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秀士王倫的歷史原型:揭竿而起縱橫江淮,戰死於採石磯

在《水滸傳》中,最早在梁山佔山為王的既不是托塔天王晁蓋,也不是及時雨宋江,而是一位落第的秀才——白衣秀士王倫。在王倫的擔任梁山大寨主之際,山上除了有四位頭領,還有七、八百嘍囉,可謂是初具規模。不過,由於王倫嫉賢妒能,他不僅未能光大梁山事業,最終死於豹子頭林沖之手。


白衣秀士王倫的歷史原型:揭竿而起縱橫江淮,戰死於採石磯


那麼,在真實的歷史當中,究竟是否存在王倫其人呢?答案是肯定的。與小說不同的是,歷史上的王倫並非落第的秀才,而是宋軍中的一名士卒,此後揭竿而起,走上了與朝廷為敵的道路,並一度縱橫江淮地區,令官軍望風披靡。有關王倫的事蹟,散見於《宋史》、《宋會要輯稿》、《三朝北盟會編》等史料當中。本文綜合相關史料,對王倫的生平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


白衣秀士王倫的歷史原型:揭竿而起縱橫江淮,戰死於採石磯


據《宋會要輯稿》第一百七十六冊記載,王倫原本是宋軍中的一員,曾經是京東路捉賊虎翼。宋仁宗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山東一帶遭受嚴重饑荒,老百姓怨聲載道。王倫率領數百人殺死了沂州巡檢使朱進,並佔據了沂州地區,這一事件引起了朝廷的恐慌。不久之後,朝廷命東頭供奉官李沔、左班殿直曹元喆率部平叛。得知官軍前來圍剿的消息後,王倫迅速調整部署,撤離沂州,轉而率兵突入淮南一帶,所到之處連戰連捷,當地官吏驚恐不已,只得閉門自守,不敢與王倫交戰。

白衣秀士王倫的歷史原型:揭竿而起縱橫江淮,戰死於採石磯


另據《三朝北盟會編》及《宋史》等相關史料記載,在轉戰江淮期間,王倫的力量日益壯大,先後向密、青等地發動進攻,隨後又揮兵南下直取泗州及楚、真、揚、泰等地。宋仁宗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六月,王倫設立了自己的年號並任命了各種官職。為了對義軍的管理,王倫又下令將士們全部改穿黃色的戰衣,所有的將士臉上都刺有“天降聖捷指揮”這六個字。


白衣秀士王倫的歷史原型:揭竿而起縱橫江淮,戰死於採石磯


對於聲勢浩大的王倫起義,北宋朝廷極為震驚,名臣歐陽修曾多次提到王倫起義對於北宋朝廷帶來的嚴重影響。他在《歐陽文忠文集》中曾經指出:“(王倫)共取器甲,橫行淮海,如履無人……皆面刺天降聖捷指揮字號。其王倫仍衣黃杉,據其所為,豈是常賊。”為了儘快消滅,王倫,歐陽修也曾多次上奏宋仁宗,要求朝廷加大對王倫叛軍的圍剿力度,爭取儘快將這股縱橫江淮一帶的叛軍消滅。

白衣秀士王倫的歷史原型:揭竿而起縱橫江淮,戰死於採石磯


此後,宋仁宗調集重兵對王倫進行圍剿。面對不利局面,王倫採取了游擊戰的戰略戰術,繼續與官軍進行周旋。不過,在揚州山光寺的戰鬥中,王倫所部遭遇宋軍重圍,雖頑強抵抗,但在敵眾我寡的局面下陷入被動,傷亡巨大。此後,王倫突破重圍,來到了和州,結果又陷入官軍的重圍之中。經過一番激戰,王倫最終在採石磯一帶戰死。


白衣秀士王倫的歷史原型:揭竿而起縱橫江淮,戰死於採石磯


王倫所發動的這次起義,不僅對北宋朝廷帶來了沉重打擊,同時也鼓舞了江淮一帶的廣大民眾。就在王倫起義失敗後不久,中原地區的反抗朝廷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先後出現了多支實力雄厚的反抗力量,沉重打擊了腐朽的北宋朝廷。


白衣秀士王倫的歷史原型:揭竿而起縱橫江淮,戰死於採石磯


與王倫領導的這次聲勢浩大的反抗相比,歷史上宋江領導的起義無論在規模或影響力上都遠不及王倫。更為不同的是,王倫始終堅持與北宋朝廷為敵的主張,與官軍血戰到底。而宋江領導的起義則是半途而廢,最終還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或許也正是因為歷史上王倫發動的這場起義,令《水滸傳》作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才將王倫寫進了小說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