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晏殊雨夜吟唱的“酒醒人散得愁多”,你理解對了嗎?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第二集裡,有一段意境極美的鏡頭,那便是“呂秀才”晏殊在雨中吟唱著一首韻調絕佳的好詞,當真是賞心悅目之極。而在吟唱之前,還有一段和太子趙禎(即後來的宋仁宗)的對話,似乎是在給晏殊雨中吟唱做註腳。

《清平樂》中晏殊雨夜吟唱的“酒醒人散得愁多”,你理解對了嗎?

趙禎問他:“先生,是要叫我詠梅詞嗎?”

晏殊回答:“好詞原是天賜予,今日臣不與殿下說文解韻,只踏雪聞香,再採幾枝好梅,集一罈花上雪,回去讓廚房新雪煮茶,烤一爐梅花餡的酥餅……”

其實,單看這一段對話,便足以讓人醉了。不得不說,宋代文人的生活真是太有詩意了。而在這段對話之後,鏡頭切入的,便是晏殊雨中吟唱的這首《浣溪沙》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欄幹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這其實是晏殊最為著名的富貴詞之一,是晏殊“富貴宰相”生活的側面反映,而並非詞人懷念過往,即便是懷念,也是那種詩意的富貴生活。

寫富貴詞,最大的弊端便是容易落入俗套,比如,極力在詞中炫耀自己的富貴金錢、錦衣玉食,一派珠光寶氣,猶如一個暴發戶一般,富則富矣,但總讓人覺得俗氣。

《清平樂》中晏殊雨夜吟唱的“酒醒人散得愁多”,你理解對了嗎?

晏殊對此深有體會,所以他的富貴詞,從不落俗套,而且在大多數富貴詞中,都能有自己的哲學體會和對人生的思考,所以尤其出眾。晏殊,也成為了北宋初年文壇中最亮的文星之一。

晏殊的富貴詞是其“珠玉詞”中的一大特色,吳處厚在《青箱雜記》中曾經論及此事,說的非常精妙。他說晏殊雖然起于田裡,但是文章富貴,皆出於天然,曾經看李慶孫的“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評價說:“乞兒相,未嘗諳富貴者”。因為晏殊覺得,吟詠富貴,“不言金玉錦繡,而唯說其氣象”,像他一些著名的富貴詩、詞,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楊柳池塘淡淡風”、“樓臺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玉碗冰寒滴露華,粉融香雪透輕紗”等等,窮人家怎麼會有這樣的景緻?這樣的閒情?這段論述,確實寫出了晏殊富貴詞的獨特風格,即,

不流於錦繡豔俗文字的堆砌,而是在“氣象”二字上下功夫,將富貴刻畫的猶如天然山水一般,故而顯得淡雅、清新,正如這首《浣溪沙》。

《清平樂》中晏殊雨夜吟唱的“酒醒人散得愁多”,你理解對了嗎?

晏殊的這首詞,所表達的感情不是傷春懷人,不是羈旅愁思,更不是感傷身世,而是一位富貴者感嘆流光易逝、美景難留、盛筵不再的富貴閒愁。

上片第一句“

小閣重簾有燕過”,是利用燕子這種時令鮮明的鳥兒點明環境時節,看似平淡的一筆,卻極其傳神,那穿簾而過的燕子,好像遠方的使者一般,帶給了詞人春天的信息,而小閣中那種幽靜的氣氛,也因為燕子的飛過而被打破了,於是詞人的目光順著燕子而去,又看到了簾幕外面的景象。

晚花紅片落庭莎”,原來院子中的花都已經落了,春天似乎就要離開了,詞人再把目光轉向遠方,看到“曲欄幹影入涼波”,曲曲折折的欄杆倒映在水中,詞人感到了一陣“涼”意,這或許並非池水微涼的緣故,而是詞人心境的折射。

《清平樂》中晏殊雨夜吟唱的“酒醒人散得愁多”,你理解對了嗎?

上片這三句,從視覺著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冷清的意象,顏色或明或暗、色彩或濃或淡、動作有動有靜,雖然主人公尚未露面,但是他的心境卻已經躍然紙上了。

下片開頭兩句,使用了一個互文的手法,“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所謂“互文”,是古詩詞中經常出現一種修辭方法,簡單理解是:上、下兩句看似是說兩件事,但實則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其實是一件事。晏殊這個名句,便是如此,“一霎”對應“幾回”,“好風”映襯著“疏雨”,小閣內的詞人聽得分明,感得真切,由此可見環境的幽靜,人也在這種環境中顯得更加孤獨和寂寥。五代孫光憲有句雲:“看盡滿池疏雨,打團荷”,不知晏殊有沒有參考,但是晏殊卻以一個“互文”的手法,寫得更加妙不可言。

《清平樂》中晏殊雨夜吟唱的“酒醒人散得愁多”,你理解對了嗎?

至此,詞人都是在寫景物,但其實我們細細品味下,卻並非單單隻有景物,作者通過種種意象的組合,已經讓人覺得有些寂寞淒冷了,到了末尾,卻突然宕開一筆,“酒醒人散得愁多”,這是對環境和感情的補充,簾外雨打圓荷,如此淒涼,簾內文人悄立,如此寂靜,這本就容易產生愁緒,更何況,又是酒醒人散之後,這就讓感情更顯波瀾,猶如神龍擺尾,極有餘韻。

晏殊小時候便以“神童”聞名,七歲便能文,後來做官後,雖然偶有挫折,但基本上官運亨通,一度做到相當於宰相的高位,可以說是一生榮華富貴,享年65歲。這首詞,可以說是表現出了詞人優越的富貴閒適生活,其中也流露出了詞人落寞悵惘的心緒,此等“閒愁”,當真是非富貴人家不能道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