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中國》在針頭線腦中,丈量出布衣中國的社會變遷


《布衣中國》在針頭線腦中,丈量出布衣中國的社會變遷

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曾風靡全國。衣食住用行,排在“食”之前的是“衣”,一部以“衣”為題的紀錄片《布衣中國》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

這部講述中國服飾文化的紀錄片是一部地道的“深圳製造”,是深圳知名文化人鄧康延繼紀錄片《先生》之後的又一力作。一場別開生面的開播新聞發佈會在深圳蛇口舉行,眾人圍坐在一起收看央視紀錄片頻道實時播出的《布衣中國》紀錄片,在結束觀看後,鄧康延發表了感言並接受媒體訪問。


《布衣中國》在針頭線腦中,丈量出布衣中國的社會變遷


“我們最早想做《布衣深圳》,以深圳三十年的服裝變化反映城市和個人的發展。”鄧康延告訴記者,後來有人建議應該在全國範圍內尋找服飾,於是就變成《布衣中國》。鄧康延認為“布衣”有兩層意思,字面上指布織的衣服,代表平民百姓穿的衣服,另一個意思是暗示一種“百姓的精神”。


《布衣中國》在針頭線腦中,丈量出布衣中國的社會變遷

這是一部講述春綢冬棉和歲月冷暖的故事。一共5集,其中第4集《百變一身》還在2014“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節上榮獲了“金熊貓”人文類亞洲製作獎。它的獲獎評語稱:“衣服是社會的皮膚,能感知時代的冷暖。


《布衣中國》在針頭線腦中,丈量出布衣中國的社會變遷

著名文化學者黃永松先生擔任該片顧問。本片上下穿越,南北牽掛,剝繭中國服裝的生成以及服裝背後的人物命運和時代變遷。每一集都是一幅描繪精耕細作和霓裳斑斕的畫卷,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服裝文化魅力。每集各領一個主題,分別從服裝材質的選取、款式的流變、色彩的印染、設計的創意和製作的工藝五個方面,以敘述的形式來展示中國服裝文化“現在進行時”的長卷。本片奇思妙想,畫面乾淨優雅,將服裝設計之美與視聽語言之美融合,讓人在針頭線腦中,丈量出布衣中國的社會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