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不可忽視的6個心理定律

人際交往中不可忽視的6個心理定律

01.接近效應:頻繁交往增加相互吸引力

心理學家羅伯特·扎榮茨指出,人們對某樣東西的喜愛程度會隨著這樣東西出現的次數增加而增強。

接近效應是指,我們總是傾向於和我們經常見到的人成為朋友或戀人。

這種現象可以用一種進化論的觀點解釋:

當動物最初面對某一陌生動物時,第一反應是恐懼和攻擊,但是在反覆接觸該動物後,它逐漸意識到自己預期的威脅並沒有發生,於是它的消極行為反應就將明顯降低。

實際應用

與他人的頻繁交往不僅能增加彼此的熟悉度,還能提高對彼此相似性的認知,而交往中的雙方更會因此對彼此產生積極的感受並最終相互吸引。

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與他人相處,增加自己的曝光率,你被喜歡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


人際交往中不可忽視的6個心理定律


02.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和信任是自信與自尊的源泉

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把暗示和預期對心理學實驗效度的影響稱為“實驗者期望效應”,

而把出現在實驗室以外這種期望效應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關於皮格馬利翁還有一個有趣的神話故事:

相傳古希臘有一位叫皮格馬利翁的雕塑家,他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的“少女”蓋拉蒂,他深深地愛著蓋拉蒂,也希望蓋拉蒂能夠接受自己真誠的愛。

他的真誠感動了女神,女神決定幫他。

一天,皮格馬利翁凝視著雕像,發現雕像變成了活生生的人,眼中充滿愛意地向自己走來。後來皮格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

人們就根據這個故事總結出了一個“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和讚美能產生奇蹟。

實際應用

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期望和信任時,他便感覺到獲得了支持,從而變得自信和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希望達到對方的期望。

試著多給予身邊的人一些期望和信任,你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人際交往中不可忽視的6個心理定律


03.巴納姆效應:看起來懂你的人不一定真的懂你

人們往往會把那些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認為是對自己的準確描述,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巴納姆效應”。

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心理分析讓被試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段分析描述得跟自己完全一樣,並且幾乎沒有人意識到其他人也同樣認為這段分析描述的就是他們自己。

下面一段話就是心理學家使用的材料,你覺得是否也適合你呢?

你是一個非常體貼的人,總是及時地幫助別人。但是也有一些時候,你會發現你有一點點自私……

有時候你太忠於自己的感受以至於會暴露過多的自己。

你善於思考,並且對任何事情,在改變想法之前都希望看到證據。

如果你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你會非常小心,直到你看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才會充滿信心地行動……

你知道怎樣做一個好朋友,你懂得訓練自己,所以在別人看來你都在掌控之中,但其實有些時候你是缺乏安全感的。你希望在人際關係中比現在更受歡迎,更加自如。

你面對世界表現得很有智慧,這種智慧來源於艱難的體驗而非書本學習。

實際應用

“巴納姆效應”是一個典型的不願面對自己的例子,面對籠統模糊的性格描述,我們選擇相信,而面對尖銳刻薄的性格描述我們往往習慣於迴避。

要認識自己,首先必須要面對自己。

那些看起來非常瞭解你的人不一定是真正懂你的人,那些批評你的人也不一定是你的敵人。


人際交往中不可忽視的6個心理定律


04.從眾效應: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我們的行為常常會在某些直接壓力下變得與他人的一致,這就是從眾。簡單地說,從眾就是個體行為追隨其所在群體的某種行為模式。無論你是否喜歡,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從眾的世界裡。

從眾有多種表現形式有順從、服從和接納。

順從是人們由於外部力量表現出的從眾,不一定與個人喜好完全一致;

服從是人們在外部明確的命令下表現出順從的反應,往往是為了獲得獎勵避免懲罰;

接納是人們發自內心的從眾行為,是真誠和快樂的。

在日常生活中,特立獨行的人非常容易遭到排斥,懼怕排斥感會導致人們支持自己原本不願接受的事物。

同時,當人們處於信息模糊的環境中時,個體很容易信任周圍其他人得出的某項結論和解釋,並表現為接納的態度。

實際應用

在群體中,人們往往不希望與大多數人持相反態度,這種群體壓力通常發生在人們需要公開表態的時候;而在私下裡,人們更容易表達真實的想法。

在做重大決定時,試著擺脫群體壓力,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獨處,讓自己先冷靜下來。


人際交往中不可忽視的6個心理定律


05.旁觀者效應:求助時最好明確求助對象

當你目睹了某人需要幫助的緊急情況時,卻有許多因素會影響你做出挺身而出並提供幫助的決定。心理學上把突發事件中的幫助行為稱為“旁觀者介入”,反之則為“未介入”。

約翰·達利和哥倫比亞的比勃·拉塔內指出,在危難時刻,旁觀者越多,願意伸出援手的人就越少。

這就是“旁觀者效應”。

在突發事件中,旁觀者越多,人們的心裡類似“別人會去幫助他的,我就不必去了”的想法就會越強烈。

達利和拉塔內認為,在某種情況下,就算是關係很近的群體也不比個人更樂意提供幫助。

實際應用

我們常常指責圍觀人群的冷漠,事實上,這只是人群受到“責任擴散”的影響,

每個人都認為會有其他人出手相助。

當遇到突發狀況時,對著人群求助的效果遠不及對就近的一兩個人求助。


人際交往中不可忽視的6個心理定律


06.囚徒困境:合作與背叛的智慧

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談及合作。然而,在某些時候,優勢策略意味著人們要採取不合作態度,而信任和合作帶來的卻是劣勢策略。

囚徒困境的故事是關於合作與背叛的模型。

兩名犯罪嫌疑人被同時關押在監獄裡,彼此失去聯絡。

警官為了鼓勵他們招供,設立了這樣的制度:

認罪並交代同夥罪行的那個將被無罪釋放,而他的同夥將得到嚴懲;

如果兩名嫌疑人都認罪了,由於態度良好,他們將得到中等程度的懲罰;

如果兩人都沒有認罪,那麼他們都將獲得輕度懲罰。

如果考慮共同利益,都不認罪是最優的策略。

然而兩名罪犯並不瞭解對方會如何反應,所以會進行這樣的比較:

如果我不認罪,面臨的結果是輕度懲罰或者嚴懲;

如果我認罪了,面臨的結果是無罪釋放或中度懲罰。

通過比較發現,認罪是優勢策略。

這樣的困境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合作可以獲益的道理人人知曉,但是信息不對稱往往引發人們的不合作行為。

實際應用

囚徒困境反映了,有時候個人最佳選擇並非團體最佳選擇。

通常傾向於共贏的人,面對信息不對等的困境(個人利益和共同利益存在衝突)時,也會在合作與背叛之間舉棋不定。

人與人之間無可避免地會發生各種衝突,溝通不暢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開放、坦誠的交流是緩解衝突的有效方法。

(關注微信公眾號:yidianxinlixue123,送你100本經典心理學電子書。本平臺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業用途,如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