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僧、詩僧、畫僧、革命僧,這個人一生矛盾,但不妨礙其成為大師

“一切有情,都無掛礙。”

情僧、詩僧、畫僧、革命僧,這樣的一個矛盾體,往往讓人無從下筆。可以說,臨終的這句話充分的概括了蘇曼殊短暫而永恆的一生。

蘇曼殊,原名子谷,又名元瑛,生於1884年,逝世於1918年,系廣東香山人(即今廣東珠海)。他是清末民初的著名詩人、作家、畫家和翻譯家。他的父親蘇傑生曾是居住於日本的一名買辦,在日本期間,與一位叫亞仙的日本婦女開始同居,之後,便生下了蘇曼殊。

情僧、詩僧、畫僧、革命僧,這個人一生矛盾,但不妨礙其成為大師

蘇曼殊11歲時,被帶回到廣東老家,就讀於一所私立學校。由於,擁有日本血統,所以,他時常在家族中遭到排擠。

據說,蘇曼殊第一次出家在13歲,後來,家人在新會慧龍寺找到了他,但是,此說法證據不足。當他15歲的時候,家境落魄,他便和表哥一同前往日本,在橫濱華僑創辦的大同學校進修。因為,蘇曼殊有極高的學習天賦,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很快便考上了日本有名的高等學府——早稻田大學。

此外,他勤奮刻苦,熱愛學習,在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認識了一幫志同道合的熱血青年。他們謳歌高尚,熱愛國家,希望能夠有一番成就。馮自由的弟弟和蘇曼殊是同班同學,兩人關係非常要好,但是,在學習期間卻遭遇了波折。原本資助上學的親戚停止贊助,使得蘇曼殊不得不被迫離開學校。

但幸運的是,後來國家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使得蘇曼殊最終完成了學業,這為他的理想和報復打下了學識基礎。此後,蘇曼殊關心國家時政,渴望有一番作為。

情僧、詩僧、畫僧、革命僧,這個人一生矛盾,但不妨礙其成為大師

面對國家現狀,他暗暗發誓獻身革命,從此,革命的種子便在他心中紮根、發芽。他先後積極參加了在日本成立的中國革命團體,如:青年會、興中會等。

1903年,俄羅斯侵佔中國東北三省,蘇曼殊與其所在的青年會友人們,一同加入了拒俄義勇隊,此後,遷至香港。與此同時,父親蘇傑生在老家為蘇曼殊訂下了婚事。他的父親為他的終身大事考慮再三,想要讓他先成家後立業,但是,他心中卻只有革命大事,對父親的態度非常冷淡。

最終,在陳少白同志的勸說下,他才勉強答應父親回到家鄉,而後,他又回到了香港,剃去頭髮出家修行。後來,蘇曼殊回到大陸,前往江浙地區,先後在蘇州吳中公學擔任講師、在《國民日報》擔任翻譯,並與柳亞子等人成為了好友。

蘇曼殊的一生與佛家有緣,多次出家修行,但是,卻不能放下紅塵往事,一再還俗,甚至,在修行期間還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和一女子私定終身。為情所迫,愛而不得,鬱鬱寡歡,以至於,後來私生活不檢點,多次出入紅塵之地,把感情這盤棋打得是稀爛。

在這種情況下,蘇曼殊暴飲暴食,不愛惜自己身體,使得他的身體開始透支。

情僧、詩僧、畫僧、革命僧,這個人一生矛盾,但不妨礙其成為大師

1918年,蘇曼殊因多年胃病,於上海廣慈醫院逝世,享年34歲。

臨終前,他留下了一句話:“一切有情,都無掛礙。”區區八字,含在口中卻止千鈞。孫中山為他捐出數千元,將其安葬於杭州西湖的孤山北麓;南社著名書畫家諸宗元為他撰寫塔銘以示哀悼。但不幸的是,蘇曼殊的古墓卻於上世紀50年代倒塌,且在1964年,古墓被迫遷至離西湖不遠的雞籠山。

蘇曼殊博覽群書,能書善畫,學識淵博,加入過革新派組織的著名文學團體“南社”,他的許多作品都被刊登在《民報》與《新青年》上。而且,他通曉日語、英語、梵語等許多語言,更是有著極高的語言天賦,所以,他在翻譯方面成就顯著。

然而,蘇曼殊在翻譯的過程中卻經常不按原文走,甚至,大量的加入了自己的觀點,所以,他的翻譯作品,也常會受到一些人的抨擊。而且,他的小說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愛情始終是永恆的主題,似乎愛情在他的翻譯後能夠被刻畫得更加深刻,迸發出對愛情的無限熱愛之情。

在他的愛情觀中,愛情是大於一切的,但是,其中又不乏消極的情感。而且,他翻譯的小說也是風格多變,愛情的美好,親情的可貴,在他筆下的人物都是個性鮮明,靈魂獨特的角色,與小說風格所類似。此外,蘇曼殊的詩歌也多為傷感情調,似乎這種情調一直都伴隨著他。

情僧、詩僧、畫僧、革命僧,這個人一生矛盾,但不妨礙其成為大師

諸天花雨隔紅塵,絕島飄流一病身。

多少不平懷裡事,未應辛苦作詞人。

舊遊如夢劫前塵,寂寞南州負此生。

多謝素書珍重意,憐儂憔悴不如人。

公子才華迥絕塵,海天廖闊寄閒身。

春來夢到三山未,手摘紅櫻拜美人。

——《步元韻敬答雲上人》

都知道,文風代表著作者的情感,他的詩被保留至今的有一百餘首。在蘇曼殊逝世後,後人將他的作品合編成為《曼殊全集》。如果,用蘇曼殊的一句詩來概括其一生,那就是:“契闊死生君莫問,行雲流水一孤僧。”與他的遺言如出一轍,紅塵一番,有情卻不掛念。

縱觀蘇曼殊一生,以僧名風聞的那個時代,以他的才情,他的膽識,時人少有能出其左右者,但是,他卻袈裟披肩風雨一生。他十六歲出家,多半是以一種無言的行為抗爭其多舛的命運。他以半僧半俗的形象參加了革命黨,被世人稱之為“奇人”,或許,奇就奇在他冷寂的面孔下,蘊藏了一個多彩的人生。

參考資料:

【《曼殊小傳》、《蘇曼殊全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