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不好,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的

家風不好,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的

好的家風,勝過好的家境。

家風不好,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的

今年高考成績一出,湖南的一對清北雙胞胎瞬間成為焦點。

一個清華,一個北大,父親笑著接過兩個兒子的錄取通知書,也接過了兩個孩子寒窗數十載給出的答卷。

家風不好,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的

許多人都調侃說,這位父親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談到父親,兩個孩子說:“只要父親在,我們便感覺身後有了依靠。”

而父親談及對孩子的教育,沒有太多的方法,只有簡單的一點:建立起讀書能改變命運的家風

沒有人能毫不費力的脫穎而出,相對那些家境優越的孩子,這些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考上名校的背後:

是父母壓彎了腰,幾十年如一日咬緊牙關奮力的託舉。

是孩子在好的家風中,潛移默化養成的好習慣和強大的自驅力。

什麼是好的家風?

在這三個普通家庭裡,我看到了答案。


01

  • 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內蒙古的鄉村,有河流、沼澤、油菜花、羊群、牧羊犬,還有清新的空氣,作為牧民,王智永自由自在。

如果可以選擇,王智永願意當一輩子的牧民。

但他卻選擇放棄了這個身份,因為對他而言有一個比牧民更重要的身份——父親。

作為一個父親,王智永非常懂得言傳身教:

孩子小時候,他會帶孩子去放牧,讓他體驗放牧的辛苦以此教導孩子學習就是唯一的出路;

他喜歡寫東西,他會在生日的時候寫詩,連成孩子的網名送給兒子以此勉勵孩子好好讀書;

他高質量陪伴孩子成長,不停了解新鮮有意思的話題,陪孩子聊天。

家風不好,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的

在孩子住寄宿學校兩年之後,有一天王智永突然發現,自己的言傳身教也給孩子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那天,他帶孩子去超市,買了200多塊的風乾肉,孩子心疼父親花錢哭著不讓買。

那一刻,他責備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甚至反思自己給孩子灌輸的農村理念太多了。

那一年,他決定不再放羊,他要到呼和浩特去,這樣他可以改變孩子的生活環境,給孩子更好的一切。

也正是那一年,羊價下跌,他賠了十幾萬,欠了許多債。

“孩子在唸書的時候先顧孩子,錢可以以後慢慢掙”。他還是選擇在離孩子學校十幾分鐘的地方,租了平房陪著孩子。

剛到呼市,王智永去應聘了外賣員,碰壁,被罵,超時罰款都是常有的事情。

後來,經朋友介紹,他做了青桔單車的運維人員。

換了這份工作,他可以每天陪家人吃兩頓飯,在吃飯的時候和孩子聊天,陪伴孩子成長。

家風不好,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的

注重言傳身教,又注重環境引導,在這種家風悉心澆灌出來的種子沒有讓他失望。

兒子王旭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高度自覺”的孩子,學習成長上他很少讓父母操心。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今年高考,兒子如願考上內蒙古科技大學,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專業。

對王智永而言,有自己喜歡的工作,孩子學業有成,家人美滿和樂。

這樣的生活,有希望,有幸福,有奔頭。


02

  • 生活可以窮養,精神必須富養。

“世人慌慌張張,不過碎銀幾兩。可就是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慌張。”

不敢病,不敢傷,不敢死。

人越往後走,越懂得為碎銀幾兩討生活的無奈,尤其是要供養孩子上學的家庭。

一個普通家庭,把孩子送進大學有多難?

不用描述,為人父母的心裡都有一筆賬,這筆賬像一座山壓在心頭。

一個普通家庭,把四個孩子送進大學,這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而初中畢業的汪平卻做到了。

汪平是貴州山裡的孩子,家境清貧,初中就早早輟學,妻子也是小學畢業。

沒能讀上書是夫妻倆心中的遺憾,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有書可讀。

但不同於其他家庭,他有五個孩子,兩個男孩,三個女孩。更讓人頭疼的是,最大和最小的孩子相差不到10歲。

家風不好,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的

這就意味著要同時養5個孩子,不止養活孩子,汪平要把五個孩子全部送進大學去。

再窮不能窮教育,無論日子多難,無論男孩女孩,一定都要讀書。

幾年前,四女兒汪江玲,中考前骨折,也知道家裡的難處,就動了不考大學的念頭。

“爸爸砸鍋賣鐵都會供你讀書,你再試一試,我相信你。”父女促膝長談了一夜,汪江玲被父親說服了。

家風不好,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的

成功說服了孩子,但巨大的經濟壓力依舊沒有解決。

幾個孩子同時上高中、大學,學費和生活費都是成倍成倍的往上翻,一家人的日子也越過越緊巴。

真正轉折點,發生在汪平的44歲這一年。

通過朋友介紹,汪平成為了一名滴滴快車司機。

他貸款買了一輛二手車開始拉活,每天能掙500塊錢,日子稍微鬆弛了些。

一單單的拉活,汪平每一腳油門踩下去踩的都是一個家前進的動力。

就這樣一腳一腳的,一天一天的,汪平把3個孩子都送進了大學。

更值得高興的是,今年夏天,四女兒汪江玲成為了家裡的第四個大學生。

現在離把五個孩子送上大學的願望,真的只有一步之遙了。

家風不好,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的

汪平是一個平凡的父親,也是一個不凡的父親。

他用自己的全部心力去富養孩子,即使日子再難,也鉚足了勁推著孩子向前走。

現實生活中,面對生活的重擔,我們很多時候不得不放棄一些事,但無論如何請在關鍵抉擇時提醒自己:

