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丨徐世平:後浪懟前浪,懟的是說話方式,您以為呢?

原題


後浪懟前浪,懟的是

說話方式,您以為呢?



何冰爆款演講:後浪


後浪的話題,有點熱。


劇情反轉的速度,也有點快。


從一片叫好,到一片懟聲,也就在晝夜之間。


其實,後浪之內容,沒什麼大毛病。


說後浪的主角,何冰大叔(跟著別人叫的),也是接地氣的。


拿後浪的內容開罵,有點不講道理。心中有火,眼中有光,挺好的詞啊。更可笑的,有些人連視頻都沒看過,也跟在後面起鬨,屬於典型的情緒發洩。有人藉此痛罵“小破站”,則有點傷人了。


網站大小,同內容好壞沒半毛錢關係。


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是客觀規律。


年紀大一點的,總想對後生說道說道,也是人之常情。誰家的父母,不喜歡叨叨呢?你可以聽,也可以不聽。況且不聽者眾,也沒什麼。


九斤老太,經魯迅先生之筆,早已深入人心。看不起年輕一代的人,已然不太多了。


一代更比一代強,才是社會的共識。


熱議丨徐世平:後浪懟前浪,懟的是說話方式,您以為呢?


後浪懟前浪,似乎也並不是衝著大叔們去的。


他們懟的,其實是一種說話的方式。


大叔們的語言,讓後生們感覺有點隔代,有點生疏。


這個社會的實際日常用語,充斥著二次元、新人類、小鮮肉。


加之生活的艱辛,工作的不易,特別容易讓年輕人滋生情緒。


只要看過《又有一朵後浪決定離開北京》,就能體會他們的種種苦痛,以及不可言說的割捨。


他們的表達方式,估計前浪和大叔們不懂。


五四之前,當時的中國人,平日裡交流,其實已然是用白話的。


但是,官府公文、報紙雜誌、大小學堂、文學藝術等等,依然通行文言文,之乎者也,即使是半文半白,也是老氣橫秋。


熱議丨徐世平:後浪懟前浪,懟的是說話方式,您以為呢?

1919年5月4日,參與遊行的國立北京大學學生


當時的社會,文言文與社會實際口語,已越走越遠。


一大批年輕的文化人為此感到憤怒。他們執鞭提馬衝將出來,大力倡導白話文。


胡適、陳獨秀、魯迅、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等等。他們的年齡,放在今天,也就屬於“後浪”,或者“中後浪”。


胡適寫下《文學改良芻議》,26歲;劉半農寫《我之文學改良觀》,也是26歲。堅定的鬥士李大釗也只有28歲。


這些年輕的文化人,都主張書面語應該同口語相一致,那怕被前浪大叔們痛罵成"引車賣漿者言"。


當今社會,官方用語和實際口語,是不是也有脫節的現象呢?


看看電視新聞,

看看報紙新聞,

再看看我們常用的公文……


主流的聲音,似乎正在用非主流的說話方式。


熱議丨徐世平:後浪懟前浪,懟的是說話方式,您以為呢?

1919年6月,街頭演講的北大學生


以致於經常有後浪後生們問:


你們開會時講的話,我們怎麼聽不太懂呢?


你們回家之後是不是也這樣子說話呢?


語塞。


想解釋,還是語塞。


後浪者懟前浪,或許更在意大叔們的說話方式。


您以為呢?


熱議丨徐世平:後浪懟前浪,懟的是說話方式,您以為呢?


外一篇

五四精神,

不僅僅是火燒趙家樓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所思所想,都與“五四”有關。


根據世衛組織的定義,青年人的年齡是18到65歲。感謝世衛組織的寬泛的定義,讓我這個年紀的人,深感欣慰。年輕 、漂亮、英俊、瀟灑,諸如此類,我們依然有份。


熱議丨徐世平:後浪懟前浪,懟的是說話方式,您以為呢?


