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縣:四大產業讓6萬多群眾甩掉“窮帽子”

張北縣:四大產業讓6萬多群眾甩掉“窮帽子”

4月2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河北省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新聞發佈會。圖為發佈會現場。郭慶敏 攝

長城網訊(記者 郭慶敏)4月的壩上,春寒料峭。河北省張北縣小二臺鎮大農種業公司的院內一片繁忙:分揀土豆、切塊、打包、裝車……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著。“4月初,我就來這裡打工了,每天能掙120元。”小二臺鎮德勝村村民李英花說。

這是張北縣利用特色產業推進扶貧工作的一個縮影。

在4月21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北省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新聞發佈會上,張家口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北縣委書記郝富國介紹說,作為曾經的河北省十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張北縣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把產業聚集和就業擴面作為主攻方向,實現了產業精準全覆蓋、穩定増收可持續的目標,達到了“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的目的。

“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引領、群眾參與’的思路,我們大力發展光伏、農牧、旅遊、生態四大脫貪產業。”郝富國說。

在張北縣德勝村,一排排光伏電站發電板整齊地排列在田地裡,村民們每天都對其進行清潔保護。

张北县:四大产业让6万多群众甩掉“穷帽子”

光伏產業助農增收。 王英軍 攝

“這個項目最大的特點是‘農光互補’,既符合機械化耕作需求,也能為農業種植和養殖留出必要的空間。”德勝村黨支部書記葉潤兵介紹說,他們在大力實施光伏扶貧產業的同時,積極打造板下經濟,通過種植藥材、觀賞花草等,帶動全村貧困戶脫貧增收。

通過實施“集中式、分佈式、異地聯建”光伏扶貧工程,張北縣打造了脫貧增收的“鐵桿莊稼”,目前已建設光伏扶貧電站181座,總規模達到61.54萬千瓦,光伏產業年收益達1.6億元以上上,覆蓋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農牧扶貧方面,張北縣種植甜菜12.2萬畝、豌豆5萬畝、藜麥1.5萬畝,綠色有機認證面積達到5.92萬畝;肉牛、奶牛養規模超8萬頭、生豬60萬頭、羊80萬隻。通過“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帶動全縣貧困戶3.4萬戶,戶均年增收3467元。

在張北,特色農業已成為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的“支柱產業”,金黃色的馬鈴薯、奶白色的甜菜、油綠綠的豌豆、火紅色的藜麥……張北的農田裡擁有最迷人的色彩。

张北县:四大产业让6万多群众甩掉“穷帽子”

4月的張北縣小柳溝村,水培蔬菜大棚內綠意盎然。 王英軍 攝

“通過旅遊+扶貧,我們打造了脫貧增收的‘朝陽產業’。”郝富國說,近年來,他們著力打造草原天路、草原音樂節、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三張旅遊名片,大力推動全域旅遊產業發展。2019年,全縣接待遊客649.9萬人次,帶動全縣35個貪困村、2065名貧因群眾參與到旅遊產業扶貪中,人均年增收2600多元。

“每年從5月份開始,就有遊客陸續來了,這幾天村裡的農家院都忙起來啦,大家正在清理院子,修繕客房,打掃衛生,為今年的旅遊待客做準備。”張北縣五福堂村黨支部書記江有花說,村裡現有農家院140多家,跑馬場3個,村“兩委”推行了“農家樂+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帶動貧困戶參與其中,確保大家有個穩定的收入。

近年來,張北縣累計造林72萬畝,吸納貧困勞動力600多人,人均收入3000左右。通過推進早作雨養項目,帶動戶均士地流轉增收1500元,務工増收800多元,選聘生態護林員2375人,選聘河湖巡河員277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貧困群眾從綠水青山中收穫了真金白銀,生態產業成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如今,張北縣產業就業花開有聲,共有62964人實現穩定脫貧,199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降至0.57%,實現了“戶戶有增收產業,人人有增收門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