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為何被稱為“隋煬帝”?“煬”字背後隱藏著哪些祕密?

歷史一書生


楊廣為何被稱為“隋煬帝”?“煬”字背後隱藏著哪些秘密?


楊廣為何被稱為“隋煬帝”?

隋帝楊廣的諡字為“煬”,所以被稱為隋煬帝。

楊廣在江都兵變後,被宇文化及叛軍殺害。其時天下已經大亂,各有朝廷,互不買賬。按照正統來說,應該是沿用隋恭帝楊侗對他的追諡“明”皇帝,廟號世祖,即稱之為“隋明帝”。但是誰說了算已經不是末路王朝能做主的,各路叛軍紛紛追諡,以顯示自己的正統帝業。夏王竇建德追諡為“閔”皇帝,而唐高祖李淵則追諡為“煬”皇帝。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而這場天下逐鹿最終是李淵取得了勝利。因此,所有史書就都按照唐之正統稱楊廣為“隋煬帝”。

“煬”字背後隱藏著哪些秘密?

煬,本意是用火炙烤、烘乾,熔化金屬。而在《諡法》中:

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

李淵追諡楊廣使用了這個字,是一種批評,也是對自己起兵反隋的一種政治申明。為上奢侈暴戾,好大喜功,逆天虐民,天下人可共誅之。那麼我作為你的表兄弟,帶頭起義反對你就是順天應民了,取代你也是人心所歸。

所以,這些東西,多多少少是一種政治態度、一種宣發手段。只不過李淵走向了勝利,並且將中華帶入了有漢以來的另一個盛世王朝,所以他說的都是對的。

那麼隋煬帝的“煬”冤不冤呢?

其實在諡號裡面的那些論法,集中到一點就是“濫”,什麼事情做過頭了,沒有節制,就是“煬”。從各種說法來看楊廣登基之後的作為,說他沒有節制並不過分。

這只是楊廣的一個方面,後世集中誇大了這一特點。其實在唐朝官方對楊廣的評價並沒有後來的不堪,那些聲色犬馬、活色生香的窮奢極侈,大都來源於唐民間傳奇——當然,官方不會為了一個前朝的反面形象去說什麼。唐朝的《隋書》其實對他的正面評價不少,當然也有負面評價,但主要是無節制地浪費國力,以至於拖垮了整個國家。所以楊廣後來的形象先是在民間濫觴,最終到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將他用正式文獻的方式給定了性——這就是個暴君。

唐朝官方的客觀評價

其實我們認真思考,就會發現後世的評價日益走偏,唯有最靠近的《隋書》相對比較客觀。

說楊廣嗜殺?哪個生逢亂世的封建帝王不嗜殺?否則何以立足?所以《隋書》不說他這個。因為和楊廣比起來,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和登基之路更加血腥而狡詐。

說楊廣聲色犬馬,可他和蕭後的感情卻一直很好,直到被殺。至於後宮三千,哪一個皇帝不是這樣呢?所以《隋書》也不說他這個。

說楊廣窮兵黷武?哪一個有志向的帝王不是這樣呢?漢武帝不也敗光了文景之治的家底?滅吐谷渾、討占城、征討契丹,大宴突厥、征討流求、三徵高句麗,若不是國力不繼,民亂、叛軍四起,哪一樣不是帝王偉業?好大是有的,但是殆政,楊廣真算不上。

最為詬病的是大運河。可這是民生工程啊,相當於今天的高速公路。而且這大運河也並非就是他開始修的,早在隋朝之前就開始了,一直到唐朝還在修,甚至元朝還在修。

楊廣的問題在於沒有綜合考慮國力,建國之初應該是先休養生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國力搞上去才能著手搞這些工程,像漢武帝,就是虧了有祖宗的積累。

這些東征西討,運河宮殿的修建,大量透支了國家勞動力,在我們今天,可能體會不到這種大工程對一個社會的影響力,因為現在有很多專門的人才從事建設。而在古代,所謂徵用勞役,實際上都是徵用農民,一旦大量的農民前去勞役,甚至死去,那麼對應的就是一個主要勞動力喪失的家庭破裂,社會最基礎的結構被大量打碎,同時因為勞動力不足,直接影響到糧食生產。

