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吉縣:陳保堂20年執念 那份對果農的深切情懷

不論是果壓枝頭的秋收時節,還是寒氣襲人的數九寒天,近兩年來,在山西吉縣,人們常常能看到一位年逾古稀、幹部模樣的人穿梭于山坡和溝頭,在果園和果農家中忙忙碌碌——他就是吉縣果農的“老朋友”、吉縣原縣委書記陳保堂。

臨汾吉縣:陳保堂20年執念 那份對果農的深切情懷


  20年前,“亞洲飛人”柯受良和“山裡娃”朱朝輝的兩次“飛黃”壯舉,使壺口走向世界,也使這兩項活動的總策劃、總指揮、吉縣原縣委書記陳保堂成為家喻戶曉的新聞人物。20年後,這位已經年逾古稀的“飛黃書記”,又在為吉縣蘋果的提檔升級奔走呼號。去年以來,他先後14次來到吉縣和果農鼓搗生意經,兩次為吉縣果農寫了情真意切的公開信,提倡使用土壤還原劑,生產有機蘋果。

  1992年,陳保堂就任吉縣縣委書記後,因地制宜確定了開發壺口和發展蘋果產業的工作思路。連年舉辦壺口漂流月,推出驚、險、奇、絕項目,並先後兩次舉辦了震驚世界的“飛黃”活動;與此同時,當那些資源大縣靠“金山銀山”大發其財的時候,他卻依據吉縣獨特的地理優勢,打起了“蘋果牌”。2000年他調離吉縣時,該縣蘋果種植面積已經由他上任初的4萬畝增加到12萬畝,1995年吉縣蘋果在全國首屆農博會上被評為金獎。

臨汾吉縣:陳保堂20年執念 那份對果農的深切情懷

離開吉縣10多年來,陳保堂對那塊熱土的痴情卻與日俱增。去年,壺口僅門票收入就高達5000餘萬元。全縣蘋果種植面積已增加到28萬畝以上,年產量達到18萬噸,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蘋果之鄉”。但在2014年秋季,吉縣蘋果銷售勢頭減弱,價格下滑,陳保堂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他敏銳地意識到,吉縣蘋果提檔升級,刻不容緩!於是,他查資料、聽講座,多方奔波找良方,終於結識了來自清華大學的留美歸國教授孫恆虎,發現了“土壤還原劑”這一“靈丹妙藥”。為穩妥起見,2015年春,他發動10戶果農,在50畝果園中先行試驗,當年秋天喜獲成功。當許多果農陷於賣果難的窘境時,吉縣使用了“土壤還原劑”的“紅清華”牌蘋果,卻以其個大、型正、著色好、甜脆可口、富含SOD成分等優勢,被搶購一空。於是,陳保堂在激動之餘,向吉縣全縣果農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公開信,鼓勵果農大膽使用“土壤還原劑”、葉面肥,走生產綠色、環保、有機蘋果之路。今年春季,又有50戶果農的500畝果園使用了土壤還原劑。他多次前往吉縣實地查看,跟蹤服務,並把電話公之於眾,隨時為果農解疑釋惑。前不久,他欣喜地看到,50戶試點果農大喜過望,效益大增。

責任扛肩頭 使命在路上

本網評論員

  卸任十多年,依然對自己當初倡導的產業牽掛於心;卸任十多年,當地百姓依然對他念念不忘。雖已退休多年,但卻與群眾打成一片,為民謀利。陳保堂,退而不休,以他濃濃的愛民情懷和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感動了百姓。

  俗話說,百姓心中有桿秤。吉縣的百姓忘不了陳保堂,是因為他心中裝著百姓,在任期間為百姓辦了實事、好事。他充分挖掘自然資源優勢,頂著巨大壓力,竭心盡力開發壺口,因地制宜倡導群眾大力發展果樹產業,使百姓走上脫貧致富的路子;他雖已退休,卻依然不忘初心,把百姓的冷暖掛心頭,繼續幫果農謀求果業健康發展良策。赤子情懷,令人動容!

  按說,他已70多歲了,奮鬥過、成功過、輝煌過,完全可以安度晚年享受天倫之樂了,但他卻為了吉縣蘋果的提檔升級,吃苦受累、奔波不休,因為他對吉縣果業心願未了,用他的話說,擔心他當年不遺餘力倡導發展的蘋果產業受傷。這是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的驅使,是愛民情懷的具體體現。

陳保堂之所以敢幹事,能成事,在於他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他敢作敢當,無私無畏,不怕流言蜚語,直面矛盾衝突,只要對百姓有利,對黨的事業發展有利,他一竿子插到底,不搖擺、不回頭。當初開發壺口時,他頂著壓力,以一往無前的氣概,硬將被重重大山封鎖的壺口推向全國,推向世界。今天,在幫助吉縣蘋果提檔升級的過程中,面對一些人的不理解、不配合,他義無反顧,坦然面對。在對果農的公開信中,他說:“我崇尚積德行善,為果農出主意、想辦法,就是做善事,全然沒有一點私心雜念,心底無私天地寬,不懼他人說長短。”有作為才有地位,有作為就有威信。領導幹部只有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在我市決勝全面小康、實現振興崛起,建設富裕、文明、綠色、幸福新臨汾的偉大進程中,需要一大批敢於負責,勇於擔當,執政為民的領導幹部率先垂範,也需要一大批“陳保堂式”的老幹部繼續為黨的事業增添正能量,不忘初心、奉獻餘熱、夕陽更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