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強化黨建引領 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平安:強化黨建引領 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平安:強化黨建引領 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平安:強化黨建引領 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平安:強化黨建引領 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平安區委組織部供圖)

青羚網訊(通訊員 韓世花)近年來,海東市平安區立足實際,堅持把加強“黨建引領”作為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根本途徑,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及時把黨的聲音、黨的關懷傳遞到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形成了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的社會治理工作格局,村(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聚焦角色定位

解決“誰來抓”的問題

自2015年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來自省、市、區的一批又一批“第一書記”成為村裡的一員,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他們訪民情解民憂、進農戶走田間,與村“兩委”一道搞培訓講政策、引資金上項目,激發了貧困村和貧困戶自我脫貧的內生動力。2017年底,平安區44個重點貧困村徹底摘掉“窮帽”。與此同時,“第一書記”也成為各村的“黨建指導員”,村黨支部書記真正成為抓黨建“第一責任人”,村“兩委”班子落實黨的建設措施更加務實,農民黨員參與黨的組織生活積極性不斷增強。

“我剛來的時候,召集黨員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一般都沒有幾個人來參加,主要就是因為村‘兩委’班子成員帶頭致富能力弱,黨員作用發揮不明顯,村民們‘等靠要’思想嚴重。”想起剛來時候的情景,洪水泉鄉馬圈村“第一書記”胡國華仍記憶猶新。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農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在駐村開展一段時間的工作後,胡國華意識到扶貧工作想要做好,必須先從支部抓起,村黨支部書記是關鍵。他將建強村級黨組織班子,帶好村黨支部書記做為抓黨建工作的第一要務,採取班子隊伍一起抓、思想觀念一起帶、脫貧攻堅一起幹的方式,給群眾樹立了好榜樣,發揮黨支部“火車頭”作用,激勵全體黨員發揮帶頭模範作用。

“我們通過第一書記帶支書、支書帶黨員、黨員帶群眾的模式,引導村幹部和黨員帶頭轉變作風,提高凝聚力和執行力,每一名黨員變成一面面旗幟,使基層黨建更加務實,脫貧攻堅鞏固提升進一步夯實。”村黨支部書記孫成全說。

胡國華只是平安區“第一書記”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平安區眾多“第一書記”找準角色定位,以開展基層黨建品牌創建活動為載體,以改革創新精神為動力,通過培訓村幹部、組織開展黨支部黨員“雙承諾”及紅旗支部、優秀黨員、星級黨員評選活動,大力營造創新開拓、勇於爭先的基層黨組織,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發揮明顯。

聚焦集體經濟發展

解決“怎麼抓”的問題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解決村級有錢辦事,提升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的有效途徑。2019年,平安區按照“村級主導、市場主體,因地制宜、示範引領、整體聯動”的原則,在2018年7個鄉鎮46個非貧困村集體經濟“破零”成效鞏固的基礎上,創新壯大村集體經濟形式,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多途徑增加村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

三合鎮寺臺村的田間地頭一派繁忙的景象,十幾個村民正在地裡採挖一顆顆飽滿的蕨麻,大家一邊挖一邊把蕨麻整齊分裝在籃子裡,滿臉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今年蕨麻長勢比去年好,產量肯定比去年好很多。去年我種了8公頃蕨麻,純收入有20萬元,今年要擴大種植面積。”村民楊顯萍高興地說。

近年來,平安區依託富硒資源優勢,創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穩糧增菜、擴飼抓特”這一思路,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為主旋律,以農民增收致富為目標,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把調整農業結構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推動傳統農業不斷向現代農業轉變。索家村花椒樹種植、莊科村羊肚菌種植、冰嶺山村金花葵種植、木場村黨參等中藥材種植、大寨子村金絲皇菊種植、侯家莊村蠶豆種植,宜麻村紫皮大蒜種植等特色種植讓村民鼓了腰包。

同時,通過盤活集體資產、發展物業經濟、商鋪租賃、服務創收、興辦經濟實體、集體股份分紅、流轉土地經營、村企聯合等8種方式,對全區66個非貧困村集體經濟進行“破零”復壯。川水地區重點發展蔬菜、果品、食用菌為主的設施農業和生豬、蛋雞為主的養殖業;在淺腦山和腦山地區重點發展富硒飼草、油菜種植和犛牛肉羊養殖為主的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逐步在三合鎮、洪水泉回族鄉等鄉鎮打造了一批規模化種養殖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破零”項目的實施將逐步使各行政村達到產業增效益、集體增實力、農戶增收益的目標。2019年,平安區共種植苦蕎、中藥材等特色作物1193公頃,較上年增長28.9%。全年實現農牧業產值8.42億元,同比增長5%。

聚焦民生辦實事

解決“抓得牢”的問題

百姓的事無小事,所有工作都是圍繞“老百姓”而開展的,要增強群眾幸福感,必須要抓牢百姓的“心”。

4月9日,在古城鄉木場村脫貧戶石懷英的地裡,區委宣傳部黨支部書記張青明帶領全體黨員幹部,正在為家中缺少勞動力的農戶石懷英種植洋芋,以解燃眉之急。

揮鍬挖坑、撒播種子、回土填埋,黨員們熱情高漲,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經過近3個小時,洋芋地播種完畢。雖然泥裹腳、塵滿面,但大家卻說聞到了泥土的芬芳,體驗了勞動的快樂。

“能夠幫你們解決一點實實在在的困難,我們感到非常高興,你放心,等到洋芋成熟時,我們大夥兒再來幫你,為你解決收和銷的問題。”張青明帶著微笑真誠地說。

自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各聯姻支部、省市區結對幫扶單位、第一書記及駐村工作隊員通過真實瞭解群眾訴求,訪民眾疾苦,按照“鞏固、提高、延伸、輻射、帶動”的要求,積極探索創建“黨員中心戶”工作新路子,構建“黨建網格化、服務多元化”的管理服務新模式。

“黨員中心戶”以支部為單位,通過黨員自薦和支部推薦相結合的方式,選出黨性觀念強、積極熱心、樂於奉獻的黨員家庭,帶動其他黨員開展群眾工作,真正幫助貧困戶、殘疾家庭、困難大學生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切實讓基層黨組織的觸角延伸到“最後一公里”,服務到“每一戶人家”。用暖心的服務拉近黨員幹部與群眾的距離,進一步加深黨同人民群眾的魚水之情,讓困難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增強脫貧增收的信心和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