糧食不夠了,肚子吃不飽了,自然就造反了。

這些都是因為楊廣過度透支老百姓的勞動力,也就是國力,唐朝人總結出來的好大喜功、奢侈浪費並非單指他對物質的浪費,更重要地是浪費了整個國家、社會的資源,最終導致了社會體系的崩潰。

所以,一個“煬”字是適合楊廣的。這也體現了唐人治史的嚴謹客觀,遠比後來宋人要好得多。宋人愛說道理,愛發評價,還愛根據自己的喜好下判斷。

理想主義者的悲劇

我們脫離開固有形象來看楊廣,就會發現他和歷史上少有的幾個人物何其相似。都曾經站在權利頂峰,都曾經叱吒風雲,都曾經為天下殫精竭慮,最終都事敗人亡,負面評價到正史都不願提及他們。

這正是“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第一個是王莽的新朝,第二個是楊廣的隋朝,第三個是王安石的熙寧變法。

這三個人的經歷相似,結局相似,口碑也相似。王莽死後頭骨被當做酒杯,隋煬帝留下萬古差評,而王安石由於並非權利最頂峰,待遇比前兩位要稍微好一點,站在他的角度思考的人也多一點,但還是被人罵作獾子精亂世,一個人背下了北宋覆滅的黑鍋好多年。

其實他們都是超越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新朝的託古改制,是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隋煬帝的各類大手筆行為,其實都是國家應該做的。王安石的熙寧變法,從今天來看,更是對極了,而且很多都實現了。但是在當時,都無一例外的失敗了。

這只是一個原因,時機不對。

理想主義者光想做得最好,滿足自己的各種規劃。如果是個普通人,這種理想沒問題,因為你沒有多大的權利,調動不了多少資源,會受到現實的打擊。但是王莽、楊廣是皇帝,王安石是皇帝所倚重的改革小組組長,為了做到最好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反而導致、加速了國家的衰亡。

隋朝唯一的大詩人

這一點離題有點遠,就不詳述了。但是我們說詩歌史,隋朝實在太短。魏晉南北朝詩人如秀木成林,唐朝詩人如過江之鯽。這兩個詩歌史上輝煌的時代在隋朝的聯繫,就落到了楊廣這個“美姿儀,少聰慧”的皇帝身上。

如果說隋朝只有一個大詩人,那就是楊廣。

他承上啟下,跳出南北朝迷離之風,有南朝清麗而不頹靡,開啟盛唐文學先導。

當然,他不是有意的,他是個皇帝,寫詩對他來說,只是個才情表露的小玩意。

但是他在詩歌史上的地位是關鍵的,不可撼動的。也正因為這一點,唐朝人其實對他的評價是客觀的,在文學上,楊廣是不少詩人的偶像。

帶有理想主義的文人,衝到權力巔峰,是為隋煬帝楊廣。


梧桐樹邊羽


隋煬帝楊廣(569~618年4月11日),本名楊英,小字阿摐,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618年在位)。

說起隋煬帝,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篇章上描繪出濃墨一筆的人。

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率軍消滅陳朝,奪嫡登基,在位期間,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洛陽(東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頻繁發動戰爭,例如徵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窮奢極欲 ,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崩潰覆亡。


可以說隋朝建國至歷二代而亡,整個隋朝時代皆是他的身影。

至於楊廣為何被稱之為“隋煬帝”,皆為歷朝歷代帝皇去世,後人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皆以溢號概括,溢號有褒有貶。

史載大業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發動江都兵變,楊廣為叛軍所縊殺。隋恭帝楊侗追諡明皇帝,廟號世祖;唐朝追諡為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追諡為閔皇帝。

由於李唐政權力壓各路反王作為隋朝之繼任政權,後代皆以李唐追溢之“煬”字作為其溢號,史稱隋煬帝。



作為史上頗具爭議之帝王,李唐追溢之“煬”字又有啥含義呢?

