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曾兩次改換姓名,卻各個名字都能名揚千史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提到姓名,一般人的思維概念裡皆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在文化思想觀中我們通常換認為不更改姓名是為表明自己的豪傑壯志和為人的坦蕩同時也是為了繼承先祖的思想證明自個親宗的出處,證明自己不忘本。

身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范蠡卻在那個群雄逐鹿的戰亂紛爭年代裡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不得已改其名換其姓,一換就換了兩個,而且范蠡所取得兩個名字至今依然千古流芳。

范蠡曾兩次改換姓名,卻各個名字都能名揚千史


范蠡在伍子胥去世後內心愧疚選著改名為鴟夷子皮。

范蠡和伍子胥本來兩人都是楚國人,但卻因為各為其主為自己的君主效忠不得已形成對立,在兩國明爭暗鬥中,范蠡用反間計和美人計成功的讓夫差賜死伍子胥。范蠡輔助越國勾踐打敗後吳國夫差後,范蠡功成名就後內心愧疚於伍子胥之死是自己間接所害,又由於范蠡覺得越國勾踐會嫉妒自己的才能,范蠡覺得自己功成名就後對於越國勾踐已經毫無意義。范蠡認為越國勾踐遲早會自己下手,所以范蠡帶著對於伍子胥的愧疚和對於越國勾踐的質疑選擇了改名換姓退隱江湖。

范蠡曾兩次改換姓名,卻各個名字都能名揚千史


范蠡換名為鴟夷子皮。

鴟夷子皮在春秋戰國時代的西北部地區是用來裝酒的牛皮嚢,而當伍子胥的死後就是被吳國夫差用鴟夷子皮捲起來的,所以范蠡改名為鴟夷子皮不僅是為了躲避越國勾踐日後的追殺,更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也為了愧疚自己間接地殺害他人。

范蠡曾兩次改換姓名,卻各個名字都能名揚千史


范蠡改名後到齊國發展經濟。

范蠡離開越國改名為鴟夷子皮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漂泊和深思熟慮帶著西施來到齊國發展經商貿易。當時的齊國正是各國中經濟相對繁榮,人口也比他國更為密集的地帶。范蠡認為人口多的地帶需求量多,商品的銷售量才能更好的輸出。這時的齊國恰恰是范蠡經商選地的不二之選。

從范蠡早期建議文種一起到越國發展,我們都知道範蠡離開越國在經商過程中卻選擇較為強大的齊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范蠡認為在諸國中比較弱小國家參與到時政規劃封侯拜相的機會會更多。而范蠡選擇齊國發展經濟和從涉政治謀士不是一個概念,范蠡的經濟觀是隻有把商品的質量做到上層,在人口眾多的地區發展經濟人民的購買慾望會更為強烈。

范蠡曾兩次改換姓名,卻各個名字都能名揚千史

范蠡改名為陶朱公。

范蠡到了齊國發展經濟後,齊國的君王聽聞鴟夷子皮就是改名換姓的范蠡,於是齊國的君主便派人請范蠡到齊國當本國的宰相。范蠡有了先前從政的經驗,內心裡知道伴君如伴虎的危險,但是此刻的范蠡在齊國發展經濟不能不仰仗著齊國政治制度的庇佑。在范蠡陷入兩難的境地後,迫不得已的范蠡只得答應齊國的君主自己願意當齊國的宰相。范蠡在齊國當了一小段時間的宰相後,深知政治制度水深的范蠡快速的向齊國的君主請辭。范蠡在齊國將自己的家財散盡後,范蠡又為了躲避政治和經濟帶來的名利危害在離開齊國范蠡改名為陶朱公。

范蠡曾兩次改換姓名,卻各個名字都能名揚千史

結語:

范蠡離開越國後改了第一次名為鴟夷子皮,後來到了齊國發展經濟又迫於環境的影響不得不離開時,范蠡有改了第二次名字。 范蠡經過了兩次的改名,可以看出范蠡在生活的磨練中日益成熟,范蠡依靠著自身對於生活的感悟懂了生活中功成名就後的諸多不易。


本篇由小編執筆所書,

原文盜版者必究其責。

在下:“寫紅塵作夢語”,

感謝各位看官的賞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