品的成本约为42日元。最终,一个日本兵上战场的装备成本就需要191日元,而1941年时一个交警级公务员的月薪也只有47日元,而一个五口之家每月的口粮则为50日元,对比当年日本的军力规模和国家生活水平,就不难看出其穷兵黩武的本质。

毁灭自己的终归是自己,当年日军军校高材生中竟盛产另类抗战英雄

日本兵武装起来的耗费比当时国民党德械师单兵毫无逊色

硬件上如此花力气建设,日军对软件方面的建设也同样舍得下成本,纵观日本战败前的青少年教育,同样充斥着浓烈的军国主义氛围,被称为日本战犯摇篮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简称陆士)就是典型代表。在日本陆军中如果想晋升,无论是最终成为少尉还是元帅,都要从此开始。自1920年以来,陆士最终确定了教育流程,招生面对16-20岁青年(现役和预备役军人可以宽限到25岁)。报考者不但要经历严格体检,还要面临日语、外语(俄语、汉语或英语中任意一门)、数学、历史、地理以及物理化学等科目的考试,报考者往往会发现陆士入学考试时同样课程的难度明显超过此前的初中课程。在日本奉行精兵第一线原则的战前,其入学通过率仅为10%。如果要想免试,就必须出身于陆军幼年学校(简称陆幼)或少尉候补生,前者是日本陆军教育总监部下属的教育机构,除了东京的本校还有其他六个城市的分校,虽然理论上招收13-15岁少年,但每个分校每年只收50人,考取难度同样很大。在陆幼学校中,教师都是现役军人,他们将会以魔鬼训练模式教育所有人,学生们不但要学正常初中课程而且还经常进行各类军事训练,以及狂热军国主义教育。两年课业结束后,陆幼毕业时会以军曹军衔被分配到部队实习半年,随后直接报送陆士。日军认为,从陆幼进入陆士的学生最为狂热而不会有所谓不该有的思想,比社会上直接考入陆士的人(中学组)更可靠,晋升也更快。

毁灭自己的终归是自己,当年日军军校高材生中竟盛产另类抗战英雄

陆幼毕业直接进入陆士的学员往往可以优先晋升

闯过重重难关进入陆士后,要面对预科和本科两个阶段,为时两年的预科相当于正常高中基础上增设队列、武器操纵保养、白刃战剑道以及骑兵/驾驶等训练科目,旧日本帝国有极大的反差性,一面强调脱亚入欧却又竭力维持中华文化圈,但陆士教学却将中国传统的汉文化和日本传统的武士道混合扭曲,使其成为洗脑教育,以便学员们产生绝对服从和无条件牺牲的狂热思维。只有顺利通过预科结业考试并自动选择兵种到现役部队以上等兵身份实习半年,才会晋升为军曹后回到学校继续本科。进入本科后,学员们都回忆过去的预科就好像幼儿园,因为持续一年十个月的本科时期,战术、兵器、战略等军事专业科目是必修课,还有经济学、心理学、逻辑学等选修科目。本科毕业后,学员们会以曹长身份再度进入曾实习的部队再度实习两个月。无论是本科还是预科,还是在部队实习,只要表现不突出或明显违反管理条例,就会被除名或部队实习期满后得不到少尉军衔。此外,部队表现好的大龄士官可以在联队长级军官推荐下免试进入陆士,受训过程无差别,但由于这些人年龄偏大所以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显然也存在差距(有时部队士官长出身的少尉候补生会比一般的陆士毕业生大8岁-10岁),所以虽然其个人某些军事专业能力较强,但总体水平却导致其晋升空间有限,甚至很少能到少佐军衔。由此看来,日本陆军那些基层军事素质出色,战场经验丰富且具有丰富社会阅历的士兵很难进入高层将领范围中。归根结底,陆士虽然是一条通往军官之路,但如果要真正进入决策军事战略和大兵团作战的高层,就需要进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直辖的陆军大学(简称陆大)。虽然陆士也招收外国学生,但他们的课程和上课地点和日本学生完全不同,基本没有相遇的机会,更不可能出现一些神剧中双方比拼的桥段。

