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生|金捷:以設計眼光 引領行業發展

記者 孫樂怡

他,在建築設計領域沉浸多年,對設計有著透徹又獨特的理解。他,創作出大量的設計作品,曾獲得多個專業獎項。他,是建築師、行業協會帶頭人,同時又是一位收藏家。他,是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建築綜合三院院長——金捷。

疫情期間,金捷在看得見保俶山的辦公室裡接受了記者的專訪,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經歷,探討了在當下建築設計領域的行業引領、傳承發展等問題。採訪中,他臉上一直掛著微笑,談吐間透露著儒雅的文人氣質。


藝術人生|金捷:以設計眼光 引領行業發展

人物名片

金捷,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建築綜合三院院長,合藝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高級建築師。曾榮獲全國傑出中青年設計師,擔任的社會職務包括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理事、浙江省建築裝飾行業協會 設計分會輪值會長、浙江省環境藝術家協會秘書長,杭州市美術家協會理事。

在建築設計、環境及室內設計的實踐中有大量的設計作品,代表作品包括:陳雲紀念館方案設計(全國設計競賽一等獎)、寧波保稅區國際發展大廈,天津世紀廣場(超高層寫字樓),桂林金融大廈(超高層金融綜合體),杭州銀泰購物中心,杭州師範大學美術館及體育中心,杭州東海創意中心,海南博鰲亞洲灣,通和十二橡樹,杭州新湖武林國際,中國宣紙小鎮·國紙客廳,金華之心城市綜合體等工程。其作品曾榮獲2019年佛羅倫薩藝術雙年展達芬奇獎,2015年國際生態設計大獎、2005年度全球國際花園社區綜合金獎、2003年度亞太地區設計優秀獎、新西蘭羊毛局中國室內設計佳作獎、中國優秀環境設計大賽綜合金獎、全國人居經典建築規劃設計綜合大獎。


從小耳濡目染

近三十年如一日始終堅持

黑色上衣灰色長褲,再配上一條灰白綠三色相間的編織圍巾,金捷身上的“藝術範兒”十足。談起自己的藝術經歷,金捷感慨道,“其實我從事這個行業也快30年了,我的父親也是學設計出身,當年尼克松總統訪問杭州,父親就參與了筧橋機場航站樓的建設。小時候經常去爸爸工作的工場,看一件件紙上的圖變成了實際的建設。”也許是受到父親的影響,金捷愛上了建築設計,他選擇走上父親的道路。

“我生活在一個非常好的年代,城市建設給了我很多機會,我們要感謝這個時代。”金捷曾工作於浙江省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師室,是建築大師唐葆亨先生的關門弟子,當時他參與了省院大量重點工程的設計創作及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研究。“我很榮幸在總建築師唐葆亨先生手下做他的助手,而後跟著他做了很多重要項目。”從1999年開始,金捷擁有了自己的設計團隊,開始獨立的建築創作。

多年來,他在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築設計研究總院建築綜合三院擔任院長,同時,作為浙江省建築裝飾行業協會設計分會輪執會長,他肩負著更重的責任。“從省級的建築設計院到美院的設計院,我一直在做建築設計的創作,在技術和藝術兩個層面都結交了很多朋友。我的人生也很簡單,學了這個行業一直在做這個行業,而且從未改變。”金捷熱愛自己的專業,他總是默默地把身邊的事情做到極致。在他看來,當人的生活達到滿足溫飽以後,就會體現出更多提升品位的訴求。“我一直覺得,其實我們的工作跟純藝術的區別在於,純藝術更多的是表達自我,而我們可能更多的要考慮到大眾,如何去提升他們審美品位。”

藝術人生|金捷:以設計眼光 引領行業發展

藝術人生|金捷:以設計眼光 引領行業發展

金華之心


把工作做到盡善盡美

給更多年輕人機會

金捷的工作具體而細緻,需要同時解決很多實際問題,他卻非常喜歡工作所帶來的充實感。在設計中,金捷始終秉承著理性思考、技術切入、藝術融合的設計追求,通過理性思考,結合新技術、綜合現有技術、改良舊的技術從而達到對美的詮釋。

2019年11月,由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築設計研究總院第三綜合分院金捷團隊和原點工作室袁柳軍團隊設計的中國宣紙小鎮國紙客廳項目受邀參加第十二屆佛羅倫薩雙年展並榮獲“達芬奇獎”。“宣紙是紙張,如何用紙張來表達建築?如何用建築語彙去傳達紅星宣紙的獨特韻味與詩意?這是我們團隊設計過程中始終在探索的重點。”金捷說,當時團隊花了很多時間,找了很多建築材料,最終選用白色的清水混凝土,一種和宣紙生產製作異曲同工的傳統手工藝方式,結合當代BIM技術來實現設計。“我們希望打造可以進入的一幅立體山水圖卷,讓遊客真正實現一次獨一無二的‘紙山行旅’。”

位於城北老工業園區的雋維中心,是金捷近期的代表作之一。在項目立項之初,金捷及其團隊就通過理性的觀察、分析、思考,明確雋維中心的發展方向、重新規劃其與區域社群的關係、功能與綜合改造計劃的實現方式,併為這次的改造項目確立了明確的設計目標,在改造項目取得成功的同時賦予了雋維中心這個綜合空間全新的藝術價值。