據古代《諡法》說,“好內遠禮為煬(不遵禮法),去禮遠眾為煬(破壞禮法遠離民眾),逆天虐民為煬(違背天理虐待人民),好大殆政為煬(好大喜功貽誤朝政),薄情寡義為煬,離德荒國曰煬(背棄道德荒淫誤國)。”


我們從這可以看出“煬”為史載屈指可數之惡溢。當然作為一個繼任政權來說,給前朝皇帝冠以一個如此“煬”之惡溢來闡述李唐政權的合法合理性,也屬正常。


紅葉浴我


“隋朝”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曇花一現後二代而亡;但就文帝南征北戰,代周建隋,首立開皇之治,創三省六部制滅陳;煬帝徵吐谷渾,開科取士、修隋朝大運河等業績,在中國歷史上尚留下了不算暗淡,也不能被後人忽略的光亮。


1.楊廣其人。

隋煬帝楊廣,生於長安,公元581年,立為晉王,曾率軍消滅陳朝立下軍功,又處心積慮謀劃奪嫡事宜成功,公元604年,正式即位。

在位期間,修建隋朝大運河,營建並遷移至東都洛陽,革新改州為郡;倡導改度量衡依古式;但他頻繁發動戰爭,如:征伐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後期窮兇極惡,弄得民不聊生,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導致了隋朝崩潰覆亡。

公元618年,“江都兵變”中,楊廣為宇文化及叛軍所縊殺;隋恭帝楊侗追諡他為“明皇帝”,唐朝追諡為“煬皇帝 ”,夏王竇建德追諡為“閔皇帝”。注意:唐朝追諡楊廣為煬皇帝。


2.“煬”作諡號的含義。

《諡法》講得是追諡的準則:即帝王、諸侯等死後,朝廷禮官根據其生前事蹟及品德,擬定一個評定性的稱號,呈皇帝批准生效,又分為美諡和惡諡。

“煬”屬惡諡,有三層含義:“好內遠禮”即喜好女色輕視禮法,“去禮遠眾”即不遵禮制而背棄大眾,“逆天虐民”即悖逆天理虐待人民;以此推斷,作為皇帝的楊廣既昏又暴,惡到登峰造極,無以復加了。


3.頗有作為的楊廣為何有此惡諡?

1)唐隨隨來,唐高祖李淵作為楊廣的表兄弟,為彰顯自身皇位的合法性,處心積慮地貶低亡國之君,毫不含糊地追諡楊廣為“煬皇帝”,故意讓表兄遺臭萬年,映襯自己的光彩照人。


2)楊廣後期驕奢淫逸,濫用民力,大興土木,建造奢華的宮殿;罔顧廉恥挑選美女,在他遊江都時,浩浩蕩蕩的皇家船隊延續二百餘里,且沿途官衙都要貢獻美食,形成大肆揮霍,鋪張浪費之勢,弄得民怨沸騰;口碑不佳。


希望星晨58298869


煬字隱藏什麼秘密,沒有什麼秘密,熟悉諡法的都應該知道煬是何意,一個只用十多年時間就把一個一個盛世王朝弄得支離破碎,全國戶口數從890萬戶減員到200多萬,戶口數減員約75%,大概三千萬人口,這種完全不顧老百姓死活的垃圾皇帝得到煬字有什麼意外,哪來的隱藏秘密。

天天說他功在千秋,他確實有點功績,但他的功績跟他的罪孽比根本不值一提,網上說的那些所謂功績不是搶了楊堅的就是水分多多的。

科舉制三省六部制都是楊堅創立的,雖然楊廣也對此有所改進但使用無法媲美開創者。

大運河從春秋吳王夫差開始修,真正是從無到有,運河從浙東修到淮河。從這開始歷朝歷代都會修運河,楊廣時只是在之前運河基礎上連接起來,並不是自己從頭修,南段邗溝江南河更是僅僅是疏通,對大運河的功績遠不如吳王夫差甚至可能還不如後來在隋唐大運河堵死後真正修通京杭大運河的忽必烈?

