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內啡肽,花天酒地多巴胺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

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實現,堅持不斷地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在未來遇到最好的自己。

那麼這一心理需求是和什麼化學或者生物分子有關呢?

答案是內啡肽

生於憂患內啡肽,花天酒地多巴胺

被稱為“年輕激素”的內啡肽能讓人感到歡愉和滿足,具有和嗎啡類似的鎮痛效果。

內啡肽(endorphin)是一類腦下垂體分泌的類嗎啡多肽。內啡肽包括α-endorphin(11 個氨基酸)、β-endorphin(31個氨基酸)、γ-endorphin(18個氨基酸)等,這些活性都相對較高。

其中以β-endorphin研究最多,目前認為有兩種作用機制:

第一,在外周神經系統(PNS)中,β-endorphin和它的受體結合,會抑制底物P蛋白的釋放。而底物P蛋白是痛覺傳遞的關鍵蛋白,因此最終達到鎮痛的效果。

第二,在中樞神經系統(CNS)中,β-endorphin不在抑制底物P蛋白的釋放,而是促進多巴胺的分泌,最終讓人愉悅。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內啡肽也需要通過多巴胺來讓人感到快樂。只不過產生的多巴胺比較可控罷了。

堅持的力量之一:運動

有研究表明:

運動確實可以促進內啡肽的分泌,從而起到鎮痛和舒適的效果,在內啡肽的激發下,人的身心處於輕鬆愉悅的狀態中, 就能順利入夢,消除失眠症。因此,適量的運動有助於睡眠也是有道理的。

在這裡,提高一個誤區,所謂的跑步者高峰體驗(runner's high)其實和內啡肽沒有直接的相關。因為現在學術界對於如何檢測人體的內啡肽含量還存在爭議。

而且據我多年跑馬拉松的經驗來看,我還沒有體驗到runner's high。反而會有生理極限在那。第一次生理極限在15 km左右,這個一般通過訓練並不難通過。令人酸爽的是第二次生理極限,在35 km左右。這個時候腿和腳抑制不住的顫抖,隨時都可能抽筋。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2年,勉強跑到了終點,看著別人衝刺自己也眼紅,衝一把吧。結果慘了,抽筋在踏上終點的那一刻發生,最後是爬著過了終點線。從此再也不敢逞強,寧願一瘸一拐地走到終點。

生於憂患內啡肽,花天酒地多巴胺

所謂的適量就是運動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其實有很多,在這裡我只推薦兩個。

慢跑

慢跑可以整理思緒,也可以看看沿途的風景,更可以讓你得到健康,何樂而不為呢?

爬山

當你爬上山頂的時候,吹著山頂的小風,身心一下子從疲憊中緩解過來,是不是感受到了內啡肽的魅力呢?

堅持的力量之二:執子之手,與爾偕老

你看到你真心愛的人或者欣賞的人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微笑,這樣的微笑也被稱為杜鄉的微笑(Duchenne smile,這一命名是為了紀念發現它的法國神經病學家吉爾瑪‧杜鄉),能促使大腦分泌內啡肽,提高快樂水平。

生於憂患內啡肽,花天酒地多巴胺

戀愛只需要多巴胺就夠了,激情澎湃,可惜不能持久。如果想白頭到老,就需要用心去經營。幸福心理學提到,我們看童話故事時,一般王子和公主幸福地在了一起就end了。但是,真正的生活和愛情才剛剛開始,你需要持續不斷地經營,你需要例行公事,這樣你的內啡肽才能持續分泌。真正做到白頭偕老,而不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堅持的力量之三:走出舒適區,不斷地自我實現

舒適區是指你所習慣的東西或者環境。

人總是喜歡新鮮而又可以把握的事物,比如某某去哪旅遊了,某某實現了財務自由啦。這些好像可以伸伸手可以夠著的東西。這兒是拉伸區

人總是恐懼未知而不可控的事物,比如轉行和跨界。這兒是恐慌區

生於憂患內啡肽,花天酒地多巴胺

而成就感往往來源於一種願望的實現,做到了以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小時候特別容易開心,是為啥?因為好多都是沒有做到的,沒做到一件就有每一次的滿足。

比如寶寶的第一次的走路

寶寶的第一次牙牙學語

成人對這些都已經習慣了,開始追求更高級的東西。

比方說名利。夢想著有一天出大名,賺大錢,或者完成某些宏偉的事業。

所以老子才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這一切都歸結於基因的本質,佔用最多的資源,來傳播自己。

基因給出的獎勵就是內啡肽,讓你舒適,讓你愉悅,讓你平和。

最後,大家都實現了共同的目標

實現自己的夢想

實現自己的渴望

達成自己最高層次的需求。

而這一切都是堅持的力量

為什麼十年寒窗的學子可以堅持?不就是為了一舉成名天下知麼?

為什麼農民工兄弟可以揮汗如雨在工地上忙活到一年到頭?不是就是為了給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麼?

所以請相信堅持的力量,它不能讓你一蹴而就

不會讓你立即獲得幸福

但絕對可以讓你大器晚成

讓你平靜快樂地度過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