薺菜情緣 文

薺菜是現代家庭餐桌上最受歡迎的野菜之一。是我們這地方攤菜煎餅必備的食材。我喜歡薺菜,不僅源於薺菜的嫩綠、清香、口味、營養,更重要的是它寄託了我對母親的一份懷念……

薺菜情緣 文/郭寶紅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了,以前能吃到大魚大肉為最好的口福,如今以吃粗糧,蔬菜甚至野菜為樂了。

我對薺菜更是情有獨鍾,不但喜歡吃薺菜還喜歡挖薺菜,最初挖薺菜是母親帶我們挖的。

那時好像家家人口都多,像我們這麼大年齡的每一家幾乎都有姊妹兄弟四五個人以上,糧食有時不夠吃的,都到地裡去拾一些山芋頭、白菜根,挖一些野菜搭配著吃。能吃的野菜很多,母親知道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有的野菜雖然能吃,味道有些苦澀,有的要用開水浸泡一下才能去毒性去苦味。母親常說,不苦的野菜就是好的,都能吃。事實是,野菜是各有千秋,風味獨特,其中薺菜感覺是最好吃的,薺菜不但不苦,還有一股清香。生薺菜也能吃,挖來薺菜,用熱水洗一下,放在鹽豆汁裡,就可以卷煎餅吃。

薺菜情緣 文/郭寶紅

我們姊妹都是女孩,吃飯少,父親又在外面工作也能貼補家裡,基本上糧食夠吃的。可是我母親特別會過日子,整天說,好年頭要備荒年,有糧食也要儲存起來,防止第二年不收成。所以一到冬天就帶我們四處拾山芋,挖野菜。她常說靠山不能費柴,靠河不能費水,吃青不能掉青,意思是要簡省節約,不能浪費資源。她經常把省下來的糧食和錢接濟給更窮的人。

我們上小學時候幾乎沒有家庭作業,放學回家都是書包往牆上一掛,便幫家人做家務。夏天、秋天幾乎天天放學都要去薅草,冬春交替季節便去挖野菜。除了深冬麥子都被雪覆蓋了不去挖。

過了年,到了春天,大地回暖,百草發芽,萬物復甦。地裡就會有非常多野菜。都說雪是麥子的被,雪融化之後的麥苗綠油油的,野菜也舒展開來了,土地蓬鬆松的,那時地裡不施化肥,農藥,也不用除草劑。長著綠油油的麥苗的蓬鬆的土地就是我們的樂園,麥苗不怕踩壓,裡面有我們要挖的各種各樣野菜,什麼羊蹄菜,山菠菜,淇淇牙,富苗秧,老古筋,蛇綠苗(都是當地土語),各具特色,造型很好看…… 這些野菜裡面我最不喜歡的是一種叫做鹼鹼股的,它既不能吃也不能當飼料喂兔子、餵豬。不喜歡它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和我最喜歡的薺菜長得非常相似,而且容易混淆。

薺菜情緣 文/郭寶紅

我們在挖野菜之餘還可以在田地裡翻跟頭打螃蟹,互相追逐玩耍各種遊戲……玩夠了玩累了,再扔一下鏟子,嘴裡喊:“鏟把鏟把,回頭往哪?哪裡有菜,帶我去哪”。這樣扔一下,也知道是不能太靈的,也不按鏟把方向走,揀有薺菜多的地方去挖,這樣還可以回家吃一頓母親做的薺菜拌鹽豆、雞蛋煎餅。以前沒有賣薺菜的,也沒有做薺菜煎餅賣的,都是自己挖薺菜,回來家自己做。

上高中時,學習任務重,就很少到地裡挖薺菜了,可是薺菜煎餅照常可以吃到,因為母親知道我喜歡吃薺菜煎餅,也不知道她什麼時間去地裡挖的。有一次我感冒了,放學回來發現飯桌上放著兩樣東西,一碗辣椒麵薺菜湯,還有一個我最喜歡吃的薺菜煎餅,裡面拌了兩個雞蛋。母親說我學習太累多放一個雞蛋補補身體。

薺菜情緣 文/郭寶紅

她先讓我把辣的薺菜湯一口氣喝肚去,說發汗治感冒,又把熱騰騰的煎餅遞給我,我吃完之後才發現只烙一個薺菜煎餅,她只吃空煎餅和鹹菜。我吃完之後淌了一身汗去上學了,到學校感冒真的好了。我母親不識字可她知道許多養生祛病的方法。她做菜煎餅方法和現在不一樣,挖來薺菜都是母親在大鏖子上做薺菜煎餅。母親首先把大煎餅對摺四分之一圓形狀,取兩張煎餅,交叉正對起來正好成正方形,把四分之一煎餅交疊鋪上,每一層上都攤上菜,這樣吃起來菜均勻,而且不往外漏。我很喜歡跟母親學一些有意思的家務,比如攤薺菜煎餅,包餃子這些活,既好吃又好看。我學會做之後也做給母親吃,這時母親就有一種成就感,她認為女孩子就得會做飯做家務。我們雖然頑皮不聽話,在她反覆的說教之後,還是有收穫的,她教會我們許多養生之道,人生哲理。

