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殘遊記》:贓官可恨,如此清官更可誅!

“ 歷來小說皆揭贓官之惡,有揭清官之惡者,自《老殘遊記》始。”

《老殘遊記》:贓官可恨,如此清官更可誅!

仙吏謫落人間

以出世的心去行入世的事,大抵是想做又做不成的,可老殘偏偏做到了。世間安得雙全法?這種執拗無非是一份有心無力的理想寄託罷了。

《濟公全傳》,大家都知道,道濟和尚遊走天下,一路懲惡揚善。道濟是怎樣人?是“活佛”啊!是奉佛法旨,所為度世而來的。

遊記中老殘遇水搭橋,處處逢緣,一副“天下誰人不識君”頗有“呼保義”宋三郎的名聲。劉鶚自評中說他“本是仙吏謫落人間”,也就是了。如此人物,世間難尋,說難尋卻也尋得。

那李白被賀知章呼作“謫仙人”,謫仙人作何解?是作“神仙被貶入凡間”。如此不世出的才人不知千年能否出得一個,“搖鈴賣藥”的老殘本是仙吏謫落人間便可見其中原委。

清人朱克敬《瞑庵雜識》載:

曹振鏞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門生某請其故,曹曰,“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

“多磕頭,少說話”,六字真言保得身名五十餘載,身後賜諡文正,《清史稿》稱其“恩眷之隆,時無與比”。由此,晚清官場風氣可見一斑。

盡知朝政不可為,那六字真言的妙處斷不是一句“不作為”便能概括的。

頭些年,送禮辦事仍“貫徹人心”。送禮的門路是萬不能冒失的,魯莽地送上去誰人敢收?所以送禮之人往往窮盡心思,東奔西走,八杆子打不著的關係此時也具派上用場。

然而終於尋得門路,仍舊忐忑不安,只待這禮被收下,方才如釋重負,長吁一口氣:禮收得,事兒便辦得。

“收禮辦事”是皆大歡喜,用和珅和大人的話講“我不是要你的錢,我是拿你的錢辦你的事”,倘有人收了錢不辦事,那老百姓可真是要罵娘了。

所以這為官的“作為”與“不作為”是大有學問,這官“清”與“不清”又要兩說。

《老殘遊記》中玉賢,剛弼真是“清廉得格登登”,怕是老百姓恨得牙也是“格登登”。北柱樓一席,眾人只以“路不拾遺”四字美名,無人敢直言其殘酷,那自不用說百姓是如何般敢怒不敢言。

“大凡酷吏的政治,外面都是好看的。”

驢糞蛋子外頭光,你道這自命清流便是真的清麼?

世人為“名利”二字爭得頭破血流,有人為名,有人為利,為利的是為貪,為名的就算不得了嗎?玉賢、剛弼之流所貪的便是一個清名,況手段比那貪利的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衙門口有十二架站籠,天天不得空,難得有天把空得一個兩個的。”

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我不要錢,何所不可?這種無畏,實則是無知無畏,自不知是“逼民為盜”的庸官,是“用人血染紅頂子的劊子手”。

贓官可恨,如此清官更可誅!歷朝國傢俱受此等人物之害。

如劉鶚所寫:

“歷來小說皆揭贓官之惡,有揭清官之惡者,自《老殘遊記》始。”

自古做官名聲便是政績,清廉便是政績。玉賢、剛弼為謀權而博名,說是“用人血染紅的頂子”,一點不差。“有才的急於做官,又急於要做大官,所以傷天害理”。

包羅萬象

《老殘遊記》也真是包羅萬象,書中有風土、有人情、有針砭時弊、有宗教哲學。

望景不如聽景,大鼓書、大明湖、濟南名泉皆活現眼前,尤見作者筆力深透。

在第十一章至十三章,申子平上桃花山訪劉仁甫。月夜裡,黃龍子、璵姑、申子平三人對儒釋道的一番議論也頗有新意。

子平詢儒釋道三教的同異之處,璵姑答:

“其同處在誘人為善,引人處於大公。惟儒教公到極處。若佛、道兩教,就有了褊心:惟恐後世人不崇奉他的教,所以說出許多天堂地獄的話來嚇唬人。這還是勸人行善,不失為公。”

“甚則說崇奉他的教,就一切罪孽消滅;不崇奉他的教,就是魔鬼入宮,死了必下地獄等辭:這就是私了。”

此處說法亦深得我心,曾經翻過幾本書,或許不得其法,但見其中多是“某某誠心拜法則百病全消”,恐怕也是言過其實。

然而終歸是誘人為善,“不失為公”。

至於後面“銀鼠賦”,“北拳南革”頗有些《推背圖》的意味,也當看出那時人對新事物的態度。

此書題為遊記,老殘一路遊山玩水,又兼救人於水火,當真是處江湖之遠而心憂廟堂。事了拂身去,老殘攜環翠往江南去,真如夢境一場,羨煞旁人。

願讀者們都能如老殘般活得灑脫,活出真性情。

也祝:

“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

是前生註定事,莫錯過姻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