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或不景氣,是這次疫情造成的嗎?為什麼?

暢享大別山


你說的比較委婉了,啥“不景氣”,就是衰退嘛,今年全球經濟進入衰退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只是目前還沒有惡化到經濟危機那一步而已。直接原因、以及最主要的原因,正是新冠疫情。為什麼疫情除了衝擊衛生、健康領域之外,還會對經濟領域產生如此大的影響?為什麼全球的疫情影響不再是“一過性”的了呢?限於篇幅,簡要解釋一下。

目前的影響——以中美的經濟數據為例

結果最能說明問題,從目前的短期數據來看,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非常大。長期的數據現在還沒有,要等到以後才能進一步驗證。

我們先看中國的經濟數據,2020年第一季度的GDP預測值,原先估計是1.2%,現在聽說可能是-10%,具體數據要等到4月18日左右才會出來,但應該離預測值不遠。正常情況下,季度GDP同比增幅應該在6%左右的,無論是現在的1.2%還是-10%,都是從天上掉到了地下,斷崖式下跌。就業的數據沒有十分可靠的指標,但是從這個經濟增速中也基本可以推斷個大概,還能好到哪裡去呢?

再看美國的經濟數據,美國因為有實時的就業數據,而且數據還比較可信,所以能夠更直觀的感受到。上上週,美國當週新增失業人口從原先正常的20萬人左右,一下子飆升到328萬人;這一週再次創造了記錄,進一步上升到600多萬人。這說明短期的經濟衰退已經在發生了,逼得美國政府不得不直接派發現金——因為美國普通民眾沒有什麼儲蓄,一旦失業就意味著斷糧。經濟增長方面,機構預測今年美國經濟增速將是-1.8%,全球經濟增速可能為負——這不就是衰退的最直接指標嘛。

疫情對經濟生產活動的影響

經濟活動可以從供給(也就是生產活動)和需求兩個層面來解釋,我們先看疫情對生產活動的影響。因為隔離的需要,很多企業(特別是製造業和服務業)無法正常開工,一直處於停工、半停工狀態。經濟生產活動是一環扣一環的,上游的生產中斷後,下游缺少原料,也只好跟著停工,慢慢傳導下來,整個國民經濟都處於半停滯狀態。在今年2月份,我們已經在國內經歷過了,只不過現在國內好了,國外淪陷了,而且國外的疫情遠比國內複雜,經濟生產活動停滯的時間也會更長。

疫情對經濟需求的影響

因為疫情,很多原本正常的消費活動大幅減少甚至短期內消失了,影響最大的是交通、旅遊、娛樂、餐飲。以航空業為例,由於航班是疫情傳播重要的途徑,很多人取消了航空旅行,部分政府也限制了航班,這對航空公司的衝擊是巨大的。航空公司的經營困難會導致員工的失業,同時航空公司的不景氣還會向上遊的飛機制造業傳導,美國通用航空引擎已經裁員數千人,這是間接的影響。旅遊業今年基本上是廢了,這同樣會產生大量的失業,以及相關產業的蕭條。

像這樣的行業還有很多,不必一一舉例。只需要明白一點,當需求萎縮或短期消失後,這個行業及關聯的產業會衰退,產業工人會失業,然後進下壓縮消費,惡性循環。

疫情對全球供應鏈體系的衝擊

現在的工業生產活動是全球化的,遵循著比較優勢原則,產業鏈跨越多個國家是常態。比如蘋果手機,設計是在美國的加州,供應商來自全球各地(芯片製造來自中國臺灣,屏幕來自韓國三星,攝像頭來自日本,後蓋來自中國湖南),而最終在中國的富士康工廠進行組裝,最後的消費又分佈在世界各地。

從供應鏈角度說,只要生產環節涉及的這些國家,有一個出現疫情導致工廠停產,就會影響到蘋果手機的正常出貨。之前中國發生疫情,影響到了手機的組織和部分配件的生產,後來韓國疫情,可能會影響到屏幕的供應,後面還不知道會在哪個供應鏈環節出現問題。疫情的全球擴散,對像蘋果這樣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影響很大,而這樣的生產分工方式,目前正是主流。