在兒子小的時候我也經常帶他去地裡挖薺菜,並告訴他各種野菜都是有名稱的。想通過言傳身教讓他記住並感興趣,可是已經沒有我們小時候那種大環境了,我們以前每個小孩的好多知識都是互相學習知道的。而他僅僅記住了一樣:薺菜,其它的野菜名就不知道了。

薺菜情緣 文/郭寶紅

週末帶兒子去挖薺菜回來,拌上一盆薺菜餡不放鹽,我們鑄一個平底的鐵鍋,專門用於攤薺菜煎餅。每次吃的時候再放鹽放油放雞蛋,一盆菜餡可以吃兩三天,省時、省事又好吃。

大約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在蘇北大地就有路邊攤菜煎餅賣的了。 那時,我有一個鄰居每次吃菜煎餅都得吃樓下路邊那個老奶奶攤的薺菜煎餅,她的菜煎餅一脈相承當地老薺菜煎餅的口感,自己烙的玉米煎餅或粗糧煎餅,配上薺菜,雞蛋,粉絲,再撒一點紅辣椒麵,吃起來更能吃出家鄉的風味。

我也喜歡吃樓下老奶奶做的薺菜煎餅,她年齡和我母親差不多大。菜煎餅做的也正宗,有時買了菜煎餅給母親吃,母親也說好吃,很高興。也時也經常買來薺菜和母親、姐姐一起包薺菜餃子,聽著母親數落她以前的故事,一家圍坐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其樂融融。

薺菜情緣 文/郭寶紅

三年前,母親八十九歲的時候,有一天告訴我想吃薺菜餃子,我那陣子工作很忙,想等週末閒下來再做,誰知道她說想吃的時候,已經生病不舒服了,沒曾想帶她到了醫院第二天早上就離開了我們。沒能陪母親吃上最後一頓薺菜餃子,成了我終生遺憾……

母親離開我們之後,我們才真正悟出來她為教育我們費了多大的心思和精力,女兒多想給她老人家再做一個我自己挖的薺菜並親手做的薺菜煎餅,或者給她包一頓薺菜餃子吃啊。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才是最痛苦的。

薺菜情緣 文/郭寶紅

自從她走了之後,我兩年沒有自己包薺菜餃子吃。心情一度低落。去年春節,我一位好友告訴我母親不希望我不幸福,帶著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去挖薺菜,走到大自然,才打開我的心結。前段時間幾個朋友挖薺菜,看到幾個老大媽在挖薺菜準備賣的,我們也去湊熱鬧,挖薺菜的多少已經不是我們的目標,享受大自然,親近土地,邊挖薺菜邊欣賞田園風光,湖光山色,斜陽晚霞,草長鶯飛,似乎更有詩意。

最好的養生之道,那就是親近大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挖薺菜的時候都實現了有機的結合。可以沐浴冬日的陽光,補充機體的陽氣;又可與三觀一致的朋友在一起邊挖薺菜邊聊天說笑,調整情緒,放鬆心情減輕生活和工作壓力;還可以提高睡眠質量,每次挖完薺菜回家,晚上帶著絲絲的倦意睡得又香又甜,一覺醒來就到了天亮;愉悅身心,陶冶性情,強身健體,提高免疫力, 最後還可以滿載而歸,盡享收穫。或包薺菜餃子,或攤薺菜煎餅,全家人共同品嚐勞動成果。吃薺菜又可以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壓,藥物代替不了運動,藥療不如食療。挖薺菜、吃薺菜,不僅改善了生活方式,而且實現了免費養生。

現在又到吃薺菜的季節了,走在大路邊、小溪旁時不時就能看到薺菜的身影,特別是田地裡更是薺、麥青青。每次走在山間田邊,習慣性地總想尋找一下有沒有薺菜,看到薺菜就會倍感親切。

品嚐薺菜就會感慨土地之神奇,肥沃的土壤怎麼就能生長出那麼多五彩紛呈,酸甜苦辣澀的食材呢?

我曾經把各種顏色的橡皮泥混合在一起發現就是土壤的顏色,可見土壤是各種顏色和各種味道的集合體。土壤中孕育出的食物也是色彩紛呈,滋味萬千,美輪美奐,妙不可言的!在樸實無華的背後蘊藏著無限豐富的內涵,才使得萬物共生。

人們經常把大地比喻成母親,樸實無華的母親胸懷也如大地一樣寬廣。

薺菜的種子是很小的,卻有著極強傳播能力,將薺菜廣而多地分佈在這片土地上,履行自我價值和使命,正所謂物盡其用,人盡其能。薺菜的價值在我們這裡得到了最大的發揮。

現在,吃薺菜已經很盛行了,而且帶有當地文化特色。這種帶有鄉土氣息的飲食文化,將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調劑得更加多姿多彩。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管走到哪裡,想到薺菜就想起了家鄉,想起了母親。

母親一直教我們要做一個有用的人,蠶吐絲蜂釀蜜,參天大樹做棟樑,寸草之心報春暉,萬物皆有情,薺菜無言,人有情。我們要在共享這種美好生活的同時,感恩父母、感恩親人、珍惜友情,感恩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美好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