在金捷的設計作品當中,感性與理性實現了和諧統一。他始終以自己理性的思考,回應著使用者的需要;以藝術的表達,實現了對流行審美、時代發展的超越,賦予作品抵禦時間的藝術魅力,真正做到了技術切入,藝術融合。有人曾問他最滿意自己的哪一件作品,金捷的答案是下一個。他很謙虛,“我做了這麼多年設計,滿意的不多,受限制的因素太多了,資本、業主的品位、營造的工藝,當然還有我自己的設計能力的侷限。”

如今,金捷的團隊中大部分是80、90後,“現在很多年輕的設計師,他們的創作想象力都非常好,只是缺少經驗和實踐機會。”金捷說,“年輕人只要有恆心,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做著做著也就成了專家,設計師的成長都需要時間的積澱。”

藝術人生|金捷:以設計眼光 引領行業發展

中國宣紙小鎮國紙客廳


藝術人生|金捷:以設計眼光 引領行業發展

藝術人生|金捷:以設計眼光 引領行業發展

藝術人生|金捷:以設計眼光 引領行業發展

雋維中心


設計師的樂趣

收藏家的情懷

除了設計以外,金捷也是一個標準的收藏家,他玩收藏甚至比做設計的時間還長,收藏對他而言,也是一種日常工作壓力的釋放。“一件藝術作品,當需要收藏之前,我通常會去了解作品的藝術背景和史學地位,即使最終各種原因放棄,從中也能獲得很大的收穫。”

近十年來,金捷的收藏涉及兩大類:一是中國古代書畫,二是當代建築師的藝術作品。為什麼從早期的多元轉換到這兩類呢?金捷說:近些年來我越來越覺得聚焦的重要性,同時,更加確信中國書畫的真正價值在於它表現方式的獨一無二。金捷的收藏也從早期的審美喜好轉向於更加的學術性。“我是用藝術史的視角來研究中國書畫和建築師的藝術作品的,所以只會收具有藝術史價值的作品。”金捷坐在辦公室裡的Niels moller 62號椅上娓娓道來。

“過眼即擁有,歷代藏家不管對哪一件收藏憐愛有加也無法將其帶走,我們在收藏傳承的接力賽中,只要跑好屬於自己的一棒。”金捷說近些年自己的收藏一直在做減法,“看幾場重要的展覽和拍賣,從中獲得的快樂甚至比直接擁有來得更高。幾年前我們也辦過小型的收藏展覽,邀請100位設計界和藝術界的朋友拿出他們自己的收藏,大家相互間交流分享,這些分享過程就是一種樂趣,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藝術人生|金捷:以設計眼光 引領行業發展

無學祖元(宋)國澤佛光圓滿常照國師語錄


藝術人生|金捷:以設計眼光 引領行業發展

藍瑛(明)雪景山水圖


藝術人生|金捷:以設計眼光 引領行業發展

陳洪綬(明末)書法


藝術人生|金捷:以設計眼光 引領行業發展

藝術人生|金捷:以設計眼光 引領行業發展

Niels moller 62號椅


藝術人生|金捷:以設計眼光 引領行業發展

建築大師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繪畫 幾何痕跡


藝術人生|金捷:以設計眼光 引領行業發展

野口勇Isamu noguchi 雕塑(地上的框架)貝聿銘先生舊藏,2019年由金捷收藏。(圖片為貝聿銘先生紐約家中一


“去標籤化”

引領行業協會更好地發揮作用

作為浙江省建築裝飾行業協會設計分會輪值會長,近年來,金捷參與編寫了裝配式內裝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DB 33/T 1168-2019,2016-2019年連續四年浙江省建築裝飾·設計和美大賽評委。

金捷一直在思考如何讓行業協會更好地發揮作用。“這次疫情,使我們更加意識到了行業組織在專業領域指導社會進步的重要性,我們的行業協會利用自身影響力做了很多專業性、技術性的工作,同時利用這些專業技術力量來推動本行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採訪過程中,記者提到了標籤化的問題引起了金捷極大的興趣,他說:“如果作為一名藝術家,你必須要有區別於別人的標籤,藝術會有時代特徵但需要獨一無二,而對建築設計來說,去標籤化有時是必要的,我們在更多的建設營造過程中,並不能簡單地貼個人標籤,而是需要對每一塊土地做到‘因地制宜’,用較高的技術手段來回應這片土地的文明。同樣,在團隊的培養上也更加註重因材施教。“我們很重視年輕團隊的培養,如果能夠把團隊培養到跟整個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是同步的,這樣團隊才可能可持續發展。”金捷說,“不要太在意別人怎麼看,設計師還是要用心來做設計,被自己的設計感動到是最基本的,很多人做設計連自己都沒有感動,那我相信也不會讓別人感動。”

藝術人生|金捷:以設計眼光 引領行業發展

藝術人生|金捷:以設計眼光 引領行業發展

藝術人生|金捷:以設計眼光 引領行業發展

天津世紀廣場


編輯 孫樂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