至於開疆拓土首次將青海納入版圖,實際漢朝已經在西寧設立西平亭,後來發展到西平郡,還有西海郡,治所在現今青海省海晏縣。而且楊廣從吐谷渾手裡打下的這片土地沒多久就被人家打回去了


100901160514071985


在易中天先生所寫的《易中天中華史》中,《隋唐定局》一篇裡有提過,“煬”字是屬於惡到不能再惡的諡號,能比得上隋煬的只有夏桀和商紂這兩位君主。

“煬”字的《諡法》解釋

據《諡法》的記載,“煬”字所代表的意思有三種:好內遠禮(貪戀女色不遵禮法),去禮遠眾(破壞禮制背棄大眾),逆天虐民(違背天理虐待人民),前兩個是昏,後一個是暴,楊廣昏暴皆有,這也是後世演義和各種電影電視劇都贊同的看法。

和“煬”字並肩的是“桀”(賊人多殺曰桀),“紂”(殘義損善曰紂),這三種都是屬於十惡不赦的諡號。

楊廣被後世的大力抹黑

繼任前朝的朝代為了彰顯自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對前朝不遺餘力的抹黑是很正常,但自楊廣之前,除了夏桀和商紂之外,末代君主所得到的諡號都不算惡諡:像漢獻帝劉協,魏元帝曹奐,晉恭帝司馬德文等,諡號算是較低但還不至於惡。

這主要是楊廣和他的“難兄難弟”一樣,都是把一個治理得好好的國家硬生生地給他敗光了,對宗室來說他們是罪人,對民眾來說他們則是暴君,所以不遺餘力地貶低他們更能給受苦受難的民眾一點寬慰。至於其他的末代君主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可悲之處,國家到了他們的手上已經是千瘡百孔,無回天之力了。東漢毀於桓、靈二帝,曹魏自魏少帝曹芳起就被司馬家奪了大權,晉朝更是從司馬炎之後就一直被權臣控制,晉恭帝更是十分屈辱地死在了棉被裡,所以對這些君主,我們更多的是惋惜和同情。

表兄弟李淵對楊廣的諷刺

“煬”字諡號本來是楊廣給陳後主陳叔寶的諡號,這位陳朝最後皇帝奢侈淫逸,耗費大量民力修建宮殿,供他和嬪妃遊玩居住,在楊廣南渡伐陳的時候,朝廷上下依舊是“奏樂侑酒,賦詩不輟”,好一派“盛世景象”。即使在建康城破的時候,陳叔寶想著都是他的黃巾珠寶和美人,在井下被俘時身邊還帶著兩位美人呢,現在那口井應該還在南京城裡,還有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胭脂井”。

或許楊廣死都沒想到,他用來批評陳後主的“煬”字居然會被李淵用在自己身上,這可真是真是莫大的諷刺啊!

參考書籍:《資治通鑑》;《易中天中華史-隋唐定局》


一貳一橙


楊廣在位14年(604年——618年)“統一江山”、“修通運河”、“西巡張掖”、“三遊江都”、“三駕遼東”可以概括他一生所為。伴隨著歷史的發展,隋煬帝的功過也是譭譽參半,部分人完全抹黑他,部分人完全歌頌他。但是這樣的歷史態度都是有問題的。

他之所以被大家所抨擊,一方面是他乾的事情確實很糟糕。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富二代本色。荒淫無道,亡國之君。

他弒兄奸母,殘害忠良;他巡遊無度,靡費奢侈;一生亂用民力,徵發數千萬人次,民不聊生。這是他一生都不可磨滅的汙點,他逃不掉的。

但是說他是一個典型的富二代,他同時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平定陳朝,統一天下;他修建東都,遷都洛陽;他修建大運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他開疆擴土,平定吐谷渾,通絲綢之路,迫使突厥分裂;他開創科舉,重視教育。

重視科舉制度、開疆拓土等等系類操作,真的可以說是為了後來的大唐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大唐能夠享譽幾百年,和他的操作有很大的關係。

大概這就是典型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吧,嬴政一家子人用了幾百年的時間終於統一了六國紛亂,但是卻十五年就亡了,大好的天下送給了大漢。

同樣的道理。一善不能遮百惡,一罪也不能廢百功。對於隋煬帝的評價,我們仍是需要一個客觀的角度。既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和價值觀是批評,也不能站在當時人的角度去說什麼。人無完人嘛。

至於題主的問題,隋煬帝的“煬”的解釋,這是後人給他封的稱號,意思就是一個荒淫無道的暴君。


看點兒歷史


  • 楊廣的廟號為世祖明皇帝,煬皇帝是唐朝對楊廣的追諡。古代使用諡號對帝王將相的生平功過進行評價,“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認為他不違天虐民。按易中天先生的說法,“煬”屬“下諡”,差得不能再差、爛得不能再爛。


  • 人是非常複雜的個體,使用諸如“好人/壞人”、“暴君/明君”、“奸臣/忠臣”等單一的詞語根本無法正確認識一個人的生平,一個字評價一個人,難免有失公正。普通人如此,遑論帝王?

