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水泡病的發病症狀和治療辦法

豬水皰病是由豬水皰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1966年首次在意大利報道,隨後在世界許多國家都有報道。本病流行性強,發病率高,以蹄部、口部、鼻端和腹部乳頭周圍皮膚髮生水皰為特徵。臨診症狀與口蹄疫極為相似,但牛、羊等家畜不發病,豬是惟一的自然宿主,不分年齡、性別、品種均可感染。本病病毒易通過宿主黏膜(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和眼結膜)和損傷的皮膚感染,孕豬可經胎盤傳播給胎兒。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見於冬、春兩季。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豬水皰病列為A類傳染病。

豬水泡病的發病症狀和治療辦法

豬水泡病病毒屬微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

本病毒怕熱不懼冷,56℃1小時可滅活,在pH2.5~12.0內穩定;對消毒藥有較強的抵抗力。在有機物存在下,可被1%氫氧化鈉加去汙劑滅活。在無有機物存在下,可用氧化劑、碘伏、酸等消毒劑加去汙劑消毒。對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醃、燻加工不能使其滅活。火腿中可存活180天,在香腸和加工的腸衣中可分別存活1年和2年以上。

流行病學

豬是惟一的自然宿主,不分年齡、性別、品種均可感染。

傳染源為病豬、康復帶毒豬和隱性感染豬,病畜的水泡皮、水泡液、糞便、血液以及腸道、毒血癥期所有組織含有大量病毒。感染豬的肉屑及泔水;汙染的圈舍、車輛、工具、飼料及運動場地均是危險的傳染源。

病毒易通過宿主黏膜(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和眼結膜)和損傷的皮膚感染,孕豬可經胎盤傳播給胎兒。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見於冬、春兩季。散養髮病率低,集中圈養髮病率高;一般不引起死亡。

臨床症狀

潛伏期為2~7天;有的可延至更長,《陸生動物衛生法典》規定為28天。

根據病毒株、感染途徑、感染量及飼養條件的不同,本病可表現為亞臨床型、溫和型和嚴重水泡型。

臨床症狀易與口蹄疫混淆。發病初期,豬群中有些豬突然跛行(在硬質地面上表現明顯),關節痛疼,不願站立、採食,尤以小豬感染最為嚴重。

病豬體溫升高2~4℃,水泡破潰後即降至正常體溫。蹄冠、蹄叉、鼻盤出現水泡,口腔、舌及乳頭上皮很少有水泡;水泡破潰後形成糜爛,蹄殼鬆動或脫落;通常發病後1周內恢復,最長不超過3周;某些毒株不引起症狀或僅引起較緩和的症狀。

病理變化

除口、蹄、鼻等部分發生水皰外,病豬其他組織難見肉眼病變。病豬內臟和組織最常見的顯微鏡病變包括瀰漫性腦脊髓炎,腦內髓質部可見小血管外形成的淋巴細胞“管套”,並可見到化膿性腦膜炎,腦膜出現大量淋巴細胞。腦灰質和白質均可出現軟化病灶。病毒接種後一天即可見到心肌病變,表現為嗜中性粒細胞浸潤的小壞死灶和壞死的肌細胞。也有人發現心內膜有炎性細胞浸潤的變性和壞死灶。這些病變很可能是病豬出現神經症狀和仔豬死亡率較高的原因。

診斷要點

1 流行特點

只是豬感染,各種年齡、品種、性別的豬一年四季都可發病。在潮溼天氣,特別是豬群密度大、衛生條件差、調運頻繁等情況下易發病,發病快,發病率高可達70-80%,而病死率很低。

2 臨診特徵 

有三種類型:

1、典型的病初體溫升高至40-42℃,在蹄冠、蹄叉、蹄踵出現水泡,水泡約米粒至黃豆大小,數目不等,經1-2天破潰,露出紅色的破潰面,病蹄局部有熱痛,破行。若有細菌感染局部化膿

嚴重的可使蹄殼脫落,病豬趴臥。另外,約有5-10%病豬的鼻盤、口腔粘膜、齒齦有水泡和潰瘍。部分母豬乳房有水泡出現。本病一般經10-15天多趨自愈恢復。

2、輕型的只有少數豬,僅在蹄部發生幾個水泡,全身症狀輕微,傳播緩慢,不易察覺。

3、隱性型的豬不表現任何臨床症狀,但是,血清學檢查,有滴度相當高的中和抗體,能產生堅強的免疫力,這種豬可能排出病毒,對易感染豬有很大的危險。

防治方案

1、 無本病的非疫區,禁止從疫區調入豬隻與肉產品。盡力做到自繁自養。

2 、受威脅區和疫區要進行定期的免疫接種。

1、豬水泡腎傳細胞弱毒苗;用於預防接種,對大小肥豬,均可在股部深部肌肉注射2毫升,注苗後3-5天,可產生堅強免疫力,免疫期暫為6個月,該苗也可在發病疫區進行緊急接種,可迅速控制疫情。

2、豬水泡細胞毒結晶紫疫苗;對健康的斷奶豬、育肥豬均可肌注2毫升,免疫期暫定為9個月。

3、對病豬要隔離,加強護理,對症治療,防止繼發感染,(複合維生素B預防,頭孢噻呋鈉、阿莫西林消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