孩子生活可以窮養,但精神必須富養。

只有精神富養出的孩子,才能擁有更豐盈富足的內心。

只有精神富養出的孩子,才擁有更廣博的世界和更多的選擇權。

03

  • 正能量,才能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俞敏洪曾說:“父母給孩子傳遞逆商,比要求他考好大學要重要得多。”

逆商強,有韌性,內心強大的孩子,往往比一般孩子更抵得住泥沙俱下的生活。

高三學生壓力大,滴滴快車劉師傅女兒鑫禹的同校的同學,有抑鬱的,有厭學的。但劉師傅欣慰的是女兒心態一直不錯,成績也穩定,沒有大起大落。

“我們就是一個挺普通的家庭,都是正能量教育孩子。”劉師傅從不會給孩子施壓,他還會在細節中關心,鼓勵,支持孩子的成長。

女兒容易暈車,劉師傅就成了她的專職司機。

上學早接晚送,12年,從不間斷。

女兒和同學參加比賽,需要採樣製作標本。他就開車整個夏天全程陪著孩子採集樣本。

在這種正能量的家庭氛圍中,鑫禹也學會了照顧人,也更能扛事。

除了父母寵愛的女兒,鑫禹還有一個身份,哥哥的姐姐。

比她大10歲哥哥,是一位“線粒體病”患者。

家風不好,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的

生病後,原本聰明的哥哥,聽力、視力受損,心智水平也停留在了9歲。

“這個病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也沒辦法,也得面對。”

以目前的醫療水平,這種病難以痊癒,但劉師傅一家卻並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他們樂觀積極的面對。

後來,兒子病情加重,生活負擔越來越大,劉師傅也有條不紊地應對。

他一開始業餘開快車補貼家用,從去年開始,他開始全職開快車。一邊照顧高三備考的女兒,一邊照顧病情複雜的兒子。

好在,女兒也在正能量的家風中,養成了樂觀開朗的性格。

父母的辛苦她看在眼裡,默默地努力學習,還會像大姐姐那樣照顧生病的哥哥,抽空給哥哥做飯,陪哥哥聊天。

家風不好,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的

劉師傅從來不會要求女兒做什麼,女兒也從不會要求家裡給自己什麼。

他們是彼此的希望和依靠,他們在對方的鼓勵中前行。

很贊成網上的一句話:

在正能量的家庭裡,永遠是1+1>2、1+1+1>3。

“家庭”代表的是共同進退,家人是我們最堅實的依靠,正能量的家人則是我們攜手披荊斬棘的力量。

正能量的一家人在一起,方法永遠多於困難,日子永遠都是往前走的。


04

成年人的世界,都是跌跌撞撞中前進,有了家人,就有了盔甲也有了軟肋。

去呼和浩特的王智永,供4個孩子上大學的汪平,兒子患線粒體病王師傅,這三個普通的家庭,都在奮力託舉著孩子,陪伴孩子考入心儀的大學。

除了家人的陪伴,他們還有一個更大的家庭滴滴橙果家庭。

助力他們衝刺高三這關鍵一年的,還有另外一個加油站,叫做滴滴“橙果計劃”。

滴滴“橙果計劃”是國內首個,關注網約車司機子女教育發展的公益項目。

據統計,77%的滴滴師傅已有子女,其中,40%有兩個及以上的孩子,76%的司機子女是未成年。


點擊查看橙果家庭故事

他們其中有很多像王智永、汪平、王師傅這樣的家庭,滴滴“橙果計劃”也在助力和賦能這些網約車司機家庭,陪伴他們衝刺關鍵的一年。

滴滴“橙果計劃”會為網約車司機子女中的高考考生提供高考加油包,高考志願填報課程,橙果夏令營,還會為評選獲得獎學金的同學們舉行橙果頒獎禮。

家風不好,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勞的

今年是滴滴“橙果計劃”的第三年,有7000多個司機家庭參與,2007個司機子女考上大學,其中240多人考上985名校,370餘位被211高校錄取。

許多像王旭,汪江玲,王鑫禹這樣的孩子,如願考入心儀的大學,也如願獲得了滴滴橙果獎金。

他們在滴滴“橙果計劃”的助力和賦能中,汲取到更多前進的力量;

他們在好的家風,在父母的託舉下,找到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

教育家顧明遠曾說: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最大的區別,是家庭教育沒有教材,沒有課堂,它的教育力量就在於父母的榜樣作用。

教育這件事,教書的是老師,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父母只有做好榜樣,塑造出好的家風,孩子才能在好的家庭滋養中成長。

沒有好的家風,再好的“富養式”教育都是徒勞的;

沒有好的家風,再好的家境都養不出內心富足的孩子。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好的家風裡,由平凡到不凡;

願,每個家庭都能在好的家風裡,把生活的刁難熬成命運的饋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