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壩獨臂好漢——雷剛

“差不多就是這個樣,你自己說賣多少錢”

“4塊5 ……”

“2塊5,實實在在,我直接就全部收購了”

“不賣!”

“最多最多,3塊錢賣不賣?”

“不賣!”

在留壩玉皇廟鎮兩河口村扶貧社食用菌基地裡,菇農雷剛在與商戶一番討價還價後,還是沒有賣掉自家壓倉的香菇,因為他知曉眼下正是夏菇出菇的尾聲,冬菇尚未開始的空檔,市場價格定不會差。果然,沒過多久,雷剛的電話再次響起,新的客商正在趕往基地的途中。

今年40歲的雷剛,早年一次意外事,失去整個右臂,傷痛和失意,未能停下他追尋致富的腳步。養過大鯢、種過豬苓......當兵退伍之後,農村可以發展的產業,他幾乎試了個遍,付出、失敗與收穫的經歷,讓他明白,產業發展只有找準方向,才能穩紮穩打致富。

隨著縣上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四養一林一旅遊”產業發展方向的確定,既有政策獎補,又有技術支持的食用菌產業成了雷剛眼中的“香饃饃”。

說幹就幹,2018年,在村扶貧社的幫助下,他搭建起6個大棚,發展起1萬筒代料香菇和少量地栽香菇,一心撲在上面。雷剛深知懂得技術的好處,除了實際摸索,他還不斷從書本上獲取知識。


留壩獨臂好漢——雷剛


“制筒的關鍵在滅菌上,接種在消毒上......想賣好價錢,就要分等級,頭等、中菇,還有大菇必須要分開......”如何栽種、怎樣管理,他都心中有數。

在雷剛的精心種植下,大棚裡面,夏菇雖然零零落落,但都菇正朵圓,還有一些經過他的特意風化,成了市場上非常走俏的花菇,雷剛十分滿意。因為現在已經到了夏菇末期,別人只能採摘三到四茬,而他已經收了五茬。

“以前客戶挑我們,現在我們挑客戶。我的第一茬菇賣了9500多元,第二茬、第三茬也都分別賣了8千多元,到了現在的第五茬菇依然十分搶手。”頭腦活、懂技術,勤勞自信的雷剛最為滿意就是縣上大力實施“訂單農業”,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徹底打消了他生產銷售的後顧無憂。


留壩獨臂好漢——雷剛

有時改變命運的是機遇,但更重要的是態度。在留壩產業發展、政策引領下,雷剛一直懷揣夢想,踏實肯幹,通過食用菌撐起“致富傘”。

“這個產業掙錢,今年1萬筒香菇,保守估計,淨掙了3萬多元,而且菇棚裡面還有,陸陸續續還可能賣上幾千上萬......明年還要擴大規模,希望媳婦回來跟我一起發展這個產業!”對於來年致富,雷剛充滿了信心與希冀。


來源:留壩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