毁灭自己的终归是自己,当年日军军校高材生中竟盛产另类抗战英雄

在日本陆士,日本学员和他国学员在课程和上课地点上彻底不同

这所学校是1883年日本考察欧洲后模仿法国等列强建立的,只有30岁以下现役军官中的优秀者才能在上级举荐下报考,只要两次没有考中就不会再有机会。据统计,从其建校到日本战败其毕业生仅有三千多人,如果从陆大毕业就会得到类似日本天保年间货币的徽章,所以多数毕业生被称为天保组,举荐后没有考取的则属于无天组。所以同样是军官,但晋升难度却反差巨大。如果作为陆大毕业生,可以在结业考试进入前六名,就会得到日本天皇御赐的军刀,每一届的六名佼佼者都被称为军刀组,以后有很大概率官运亨通成为将官,例如甲级战犯板垣征四郎和九一八事变策划者石原莞尔,而这种机会是任何他国留学生所不可能有的,所以如果看到任何小说或电视剧中有所谓优秀中国留学生击败日本军校高材生获得天皇御赐军刀,都可以将其视为臆断。出自陆士和陆大的日本军官们,自身素质自然不可小觑,其综合水平的确远超过规模庞大但良莠不齐的国民党军,所以连抗战题材评书中都提到鬼子和国民党不同,在鬼子那里当官必须得有两把刷子。然而,看似严格而且全面的陆大和陆士教育却埋下了日本最终战败的种子。

毁灭自己的终归是自己,当年日军军校高材生中竟盛产另类抗战英雄

一旦成为陆大毕业生中军刀组一员,就很可能晋升为将军

同样的毕业生,军刀组远超过天保组和无天组,而军刀组往往有惊人类似的经历,即一路从陆幼和陆士毕业后进入陆大,毕业后进入参谋本部,在此期间他们至少十年都在封闭式的军事管理学校度过,虽然不断学习和接受训练,但对外界和社会了解十分有限,以至于在这种闭门造车的环境中要么孤芳自赏盲目自大,要么思维单一缺乏变通。战后有日本人总结,越是这种经历的人往往越是狂热,只好战而缺乏真正的全局观战略眼光,此外这些人的经历和表面成绩看似出色,但长期远离基层部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日军来说更糟糕的是,不少军刀组高材生晋升为高官后,常年的优越地位使其变得往往高高在上,很难和下属关系融洽,而常年的狂热教育又使其盲目自大,以至于缺乏对敌人先进武器、优势火力或完善后勤的正视,往往盲目命令部下以精神克服困难。英帕尔战役中,被日军痛骂的牟田口廉也中将声称日本兵可以吃草维持体力,武器坏了就用拳脚牙齿,生命停止就用灵魂也要继续战斗;新几内亚战役中一名日本陆军航空部高层强令业务精通且思维理性的一线军官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必须见敌必战,即使飞机在热带雨林中发动机和武器屡屡故障也不管,无疑这种不懂科技且把高技术兵种当步兵的短视可笑做法使日军损失惨重。所以二战中日军的对手都表示,日军旅团长(少将军衔)开始越往上的军官实际能力大多越发拙劣。

毁灭自己的终归是自己,当年日军军校高材生中竟盛产另类抗战英雄

七七事变是日本基层军官下克上之作,也促使日本彻底逐步走向战败

朱可夫等盟军将领也同时提到,日军基层军官和士兵一样,素养出色。但这些基层军官常年打仗,战术能力虽可圈可点,但由于他们很难依靠正常考试和举荐得到进一步晋升,所以只能指望自己的独走(主动率部队挑衅制造事端使得高层最终接受既定事实),挑起额外战事并由此立功成为炙手可热的战场明星,才能为自己赚取更大的晋升机会。七七事变和日苏诺门坎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当时日军大本营甚至在事发前根本不知情,更没有做好进一步战备,显然大本营原本不差的总体战略往往就坏在一个基层的少佐大尉手里,当这些挑事的基层军官为自己的下克上杰作自豪时,殊不知日本已经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中将自身面临的难题滚雪球一样扩大。而这种下克上愈发频繁时,日军乃至日本全国都沦为失去控制的汽车,不但对他国带来巨大危险,也将自己推入深渊。日本战后研究表示,正是一次次下克上导致日本扩大战争,不但因侵华规模扩大破坏了陆军军备革新计划,使其在战争后期技术水平大大逊色于美苏,而且还导致日本一步步走向四面树敌的局面,最终以挨了两颗原子弹战败告终,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的陆大和陆士无疑也培养了真正另类的抗日英雄。纵观日本军校的成败经历,对军事人才的培训,晋升通道管理以及晋升后的绝对管束,都是值得重视的,只有建立控而不死的机制,才能让所有具备不同才华的军事人才学以致用并将其能力转化为军事力量正方向发展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