早晨醒來的時候,看到一篇文章,原載於新三屆的公號,題目是《我家曾住趙家樓》,作者謝悅。他說:“趙家樓於中國,是歷史版圖上的一處座標,是一個永遠講不完的故事。”


趙家樓因明代大學士趙貞吉故居而得名。但是,其真正出名並載入史冊,是因為“火燒趙家樓”。據記載,北洋政府交通總長曹汝霖府邸就在趙家樓,佔了差不多一條街。曹府南邊的衚衕叫前趙家樓,北邊的衚衕叫後趙家樓。“五四運動”,北京高校的學生們跑到這裡放了一把火。


我們讀書的時候,也差點幹過一件蠢事。不過,地點不是趙家樓,而是缸瓦寺。一個著名的部隊番號的司令部所在地。它的旁邊,也住著一位重要人物。年輕的學生,因為校舍的問題,圍過這個地方,有人甚至還想闖進去。不過,想放一把火的人,畢竟還是沒有的。當時,我們也打著“五四”的旗號。


五四精神是什麼?那個時代,學生們也是懵懂的。我們想到的第一個詞,就是愛國。用權威的說法,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當年的學生為什麼火燒趙家樓,因為學生們覺得巴黎和會,中國受欺負了,因而懷疑有人賣國。這個曹汝霖居然向日本出賣權益。這一事件,便成了這場運動的重要源泉、重要導火索。但是,它不是“五四精神”的全部。匡互生、傅斯年、段錫鵬等人,因此名噪一時。


其實,五四精神的核心,還有三個重要的詞:進步、民主、科學。


熱議丨徐世平:後浪懟前浪,懟的是說話方式,您以為呢?


我年輕的時候,常被一個問題困擾。五四之前,中國老百姓彼此是怎麼交流的呢?之乎者也嗎?這個幼稚的問題,後來才弄明白,原來中國人用白話交流早已相當普遍,唯一的不同,只是文字記錄的方式,依然是文言文,僅此而已。當一個社會的通用語言,與官方認定的書面語言脫節的時候,這就需要變革。這種變革,首先由一批年輕的文化人衝殺出來。


這是一種社會進步,體現了年輕人的積極追求。他們倡導白話文,呼籲打倒孔家店,反對封建禮教束縛,倡導個性解放。不過,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對待文化的態度,並沒有像火燒趙家樓那樣,激進冒失,大行砸爛之實。整個社會,在一群思想家和啟蒙者領帶下,開啟百姓民智,倡導風氣之先。


我認為,民主與科學才是五四精神的真正核心。當時的青年人,爭說賽先生和德先生。他們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前仆後繼,英勇奮鬥。當然,也有不少的人,被滾滾的歷史洪流拍到了岸上,消失了。


今天,我特別想說的是,“五四精神”不僅僅是火燒趙家樓,衝動不應該屬於今天的年輕一代。社會的變革,需要革命的精神,但不需要流氓暴力。如今,互聯網上有一股強大的力量,人們稱之為“網絡暴力”。一言不合,一語不當,一事不快、一求不得,都會引發躁動和攻擊。這種盲目攻擊的危害之處,就是讓網絡失去了理性的空間。理性之不存,必定烏煙瘴氣。這個時候,思想教育和文化啟蒙,便顯得無比的重要。


熱議丨徐世平:後浪懟前浪,懟的是說話方式,您以為呢?


如今,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了9.04億。據統計,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佔比僅為19.5%,而初中及以下學歷佔比達到了驚人的58.3%。看看這個比例,大家就會明白,中國的網絡結構是怎麼一回事。如果加上“沉默大多數”的因素,越有知識的人越不願意或者不敢出來說話,經年累月,就會形成巨大的“社會認知缺陷”。


不管是誰,也不論出於何種目的,不當利用“社會認知缺陷”,判定是非曲折,鼓動網絡暴力,那是十分危險的。當網絡出現一片倒的聲音之時,我們尤其需要萬分的清醒,必須要有理性思維的堅強定力。“愛國、進步、民主、科學”,這是一個完整的思想精神體系,這才是特別需要傳承的“五四精神”。


今天是五四, 我想說,我們依然需要更多的思想家和啟蒙者。


因為,年輕人從來不缺衝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