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物 | 不懂的,不要投;要投就先弄懂它 & 附 n 個策略


最近很多人在持續關注

美股市場,還有全球的大放水,也就是印鈔票。


因為在很多人看來,會覺得最近美股跟幣市的聯動性、關聯度很強,走勢很一致。我還看到有不少大V,也發表了一些言論在強調。


實際上有多大的關係呢?之前也有講過一些看法,今天想再補充一下。


弄清這一點,對於長期在幣圈投資,挺重要。一些可能存在的誤區,如果投資者沒能很好的分辨,很影響背後的一套操作決策。


包括最近聽到有一些朋友,高位接了比特幣這回事。全面瞭解一個市場,其實一直都是投資的首要前提。就如大家所說的:


不懂的,不要投。


首先,我個人覺得,幣圈跟美股、A股本質上相關性很差。之前我已經用數據,簡單地分析了幣圈市值跟股市的懸殊差距。


對標物 | 不懂的,不要投;要投就先弄懂它 & 附 n 個策略


當然,這只是數據上的呈現。


還得仔細看市場的內部結構,複雜的數據先不講。舉個再簡單不過的例子,股市對接的是實體行業,而幣圈並不連接實體。


單拎出每一隻股票,這個邏輯會更加深刻。


最近瑞幸咖啡暴跌,難道要說比特幣難以獨善其身?微軟、蘋果、特斯拉,任何一家股票的漲跌,跟幣圈都沒無法掛鉤。


說到比特幣“難以獨善其身”,其實可以分兩點看。


一是疫情導致的經濟停滯、下滑,屬於系統性風險。


所謂系統性風險,就是同屬於一個系統內的風險。原本這兩者是不相關的,是不同領域的資產。


但它們仍然有共同點,都屬於風險性資產


對標物 | 不懂的,不要投;要投就先弄懂它 & 附 n 個策略


在經濟出現問題的時候,風險性資產會歸屬到同一系統。所有情緒都傾向於拋售,選擇持有風險更低的現金。


所以,才會呈現出高的聯動性。


基於這一點,目前全球的疫情,依然處在無法完全有效遏制的階段。


拖得越久,對經濟越不利。


這導致比特幣仍有很大的回撤風險,這個邏輯是成立的。


二是,幣圈雖說是非主流市場,但跟股市投資者會有重合的部分。在很多情緒和操作上,在現在這個階段也是相似的。


用一個粗略的圖,大致如下:


對標物 | 不懂的,不要投;要投就先弄懂它 & 附 n 個策略


我發現很多人,近期會很關注它們短期價格上的聯動。忽視了內在動因,對後面的投資操作其實很不利。


拿短期操作或者合約來說,一旦你真信了,會把股市的波動,強加到幣市裡。


哪一天呈現出以往的非相關性,槓桿加得一多,很容易造成損失,因為非相關才是常態。


再以比特幣的避險為例,去年的美伊騷動,比特幣的避險屬性被渲染的很強。


當時幣價上漲的背後,有很大一股力量是情緒在推動,這種情緒不見得會長期發揮作用。


特別是在這次黑天鵝之後,比特幣不能避險的觀念又會注入到大眾的腦袋瓜裡。


我認為,

一是自己要了解事物的本質;二是時刻關注市場的反應,因為幣價不是一個人推動的,是由整個市場。


講完第一個大點,再講第二大部分。


我一直都覺得幣市作為相對規模較小的市場,它的投資邏輯和難度,反倒不算太大。


像股市,可能還得分析宏觀政策,分析公司財報,各種指標。


幣圈還真沒那麼繁瑣。


那難點在哪兒呢?可能在於與圈外的隔離,新入場的人往往很難有一個定價手段,不好找對標物。


包括比特幣,它的價值如何衡量,衡量標準、依據是什麼,都很難有一個參考。


但是,既然要投身這場投資,也必須建立自己的一套標準。哪怕它一開始不太準,至少有不斷優化和糾偏的空間。


而不是對著連自己都描述不清的市場,急忙忙把錢投進來,這樣有點聽天由命。機會,更多要把握在自己手裡才對。


其實,有兩個指標是具備一些參考價值的。


一是比特幣的歷史規律。


對標物 | 不懂的,不要投;要投就先弄懂它 & 附 n 個策略


比特幣到現在11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拋開市場情緒化、泡沫部分不說,這長達十幾年的價格波動,就屬於比特幣價值指標的一個區間。


前段時間講到,比特幣超過1萬美元的時間非常短。有朋友還留言說:還真不知道這回事兒。


如果知道了呢?對於投資比特幣,包括對整個市場,不就有更加深刻的瞭解。


下輪牛市,1萬美元以上的比特幣還追不追?不是說不能追,它有突破上限的可能。


但是,至少會清楚這裡頭的風險程度,在拋或者加倉的思路上,會有更加明確的價格指導,輔助你去做更加針對性的策略。


第二個,可以看礦市。


比特幣是礦幣,pow算法。在投資比特幣之前,有誰比投資者更先一步投入資金、精力和成本,是不是礦工呢?


他們挖礦,拿來賣。


低價生產,高價出售,這是他們做生意的根本邏輯。總不能進來幹虧本買賣,畢竟不是公共事業,有政策補貼。


他們的挖礦成本,也可以作為價格的一種對標物。


當然, 挖礦本身是一個成本和收益的博弈,以及礦工之間的相互博弈,這都是相對動態的指標。


加上礦工前期的沉沒成本,包括對市場的長期看好,在特殊時期,他們的成本可能比市場價還高。


但是,這不妨礙我們把它作為參考指標,來判斷整個市場行情。


礦工是比二級市場投資者更早投入成本的人,想到一個詞,把這種投資對標,叫做風險對照,或者風險轉移


今天剛好看到一篇採訪,把他的操作思路分享一下,我覺得還是有一定借鑑價值的。


重要的其實是思路,而不是具體操作。因為市場會變化,每個人的資金條件、策略傾向和盈利要求不同。


對標物 | 不懂的,不要投;要投就先弄懂它 & 附 n 個策略


建倉:


對標物 | 不懂的,不要投;要投就先弄懂它 & 附 n 個策略


出貨:


對標物 | 不懂的,不要投;要投就先弄懂它 & 附 n 個策略


放量,是指成交量放大,比如平常每天成交量幾百萬,突然變幾千萬。


每一個趨勢裡的成交量,也是反應情緒的一個重要指標。


打造一套清晰的思路和策略,它的意義就在於:策略本身建立在理智之上,不附著人性和情緒。


在漲漲跌跌的時候,它也是一個對標物,操作有方向,很重要。


找到那些真正有參考價值的對標物,都很重要。


今天就昏享到介裡,週末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