  • 自古史書後人寫,罔顧前人功與業。李唐推翻了隋朝,就要為自身的合法性尋找鑑定,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貶低甚至抹黑前朝,“煬”字充分體現了這一意圖。

楊廣被後世攻訐的過失,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工程建設勞民傷財

  1. 營造東都洛陽。歷時十月,徵調民夫二百萬。但這也是楊廣擺脫關隴集團控制、加強中央集權的手段,對於當時的鼎盛國力而言,營造東都未必一無是處。

  2. 開鑿京杭大運河。歷時六年,耗民力數百萬。至清朝海運發展起來之前,京杭大運河一直都是國家經濟大動脈。興修水利,歷來都是發展經濟的重大民生工程,從任何角度看都是利在千秋;再者,京杭運河大部分是利用自然河道和疏通前代河道,並不是“一錘子一錘子鑿出來的”,工程量是否有後世傳言的那樣巨大,還有待評估。

三徵高麗消耗國力

  • 612-614年,三次征伐高麗損兵折將,軍資器械損失無數。問題來了,三徵高麗到底有沒有必要?從戰略角度講,我認為有100%的必要。血淋淋的史實證明,高麗所在的朝鮮半島和東北區域,歷來都是外族侵略中原王朝的天然通道和跳板:

  1. 遼建國後征服這一區域,轉而向南壓長期制北宋。

  2. 金在東北崛起,宋金聯合滅遼,後南下滅北宋。

  3. 元聯合南宋滅金,後南下滅南宋。

  4. 明萬曆日本入侵朝鮮,明朝援助後國力大損,後金趁機崛起,轉而滅明。

  5. 民國日本再度佔領朝鮮和東北,發動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幾近亡國滅種。

  • 可見,東北朝鮮不安或被佔,中原王朝就遭殃。後來唐太宗高宗耗費三代國力,歷時25年頻繁用兵才終於平定高麗。同一件事,李世民做了就是英明神武,楊廣卻被說成窮兵黷武,不得不說這有失公平。

好大喜功激起民變

  • 但作為帝王,楊廣多次巡遊,對於京杭運河這樣的大工程急於求成,勞民傷財,上行下效,導致民變四起,加快了隋王朝的腐敗和毀滅,對此,楊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一善不能遮百惡,一罪不足廢百功。如果說他夠不上千古一帝,那他也不應該被黑化成萬世暴君。以一個極具貶義的“煬”字概括楊廣生平,有失公允。

  • 以上是我的觀點,不為洗白也不為抹黑,用心品評歷史,歡迎討論。

海闊天空愛閱讀


古代給皇帝起諡號的傳統可以追溯到西周,由來已久,除了秦始皇時期短暫中斷過,賜諡號基本伴隨著整個。一般皇帝、諸侯、皇后、功勞特別大的功臣才有資格被起諡號,諡號就是在某人死後用一兩個字概括他(她)的一生,算是最終的蓋棺定論。


隋煬帝的“煬”是極具貶義的字,《周書·諡法》的解釋是:“去禮遠眾曰煬,好內遠禮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翻譯成白話就是拋棄禮義,背馳群眾叫煬;沉迷酒色,無視禮節叫煬;留戀後宮(後宮佳麗三千),怠慢朝政叫煬;胡作非為,勞民傷財叫煬。如果一一對應,按目前的絕大部分史書記載楊廣確實是符合對煬的定義。1、有史書給楊廣的罪名有弒父淫母殺兄奪嫂,這對於注重長幼尊卑的古代是滔天的罪惡,放在任何時代都是被人唾罵一輩子的;在位期間無節制的調用民力,建東宮,挖運河,修王陵,窮兵黷武的三伐高麗等,完全違背了老百姓的意志,走向了人民的對立面。2、好內指留戀於內宮,內宮就是後宮,後宮就是皇后,嬪妃,宮女們居住的地方,從側面說了楊廣荒淫無度,時間都花在後宮了,那對於社稷的時間就少了,就怠慢了朝政,皇帝掌管天下,朝廷內外的重大事情都需要運籌帷幄,龐大的國家需要良好的運轉,絕對離不開皇帝以及大臣們的決策。皇帝應該把江山放在第一位,而整天沉迷於女人堆,絕對是不合格的。3、楊廣604年繼位,618年在江都被叛軍殺害,在位15年,就把一個強大的國家給霍霍沒了,那肯定是揮霍無度,修建東宮洛陽,挖大運河,大高麗都是龐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而楊廣又急於求成,急功近利,想在短時間內把這些事都完成,那絕對是超出了當時社會的生產力。所以後世給楊廣冠以“煬”的諡號貌似不為過。



