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過的是一個假暑假嗎?

最近,某杭州某知名公辦小學唸書的一個叫媛媛的女生火了,接受記者採訪的這個即將升入六年級的學生,其暑期計劃表讓人歎為觀止。

媽媽花費半年工資,給她報了2個夏令營和11個培訓班,在時間安排上,從期末考結束一直持續到8月29日,全程無空當。媛媛要完成學校的暑假作業,也只能見縫插針了。

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媛媽還一肚子委屈呢。她說:“從6月中旬起,我開始擬這張時間表,前後修改了好多遍,昨晚才基本定下來。因為現在不少好的培訓班招生要事先篩選學生,進行測試。

前幾天,媛媛意外地接連通過了兩個培訓班的測試,導致好幾個培訓班的時間撞車,只好重新調整時間,所以時間表不得不一改再改。”

當記者問道:這麼多班,媛媛忙得過來嗎?媛媽說:“還好吧。我看看周圍的孩子個個都排得超滿的。

小孩子啊,如果不給她安排好,就會看電視、玩遊戲,不如學點東西,自己也有點緊迫感。何況媛媛從小心態很好,學習上不怕吃苦,就是不太自覺,我不給她安排得充實點,她就宅在家裡無所事事了。這張時間表也是徵得她本人同意的。”

就這麼寥寥幾句,我們勾勒出一幅中國孩子過暑假的現狀——補課。

可憐的孩子們,你們是在過一個假暑假嗎?

你過的是一個假暑假嗎?

02

真實意圖

為何要去暑期班

勞民傷財的暑期班為什麼大家趨之若鶩?

父母給孩子報暑期班,孩子也無怨無悔地接受,通常他們只有一個想法——人家都在上,我也要上。

這就像我們小時候玩的陀螺,你想要它穩定,只能讓它加速旋轉。只要你一旦放慢了它的旋轉步伐,它馬上就會崩潰。

現在的中國式教育完全就是這個樣子,父母抽陀螺的鞭子,一刻都不能停,可憐的孩子就像那個一直旋轉的陀螺,沒完沒了。

這真的又回到了之前我寫過的“劇場效應”的怪胎中去了。劇場效應,就是在看戲的時候突然有人站起來,後排的人為了看得更清楚,只能站到椅子上面去了。最後變成整個劇場所有人都站在椅子上,誰也看不好戲。

劇場效應到最後會發現,第一個破壞規則的人其實也沒有得到永久的利益,但守規則的人反而變成了受害者,看不到戲。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人生怕自己吃虧,都只能隨波逐流,於是變得越來越焦慮。這就是我們當下已經變形的中國式教育。

家長和孩子只想著“別人都在補課,我不補,就要落後”,但補課真的有沒有效果?這個大家都不去想。

所以對家長和孩子而言,補課的真實意圖,只是安撫他們焦慮的心罷了。

你過的是一個假暑假嗎?

03

受益者

鏈條裡的受益者

課外輔導機構是整個鏈條唯一的受益者。

在整個教育鏈中,唯一的受益者就是課外輔導機構了。中國有很多這樣的教育機構跑去美國上市,創始人賺得盆滿缽滿。

很早以前,他們就有一種“好方法”,即第一段所闡述的那樣,需要孩子“考試入學”。也就是說把班級分成三六九等,要進好的班級,你必須通過考試。

如果你考上了,是不是會很開心地去交錢?當然一定會了。

試想,所有的班級如果價格一樣,當然是好的班級,配備師資力量更強,你的錢花得也更值得了。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問題——孩子來補習,希望“培優補差”。通常的情況,是“培優”很容易做到,“補差”根本不可能!

老師教天資聰穎的孩子,力氣可以少很多,而且效果明顯,一點就通。相反,你叫老師去教一個怎麼點都點不透的學渣試試?老師有沒有這個耐心讓學渣變學霸?

這就是倖存者偏差,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死人不會說話),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

例如,大家都認為某某培訓班很強,因為出了誰誰誰獲得了某某獎,但裡面跟不上的,淘汰的,壓根沒學會啥東西的人,你見到了嗎?

那些通過考試才能進培訓班的地方,更是“倖存者”的天下了。其他學習不好的,甚至普通的孩子,市場上有他們的數據嗎?

你過的是一個假暑假嗎?

04

信學校?

不如信自己

信學校不如信自己!

我一向的觀點是:信學校不如信自己!培訓班不用上。

道理很簡單——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對培訓班來說,你家的可能是渣娃,但在爸爸媽媽眼裡,你家的就是牛娃,是爸爸媽媽的心頭肉。

舉個例子,例如奧數,培訓班裡傳授的東西都是老師擬好的套路,上課的方法與學校無異。他們把這些套路一股腦地塞給你,不管你吸收不吸收,不停地塞下去就是了。

但如果是父母自己在家教孩子奧數就不一樣了。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奧數很簡單的時候,以啟蒙為主。

每個板塊在教的過程中,有時間多問問自己的娃,這個問題你有沒有思路?想想接下來怎麼做?你有沒有更好的其他方法?跟我們之前講的有什麼一樣?有什麼不同?如果娃聽不懂,父母還可以重新再舉例子,直到聽懂為止

慢慢的,孩子接受這種思維方式,升到高年級就一切方便了。

你只要買本書給他,他自己去看,去鑽研。他自己會問自己,這個問題怎麼做?從這道題裡得到什麼結論?

所以自己教,苦的只是前三年,但往後父母就可以撒手不管,逍遙自在了。

更進一步的是,孩子養成好奇的習慣,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他什麼都願意嘗試。

牛牛在玩電子遊戲的時候,還念念不忘地想,到底這個遊戲是用什麼軟件做出來的?然後他自己上網去找教程,自己構思,嘗試著做一個跟這個遊戲差不多的東西出來。

學習,不僅僅指的是學校學習,而是要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並懂得如何獲取資源解決問題。

這些東西,學校和培訓班是教不了的,只能靠父母自己來教。

結 語

暑假其實是孩子放空自己的時間,讓他們多探索自己喜好的東西,不要讓培訓班塞滿日程。

暑假不學習,開學就落後。但高年級提倡自學,低年級依然提倡父母自己教。

我們要培養的不是分數機器,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潛力無窮的,有自制力和學習力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