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無理取鬧,好家長自有妙招 做好這兩點,你家再無熊孩子!

如今,我們的社會對熊孩子的容忍度越來越低了,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新聞標題:“你不管教孩子,有人替你管!”“看看這些沒教養的熊孩子是怎麼被社會教育的!”“熊孩子被路人教訓,看著真解氣!”

這些標題裡的“熊孩子”一般指那些損害別人、破壞公物、毫無教養、惹人厭煩的孩子。而現實中,其實熊孩子也常常指自家那個調皮搗蛋、不守規矩、不聽話、無理取鬧、讓人抓狂的孩子。從後者的角度看,好像我們大多數家長都曾為自家孩子的“熊”頭疼過吧。

熊孩子無理取鬧,好家長自有妙招 做好這兩點,你家再無熊孩子!

讓我們來看兩個片斷。

1、商場裡,一個大概三四歲左右的小女孩正趴在地上打滾哭鬧,聲音撕心裂肺,隔著好遠都能聽到,原來是大冬天的想吃冰激凌父母不給吃,就開始撒潑。爸媽看著眼前這個“無理取鬧”的孩子,你一言我一語地指責著“哭吧哭吧,大家都在看你,你不嫌丟人嗎!”、“我們走了,你自己在這裡哭個夠吧!”、“跟了你奶奶幾天就會打滾了!”女孩哭得更加兇猛。

2、兩歲的小男孩正在擺積木,媽媽在一旁邊看邊指點“哎呀,不對,這個應該是放在這裡才對。”、“給你說了好多次了,不能這麼搭配。”、“你試試換個擺法,這樣是不是更好一些?”小男孩突然把積木一推,用力把積木都撥到了地上,媽媽大聲吼:“好好玩著,發什麼脾氣啊,快給我撿起來!”小男孩哇的就哭了,邊哭邊打媽媽。

這樣的片斷,大家很熟悉吧,生活中真的處處可見,也或許這就是發生在您家的事。無論是商場裡小女孩的父母,還是玩積木的小男孩的媽媽,當下都被孩子的“無理取鬧”搞得心煩意亂、火冒三丈,恨不得暴打一頓。

熊孩子無理取鬧,好家長自有妙招 做好這兩點,你家再無熊孩子!

家有這樣的熊孩子,父母們都免不了抱怨:為什麼這孩子“總是不聽話”,“總是亂髮脾氣”,“總是無理取鬧”,“總給我找麻煩”?但卻又無計可施,無非是打一頓、罵一頓、丟門外、不理他、或者講講道理,可他下次還是會“熊”。

其實,對付熊孩子,這些都不是好辦法。如果真的想讓孩子“再也不熊”,只需要做到下面這兩點 ,保證熊孩子都變好孩子。

熊孩子無理取鬧,好家長自有妙招 做好這兩點,你家再無熊孩子!

第一點:看見孩子。

什麼是看見孩子?看見孩子,是指看到孩子的需求,體會到孩子的感受。商場裡小女孩的父母,如果看見了孩子,他們會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迫切想要吃冰激凌的願望,當這個願望沒法實現的時候,她真的好痛苦啊,她大哭大鬧、歇斯底里,不是為了要挾父母,而是那種痛苦情緒無法抑制地自然釋放,這有什麼錯呢?這並不是無理取鬧啊!如果父母看見了孩子,他們可以馬上買一個冰激凌滿足孩子;就算他們真的不想給孩子吃,也不會說出那番指責羞辱的話,而是會耐心地、溫和地安撫孩子。可小女孩的父母顯然沒有看見孩子,他們只看到了小女孩大庭廣眾撒潑耍賴的行為,他們被她的行為激怒了,他們恨這個不聽話的、丟人現眼的熊孩子。

小女孩本就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悲傷難過,如果這時,父母再對她惡語相向、羞辱打罵,她內心一定更加痛苦絕望,她覺得自己不但願望破滅,還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只能表現出更激烈的情緒和行為,因為她別無辦法。

熊孩子無理取鬧,好家長自有妙招 做好這兩點,你家再無熊孩子!

第二點:分清界限。

分清界限,是指分清哪些是你的事,哪些是我的事,大家彼此尊重對方的界限,誰也別侵犯誰。比如,孩子玩積木,這是他自己的事,當他自己沉浸其中玩的不亦樂乎的時候,他並沒有希望媽媽幫助他,這時媽媽就不要去幹涉他、自以為是地指點他,只有當他尋求媽媽的幫助時,媽媽才去幫助他。而小男孩的媽媽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她在旁邊看著孩子笨拙得總是擺錯,忍不住指手畫腳、嘮嘮叨叨,孩子自然感覺到被侵擾,他厭煩無比,最後實在忍不住了把積木推倒,大發脾氣。而媽媽卻覺得他是無緣無故地發火,讓人不可理喻。若媽媽意識不到這點,等下次她依然會去幹涉和侵擾孩子,孩子還是會做出讓她不能理解的“熊”行為。

父母們應當尊重孩子的界限,同時,也要守住自己的界限。當孩子侵犯自己,給自己帶來困擾或不好的感受時,要如實地告訴孩子。當孩子知道自己的哪些行為會讓別人有不好的感受,他便不會總是侵犯別人而不自知。比如我們一開始說的那些損害他人、被社會厭惡的熊孩子,就是因為他們每次侵犯到父母或他人,卻從來沒有人告訴他們被侵擾後的負面感受,所以他們沒有任何同理心,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卻不關心和體會別人的感受,漸漸地,就變得越來越無法無天、肆無忌憚。

不被侵擾,同時能體會到侵擾別人會給別人帶來不好的感受和影響,這樣的孩子,因為被滿足和被理解而感到自由愉悅,他有覺察力、有同理心,這樣的孩子,不會再是熊孩子。

熊孩子無理取鬧,好家長自有妙招 做好這兩點,你家再無熊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