但是我們要全面的評價一個人,不能因為他的過失而全面否定了他的功績,而且中國曆代都有篡改歷史的習慣,為了突出自己的成就而故意貶低他人,所以唐朝的皇帝有沒有給我們還原一個真實的楊廣,非常值得商榷。就目前京杭大運河都還在發揮巨大的作用,我們就不應該否定他的這一行為,秦朝修建長城,修建者傷亡也十分巨大,至今還流傳著有孟姜女哭長城的悲慘故事,但我們還是把長城作為我們國家古代偉大的工程,成為世界七大奇蹟,那我們也沒理由把他挖運河的功績給抹殺。還有他的開創的科舉制度,極大的促進了古代考試製度的進步,為中央輸送了大量優質的人才。

用一兩個字概括一個人的一生本來就極具難度,而且古代的史官為了給當代皇帝歌功頌德,不得已的對前朝皇帝有些貶低,否則怎麼突出當朝皇帝的偉大,最終的定稿是要皇帝本人審核才能通過的,再加上人都會帶有些個人情感,很難做到對一個人全面客觀的評價。所以我們在閱讀史書時不能過早的給一個人定論,因為你看到的史料不一定是真實的,應該多看一些不同史料,進行對比。


一季無言


“隋朝”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比較有名氣的王朝,雖然存在時間並不長。而“隋煬帝”楊廣的名號更是至今都為人所熟知,而且“隋煬帝”在現在也是充滿爭議的一位古代皇帝。而楊廣為什麼被稱為“隋煬帝”呢?“煬”這個字是何意呢?

“煬”字作為“諡號”的含義

關於諡號,大家應該是比較熟悉了,諡號是根據死去的人生前的所作所為做出的一種“評判性”的稱號,在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有身份的人,在去世後一般都會有諡號。而諡號也有美諡和惡諡之分,而區分美諡和惡諡,就是根據諡號中的字來分辨。


對於“隋煬帝”楊廣,後世評價中貶義居多,“暴君”之類的評價也不在少數,所以他的諡號自然不會是什麼“美諡”,這從“煬”這個字就可以看出來。“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這些是對“煬”這個字作為諡號而做出的一些解釋,由此也可見,“煬”這個字哪怕是在“惡諡”之中也是能排的上名號的。

楊廣與“煬”

楊廣是為“隋煬帝”,而楊廣是否真的如“煬”這個字所表述的那樣呢?


首先,楊廣這個皇帝,在後世史書典籍上也並非是只有“隻言片語”的描述。楊廣這個皇帝,不能說沒有什麼功績,不說軍事上的征伐,就只是“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就可以說是楊廣此人的一大政績。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兩千多公里的“隋朝大運河”成了當時南北經濟交流的一條重要渠道。

但是,楊廣此人,讓後人詬病的方面也不少,而也正是這些方面,是他被諡為“煬”這個字的重要原因。首先楊廣生活上驕奢淫逸,大興土木,建造奢華的宮殿,勞民傷財;命人去挑選民間美女納入後宮,酒色取樂;在他遊江都時,只是船隊就長達二百餘里,而且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大肆揮霍。


種種作為,使得楊廣得了“煬”字的諡號。但是,這個諡號並不是楊廣最開始的諡號。

在楊廣被“弒殺”後,開始時,當時的隋朝群臣擁立楊廣的孫子“越王”楊侗為帝,而楊侗追諡楊廣為“明皇帝”。但是楊廣並沒有以這個諡號而流傳後世。因為,在唐朝初期,唐高祖李淵追諡楊廣為“煬皇帝”,這也是隋煬帝楊廣最終諡號的由來。




