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致郁,一种名为“期待”的毒药满满蚕食着孩子们的心……

“我就是不想参加考试!”

——在我遇到过的孩子中,这是我听到最多的话。

厌学致郁,一种名为“期待”的毒药满满蚕食着孩子们的心……

一位焦急无助的妈妈请我帮忙想办法劝劝她的孩子。

从这位妈妈的口中得知:孩子经常出现晚上睡眠不好、头疼、身体不舒服等症状,总想请假不去上学。在家里不爱说笑了,脾气变得暴躁,经常心事重重的,甚至有点精神恍惚,带她到医院检查,结果一切正常。

后来在朋友建议下带她去看心理医生,被诊断为抑郁症,并进行了治疗。这次转校的目的就是想换个环境,希望她的病情能好转。可现在这样子,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厌学致郁,一种名为“期待”的毒药满满蚕食着孩子们的心……

了解到孩子的不幸遭遇后,我陷入了沉默和深思,心里感到异常的沉重。

孩子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孩子的心灵,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青少年或大学生患上抑郁症,与学习压力及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

1. 期待过重,超出孩子的能力上限。

这可能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家人对孩子的期待远远超过了孩子当下的能力范围。 而这些期待中,多少又有一部分是父母或家庭的前辈们自己未能完成,而又心有不甘的:“一只大鸟自己飞不远,就在窝里孵一只小鸟,让小鸟替ta去飞。”

厌学致郁,一种名为“期待”的毒药满满蚕食着孩子们的心……

这样的孩子容易出现极端的表现,要么心中一个执念:“我不能让家人失望,我要努力”,默默努力,压榨自己,甚至成为“耗竭综合征”(Burning-out Syndrome)患者;要么可能是极度的反抗,父母越希望ta做什么,ta越不顺从,甚至不惜用抑郁和拒学来保护自己。

2. 不同家人给孩子的期待相互冲突,孩子纠结。

有的家庭是另一种情况:爸爸给孩子一个期待,妈妈给孩子一个要求,结果两者的期待彼此冲突。孩子夹在中间,不知道该听谁的,左右为难。谁的殷切期待都不能不听,但又都不能全听。

厌学致郁,一种名为“期待”的毒药满满蚕食着孩子们的心……

3. 孩子没有收到任何期待,迷茫。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父母会问“那是不是不给孩子任何期待或压力就行了呢?”答案是:肯定不是。

有不少这样的家庭:父母对孩子没什么具体的期待,也对孩子日常言行提不出什么指导意见。孩子看似自由自在,但内心却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

厌学致郁,一种名为“期待”的毒药满满蚕食着孩子们的心……

一些孩子甚至会觉得自己不被家人需要,自己不属于这个家庭,像个外人。这种心情其实很容易理解,期待一方面意味着压力,但同时也意味着给你期待的这个人和你的羁绊。

个体从小和家人的这种连接少了,长期当“空气”,会慢慢变得“习惯”一个人,有的可能就成了当下大城市里常见的“空巢青年”。他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单位和住处两点一线,看上去无欲无求,不需要和别人的连接,但许多可能是平日没有体验过被家人关注和需要的感觉。慢慢地,他们不敢对人际关系有所期待,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4. 家庭的期待和孩子自身发展意愿矛盾

有的家庭里,孩子的梦想和家人的期待大相径庭。有的孩子会坚持己见,有的孩子则会为了父母的需要选择妥协。但不管何种情况,孩子心里的那份纠结都难以言说。

厌学致郁,一种名为“期待”的毒药满满蚕食着孩子们的心……

5. 孩子收到父母的期待,但没有机会去实现它。

有的家庭,孩子从小被父母寄予厚望,但由于各种原因,却没有机会去将其付诸实践,整个家庭内心的压抑和烦闷可想而知。有一位抑郁的女孩找过我,女孩的父母是老来得女,加上女孩从小体弱多病,父母一直把她当婴儿般照顾。而女孩从小成绩极其优秀,父母对她寄予厚望。

厌学致郁,一种名为“期待”的毒药满满蚕食着孩子们的心……

家长应主动与孩子沟通,给予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关心和爱护,营造一个相对宽松、快乐的生活成长环境,培养他们面对成长、经受挫折的能力,不要给他们太多的思想压力,当发现孩子出现焦虑的症状时,应及时调节。

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应该要多注意他们日常行为,积极开导,不要给他们施加太大的压力,只有这样,你的孩子才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