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分析,隋煬帝為何一手好牌打稀爛?

用戶96606562788


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隋煬帝自己身上,隋煬帝的性格是把一手好牌打稀爛的最重要的原因。

中國的王朝有很多,存在的時間有長又短,但是大多數的王朝都是用了幾代人的努力才變得強盛的,而有這麼一個朝代卻把自身變為盛世的時間縮短了很多,但是同樣的,這個王朝滅亡的時間也十分的早,僅二世而敗。隋文帝楊堅作為隋朝的開國之君,崇尚節儉,鼓勵生產,這樣的努力使得隋朝格外興盛,甚至達到了“盛世”的標準,也正是這樣的“盛世”基礎,才使得後來的隋煬帝才有本可以敗。

其實說隋煬帝是個昏君,並不準確,因為他在位期間還是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的,比如說京杭大運河,在後世成為了溝通南北的重要渠道,但是在當時,京杭大運河的用處體現的並沒有那麼的明顯,相反,隋煬帝實在太過於急功近利,這個十分龐大的工程如果說按照正常的工期來說,少說也要十幾年,但是京杭大運河的修造時間卻十分的短,而這卻是用勞民傷財換來的。

雖然說隋煬帝自身的性格是一個很大的缺陷,但是除此之外,當時的連年戰亂也是隋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隋朝雖然說有隋煬帝這麼一個敗家子,但是本身的老本比較厚,如果說社會穩定的話,可能還會維持幾年,但是邊疆戰亂,隋煬帝自己也是個好高騖遠的人,自然派遣重兵,而征戰自然會有大量傷亡,這也使的隋朝的社會不穩定,促進了其的滅亡。


唐明國亮


個人以為主要是好勝心太強,不想老老實實的當個“皇二代”,總想超越自己的老爹,成就千古偉業,而且最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那種大業。加上隋煬帝自己又很聰明,也有一定能力,這樣的性格最容易剛愎自用,聽不見他人意見。就好像現在有些企業家二代,很少老老實實地按老爹的思路治理企業一樣,這樣當然不都是錯誤的,但也要吸收前人好的經驗才行。對於隋煬帝來說都不用完全學漢文帝、漢景帝那樣休養生息,即使你要學漢武帝,也要知道適可而止的道理。漢武帝晚年就明白了自己“窮兵黷武”造成民間困苦不堪,停止了很多疲民之政,隋煬帝如果能吸取一點教訓,不要太頻繁使用民力、物力,憑藉隋文帝打下的基礎隋朝也不會二十而亡。


烽火野史


問題:請分析,隋煬帝為何一手好牌打稀亂?

我是斜陽幾度,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在中國人眼裡,隋揚帝楊廣就是一個敗家子。把到手的好牌打的稀亂,最後身死國滅。但是筆者認為隋煬帝這個人不是簡單地用什麼昏君、明君就能概括總結的。他的一生也堪稱為輝煌的一生。至於為什麼最後身死國滅,還背上千古罵名。這與當時隋朝的國內政治環境和楊廣自身的性格有關。

國內政治環境問題

隋文帝楊堅通過外戚身份取代北周建立隋朝的。

清朝著名的史學家趙翼,在評價歷代帝王時提出一個著名的觀點:“

觀古之帝王,得天下最易者,莫過於隋文帝。”趙翼的理由是:北周年僅22歲的周宣帝宇文贇早死,留下幼帝宇文闡。宇文贇皇后楊麗華的父親楊堅矯詔輔政,然後大殺宇文皇族,輕而易舉地建立了隋朝。

楊堅能輕而易舉的奪取了北周基業,依靠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支持。於此同時,國內還有關東士族集團,江南士族集團三分天下。特別是關東士族,幾百年的積累,地方勢力根深蒂固。軍事上的壓力讓他們暫時臣服,並不是誠心擁護新朝的建立。如果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可能會慢慢的分化瓦解他們,正如唐代的做法一樣。

楊堅死後,楊廣即位。因為通過陰謀上位。楊廣心中始終有一塊陰影。他即位之初,就開始打壓前朝老臣。等於把自己的根基關隴集團分裂了。後來起兵反抗的都是關隴集團的人物如:楊玄感,李密,李淵等等。如果楊廣不急於清洗關隴集團老臣。而是守時待機,對三方勢力分化瓦解,為我所用。不見得會二世而亡。

自身性格特點

《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有沒有道理呢?我覺得有道理。有的人突然手握權勢之後會展現出極強的破壞力和毀滅性。楊廣就是如此。

因為是陰謀上位,楊廣渴望在功業上超越父親隋文帝。以此來抹平自己的那段不光彩的歷史。而且當時隋朝的強大富裕又給了他這樣一個舞臺。在《資治通鑑》裡邊是這樣介紹的隋朝的,說當時是時天下凡有郡 190 ,縣 1255 ,戶 890 萬有奇,東西 9300 裡,南北萬 4815 裡,隋世之盛,即於此矣。

人口已經達到了 890 萬戶,以當時每戶平均人口大約五個人來計算的話,那麼全國有人口 4500 萬,這是政府掌控的,再考慮到有些老百姓不在政府掌控範圍內。那麼全國有人口大約 5000 到 6000 萬恐怕也不為過,而且疆域廣大,已經遠遠超過漢代的疆域。

隋煬帝的失敗就在於他急功近利,什麼事都想畢其功於一役,把富有創見的一些舉動放到一塊來進行,所有好的事物加在一起,不見得是更好的事物。他把這些放在一起帶來的結果是超越了當時的社會承載力,超越了老百姓的忍耐力,最後造成了民怨沸騰。而民眾一旦起來,那個力量是難以阻擋的,也正因為有這樣的教訓,所以唐太宗後來才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