說與山鬼聽


隋煬帝楊廣,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好大喜功、喜愛玩樂,史書稱其暴虐無道。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大規模修建離宮,使得隋朝末年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

自周朝起,中國古代有對死去的身居高位的人追授諡號,它代表了對死去的人的的一生功過的概括性表達。諡號含有褒貶之意,最高的褒揚就是文、武,還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厲、幽、煬都是貶字,衝、殤、愍、哀、悼等諡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貶意。諡號分為上諡,就是褒揚的諡號;中諡即表示同情等;下諡,多貶義。

楊廣死後,各割據(當時)政府都有給其上諡號,總共有三個:隋恭帝楊侗諡世祖明皇帝,夏王竇建德諡閔皇帝;唐政權給其諡煬皇帝(最晚)。

這裡面楊侗隋的繼任者,給出的諡字是明。明是什麼意思呢?據古法,明: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思慮果遠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賢致遠曰明;總集殊異曰明;獨見先識曰明;能揚仄陋曰明;察色見情曰明;容義參美曰明;無幽不察曰明;聖能作則曰明;令聞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惡揚善曰明;視能致遠曰明;內治和理曰明;誠身自知曰明;守靜知常曰明;至誠先覺曰明;遠慮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

明的意思就是當皇帝的很厲害,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能夠保境安民,並且見識獨特,任用人才和官員方面做到為才是用,能夠作為天下人的榜樣,能及時查處奸佞,遏制壞人,褒揚好人,政治清明等等。怎麼說都是皇帝很好很厲害。

明是典型的上諡,楊侗是楊廣的孫子,很受楊廣喜愛,每次出巡必定以楊侗為東都留守。作為孫子的楊侗怎麼會把自己的爺爺說的很壞呢?肯定是歌功頌德的。這不用說,但是也從一些側面能夠看到楊廣還是有一些能力在裡面的。

而當時的農民起義軍首領竇建德建立的大夏政權給其上閔。閔:慈仁不壽曰閔;在國遭憂曰愍;在國逢艱曰愍;禍亂方作曰愍;使民悲傷曰愍;使民折傷曰愍;在國連憂曰愍;佐國逢難曰愍;危身奉上曰愍。

意思是當皇帝的死的早,在位期間國家出現危機,產生很嚴重的禍患,讓民眾遭受到困苦等。表達了對隋帝的同情,又批評了他的一些政策。

大夏政權是農民起義政權,對對隋帝的諡號上閔,讓我覺得有些假。但細細一想可能是楊廣早期的一些作為還是很深入人心的,不過後期由於他的好大喜功,導致國家遭受困難,農民起義,同時在位期間大興土木,使得民眾不堪其使役最終導致了失去國家。是同情,同時也表達了批評。這麼做的原因應該是收買隋朝勳貴的人心。

唐政權則給了隋帝一個下諡。煬: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去禮遠正曰煬;逆天虐民曰煬。意思是不遵守禮法、脫離群眾(這裡的群眾僅指勳貴)、不勤政事、做的事情不是正義的且暴虐無道。

按道理來說,李唐王室和楊隋王室是親戚關係,為什麼要做的這麼絕呢?說到底仍然是收買人心、同時撇清兩者的親戚關係,為了讓天下人能夠正確分開兩者關係。所以早早的把隋帝放在了自己的對立面上,表明自己的得國正,是為天下人除害。

大夏政權和大唐政權兩者的平臺不同,想要拉攏的對象也不一樣,所以會對隋帝的評價有著比較大的差別。但是從三個割據政權中能夠窺探到當時的隋帝是怎麼樣的一個存在。單說是李唐王室對隋帝的諡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

這個煬字代表著李唐王室向全國發出的一個信號:我們不一樣,我們和他有著明顯的區別。後來李唐王室的成功也從一個方面證實了李唐王室做法更得當時的天下的人的認同。雖然隋帝擁有三個諡號,但是隋煬帝的叫法更廣,證明歷史最終由勝利者書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