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陌生人交谈》2:多疑是一种什么体验


《与陌生人交谈》2:多疑是一种什么体验

咱们继续讲格拉德威尔的《与陌生人交谈》。上一讲我们说到一个“默认真话理论”,说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默认别人说的是真话 —— 而这就是为什么人那么容易受骗上当。

那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容易受骗上当,这是一个明显的性格缺陷,那这样的人的生存能力应该很弱啊!那漫长的进化应该把这样的人都淘汰掉啊?轻信,怎么会是普通人都有的一个特点呢?

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从“受骗上当”这个“局”里跳出来才能看清楚。你不能只考虑骗局的情况,必须考虑生活中的一般情况。

发现自己被人骗了,这是一种很难受的体验。你可能会懊恼不已,恨自己太单纯、太容易信任别人。你可能会想,不行!我决不允许自己再被人骗!我想从此做个机警的人!


……不,你不想。

*

格拉德威尔这本书里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我们不可能每个都讲,如果你感兴趣还是建议你去读一遍原书。不过其中有一个可能很多人都已经知道的故事,我们还是值得专门说说。

你可能听说过“麦道夫骗局”。如果我们是在 2007 年谈论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可能会把他当成巴菲特一样的人物。他曾经被认为是华尔街最厉害的投资专家,管理超过 500 亿美元的资产。可是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中,麦道夫向两个儿子承认,自己二十多年来所干的事情,其实是一个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是美国人在上世纪初发明的东西,现在通常见于中国农村的非法集资事件。你说你有一个特别厉害的投资项目,许诺一个很高的利率,就有人会把钱借给你。你用后面借来的钱偿还前面的利息,别人一看真有利息就会更信任你,然后你就能借到更多的钱。如果一切顺利,你的集资事业可以越做越大甚至持续很长时间,而你实际上什么投资项目都没有。直到有一天,当你再也借不到更多新钱的时候,这个骗局才会玩不下去。

而麦道夫居然在最现代化、有最多数据、被最多人盯着、监管最严的华尔街,玩成了庞氏骗局。而且玩了 20 年。而且是一直等到全球金融危机,当大家都倒下的时候,他才倒下。


这不荒唐吗?

*

格拉德威尔考察历史,发现麦道夫做的并非天衣无缝。

现在华尔街最成功的避险基金公司,叫“文艺复兴技术”,我们专栏以前提到过好几次这个公司。2003 年的时候,文艺复兴的几个投资组合经理,就觉察到麦道夫不对劲儿。当时市场上有传言说麦道夫要垮掉,文艺复兴这几个人专门分析了麦道夫声称的投资策略,认为他那些策略非常不靠谱。

那你说文艺复兴公司是不是应该立即向美国证交会(SEC)汇报呢?没有。他们至少也应该立即从麦道夫的公司撤资吧?也没有。他们仅仅是把自己放在麦道夫的投资减少了一半。

不过证交会听到了这个风声。麦道夫这个人平时有点孤僻,一般人都不了解他,证交会的确感到了可疑。最可疑的是,别的基金的业绩都跟股市有很强的相关性,股市好的时候你表现也好,股市不好你就算特别优秀也很难表现好 —— 但是麦道夫的基金却一直都表现得那么好,好像跟股市根本就没关系一样!

证交会为此特别召见了麦道夫,要求他做出解释。麦道夫说这是因为他能看到普通投资者看不到的地方。他成功的秘密就是他有超凡的直觉,总能让他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证交会,对此表示了认可。

看来如果麦道夫不出事儿,今天的江湖哪有巴菲特的位置?麦道夫才是真股神啊。不过麦道夫总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而且他从来不像巴菲特这样到处给人讲投资哲学,所以有几个公司对他保持了警惕。


但是,人们基本上都相信麦道夫。没人能想象今日的华尔街居然会有庞氏骗局。连证交会都没说什么,你还能说什么呢?

只有一个人例外。

*

早在 2000 年,一个普通基金公司的一位普通量化分析师,哈利·马科波洛斯(Harry Markopolos),就向证交会举报了麦道夫。他提供了充足的证据,说麦道夫在搞庞氏骗局。但是证交会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那时候麦道夫的基金才只有 70 亿美元。

2001 年,马科波洛斯再次向证交会提出举报,证交会再次忽略了他。

然后马科波洛斯在 2005 年再次举报。然后是 2007 年。然后是 2008 年。他都被忽略了。

2009 年,麦道夫自首了。美国国会搞了个听证会,特意邀请马科波洛斯发言。马科波洛斯回顾了自己的举报历史,他说他无法相信,一个到 2008 年已经是 500 亿美元的庞氏骗局,竟然没有被证交会优先调查!


一位国会议员听了之后怒不可遏,当场对证交会发飙,他对马科波洛斯说,请问你有没有兴趣接管证交会?