供應鏈的全球化,原本是最經濟的,在疫情這個黑天鵝的影響下,卻是最脆弱的。這正引來了對全球化的擔憂和反思。

逆全球化,經濟的潛在威脅

前面所說的,都只是經濟面臨的中短期影響,只要疫情過去,經濟會慢慢從衰退中走出來。現在要說的“逆全球化”,則是長期的隱憂。原本,經濟全球化是最有效率的、成本最低的,現在表現出了它的弱點:一是無法應對疫情這樣的意外衝擊,也無法保證本國重要物資的自給自足能力。誰曾想到,口罩、呼吸機,這些普通的醫療設備,現在竟成了戰略物資。

在2018年的時候,美國就開始反思全球化,認為這損害了美國的利益,推動製造業迴流。之前的效果一般,在疫情之後,這些逆全球化的動作只會更猛。如果其他的國家紛紛跟進,原本連成一體的世界經濟又退回到一個個孤島狀態——這會讓經濟長久地處於低迷狀態。為什麼?因為全球分工是最有效率的,退回到各國自造產業鏈的狀態,有了安全卻沒了效率。


宏觀說


從去年四季度至今所爆發的新冠疫情造成了全球股、匯市的動盪,而近期公佈的全球經濟數據包括美國的非農就業人數及市場對於全球經濟的前瞻均認為經濟衰退更或是金融危機處於危險的邊緣。那麼,是否全球經濟的不景氣是這次疫情所造成的?我個人認為:疫情是影響因素之一,但並不是核心根本。

首先,全球經濟長時間處於“恢復”階段,“底子”並不好是全球經濟不景氣的“病因”!

我們以“G2”中國和美國作為觀察點,從2018年三季度之後,國內經濟保持調結構狀態,通過擴大內需和投資新科技並以對中小企業定向貨幣與財政政策扶持的方式維持經濟的整體平穩增長。但無論GDP增速,還是製造業PMI數據均保持“L”型的底部盤整狀態。總結一句話就是:國內經濟轉型進行中。

另一方面,美國方面雖然GDP增速依然保持2%左右,但企業在長期低利率環境中通過大量舉債維持增長和公司股票回購成為常態,我們看到的是——美國企業槓桿水平的不斷上升和投資增速的下降,所以,企業債務上升且有泡沫化跡象以及投資意願不強是其特點。總結一句話就是:“表象”穩定,實則或為“內虛”。

其次,全球新經濟增長點尚未出現,產業鏈結構矛盾突出是經濟不景氣的“根本”。

2008-2009年金融危機至今,全球基本處於低利率環境中,整體需求不足是長期現象,更為嚴重的是——隨著發達經濟體將產業鏈中下游等利潤較薄的領域遷往發展中國家,這也造成了主要發達經濟體產業鏈結構矛盾顯現,其表現就在於——製造業發展萎縮,服務業獨大,就業壓力增強,民粹主義上升。

與此同時,以新能源車、5G、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還處於初始階段,因此,全球新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規模,而產業鏈結構矛盾突出以及引發的社會潛在問題也在削弱原本並未恢復的經濟本身。

綜上所述,本次全球爆發的新冠疫情的確造成全球資本市場的動盪,也大概率將影響二、三季度全球整體經濟景氣度,但它並不是核心根本。全球主要經濟體處於經濟轉型階段;全球化下產業鏈結構性矛盾;長時間低利率環境所帶來的遺害才是全球經濟不景氣的主要內因。




王晨投研社


全球經濟不景氣,根本原因肯定不是疫情,疫情只是讓其雪上加霜,讓這個速度從每小時60公里變成了100公里。

那麼全球經濟不景氣,根本原因是什麼?就是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從而轉化為需求和消費放緩,甚至停滯。

幾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就不贅述。

目前來說,

一方面,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其生產力轉化為需求或者消費,基本已經飽和。簡單說就是同樣的東西在重複不斷的生產。沒有新的增長點。因此這些國家顯示出來經濟不景氣比較嚴重。

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要麼人多,要麼地廣,一個事物要普及飽和也是需要較長時間,雖最後也會遇到同樣問題,但是從表面上,經濟還處於增長相對景氣期。說白了就是一個在終點,一個在路上。

還有像非洲等一些地方,雖需求大,但是基本上就是已經被平均了。

那麼接下來開啟經濟快速增長的可能就是人工智能,仿生技術等等引發的新一輪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