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中期茶的由來

玩老茶的老司機,經常把“中期茶”、“老茶”之類詞兒的掛在嘴邊。在中期茶崛起的今日,有必要了解一下中期茶的界定範圍。

說說中期茶的由來

中期茶的前世

2008年以前,還沒有中期茶的概念,而是“中生代普洱茶”。

那“中生代普洱茶”是怎麼誕生的呢?

從市場上來說,老茶太貴,普通大眾喝不起。

而新生茶不適合當生活茶來喝,難以普及。

從認知角度上來說,茶友對普洱的認識參差不齊,媒體報道混亂,不具專業性。

部分懂茶的老茶人集結了一批中生代茶友(35~55歲),試著推廣正確普洱茶概念,以及介紹適合普羅大眾的普洱茶。

那怎麼樣的普洱茶,適合作為當時的大眾生活茶呢?

這批老茶人給劃拉了一個範圍:上世紀80年代至2003年左右的生茶。

為什麼這麼劃分?相信愛喝普洱茶的茶友已經明白了。

“中生代普洱茶”,相比老茶多生機,價格也更親民。

與新茶相比,已經進行了1~2輪的轉化,口感、香氣出現了普洱茶獨有的醇厚感。

部分轉化得好的“中生代茶”,和其他茶相比,有強烈而剛猛的茶氣,以及令人愉悅的均衡感、體感。

直到2010~2012年,“中生代普洱茶”還是個熱門詞。

但是到了2013年,“中期茶”的叫法異軍突起,慢慢地就取代了“中生代普洱茶”。

其中的概念轉化玄機,又涉及到各種派別的角力追逐,在此就不多贅述了。

那什麼是中期茶?

基於上面這些概念,總結一下“什麼是中期茶?”就簡單很多。

按照普洱茶的生命長度來劃分:

介於生茶和老茶之間,陳放10年左右,有一定轉化的普洱生茶。

說說中期茶的由來

按照市場來劃分:

2003年左右,或更早之前生產的普洱生茶。

後者的劃分更為特殊,重點在於其稀缺性,尤其是2000年以前的中期茶。

這幾年來,名品牌的中期茶,成為普洱茶市場的“硬通貨”。

很多中期茶沒辦法追本溯源,例如:用料、工藝、倉儲條件等等。

那這時候,大廠出品的中期茶,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其價值可以考據、衡量,品質有保障,順帶著升值空間巨大。

很多人在購買中期茶時,心裡多少有點惴惴不安,也沒那個知識量去揣摩價格。

但是大廠出品的中期茶,價格相對透明,也容易在茶圈裡得到共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