*

好,现在咱们先想想,如果你是证交会,你会怎么处理马科波洛斯的举报。马科波洛斯不是个普通人。他是一个特别爱较真儿的人。

上商学院的时候有一门课程,马科波洛斯得了个 A。但是他仔细研究了一下教授评分的算法,认为自己的成绩应该是 A- ……然后他找到教授,提出了投诉。

第一份工作,他在一个小股票公司上班,公司的业务是在营业窗口帮小客户买卖股票。当时市场有个规定是任何股票交易都必须在 90 秒之内上报。马科波洛斯发现他们公司有些交易没有在 90 秒之内及时上报……然后就向有关部门举报了自己的公司。

你喜欢这样的人吗?事实上如果你跟马科波洛斯聊,你会发现他何止是较真儿,简直是偏执。他认为美国的整个保险业,都已经彻底腐败了。他说 20%到 25%的上市公司都在财报里造假。他最近出了一本书,然后他认为出版社贪污了他的版税,他说出版社给他看的销售记录都是假的,他必须亲自审查。

你愿意跟这样的人合作吗?如果是一个相信整个系统都腐败了的人向你举报某个公司,你会严肃对待吗?

八十年代末,麦道夫如巨星刚刚升起的时候,马科波洛斯在一家基金当量化分析师。上级让他研究一下麦道夫的交易方法,看看能不能模仿。马科波洛斯一研究就发现麦道夫这个方法有问题。麦道夫声称自己在靠金融衍生品交易赚钱,可是马科波洛斯就是做衍生品交易的 —— 他给业内最大的五家衍生品公司打电话询问,得到的答复是这些公司都没有跟麦道夫有过交易。

据此,马科波洛斯私下开始了对麦道夫的调查。这绝对是一场英雄之旅,因为没人理解也没人理会他。马科波洛斯非常担心自己已经被麦道夫盯上了,他偏执地认为自己的人身安全已经受到威胁。他每天下班都走不同的路线回家,他永远都随身带着一把枪。


多疑,并不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是像马科波洛斯那样机警?为什么我们会轻信别人?这并不是什么进化缺陷,这是合理的社交规范。

同事送你两张电影票,你会怀疑他是在设计陷害你吗?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出差,点了个外卖,你会怀疑菜里有毒吗?孟女士今天比往常提前下班了,你会怀疑她是跟外国情报机关接头去了吗?


马科波洛斯如果面对这些场合,他也许会怀疑的。他的生活并不愉快。

*

格拉德威尔在书中给了两个案例分析。一个大学美式足球教练性侵了多名男孩,一个医生在治疗和检查的过程中性侵了多名女孩。这些案例的细节我实在不忍心讲,咱们就只说说它们的特点。

它们的特点是从最初有人发现疑点,到这两个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都经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在此期间他们的同事和上级领导都坚持认为他们没问题,竭力为他们担保和开脱。而更重要的是,连受害人的家长,都不信他们会做这样的事情。

这两个人平时的风评都特别好。他们好像真的很爱孩子和患者,总是彬彬有礼,让人放心 —— 有一个受害的男孩,居然在长大以后,结婚的时候,还邀请那个性侵了他的教练来参加婚礼!

那在这种情况下,你能相信这俩人是在犯罪吗?有一个画面特别有代表性。女儿进入医务室接受检查,父亲就在门外等待。第二天女儿跟妈妈说昨天的检查让她很不舒服,因为医生触碰了她的隐私部位……可是她的妈妈怎么反应的呢?妈妈说这都是正常的,你要相信医生。


是的,你要相信医生。如果每个人都不相信别人,动不动就投诉动不动就举报,这个社会就无法有效运行。可是正因为我们默认相信别人,犯罪分子才有机可乘。

*

我看这个“默认真话理论”,本质上说的是一个怀疑阈值。大多数人的阈值都是正常的,只有当疑点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真正产生怀疑,否则就当别人是在说真话。而马科波洛斯,则是一个阈值很低的人,他是动不动就怀疑。

我猜,怀疑阈值就跟身高一样,在人群中成正态分布。进化自动调节了我们的阈值,大多数人阈值不低,社会才能正常运行。如果人人多疑,那一定是社会出了大问题,搞不好就是战乱时期。但是进化保留了马科波洛斯这样的人,他们是社会的监控者。


我还特意调研了一下,马科波洛斯现在是一个专职的金融欺诈调查者,专门针对大公司,算是人尽其才了。

*

那你说作为阈值不低的普通人,我们应该怎样防止被骗呢?我们应该在哪些情况下手动调低自己的怀疑阈值呢?

我认为你永远都不可能做一个既不会轻易被骗,又特别合群的人。这是基因的矛盾,此事古难全。长期存在的弱点必定有优点的一面,都是两难的选择。偶尔被骗,是合理的代价。

进化让我们并不善于跟陌生人交谈,而我们现在是不得不跟陌生人交谈。但这也不是说我们就只能认命了。也许有些方法就能提高你防止被骗的本领。比如以前很多人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微表情”判断他是不是在撒谎,比测谎仪都好使……


微表情真的这么神奇吗?格拉德威尔知道最新的研究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