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交流的禮儀:明清時期口香糖的原料和製作方法

從古至今,與人交流一直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為,幾乎每個人每天都要跟他人交流。而我們在交流的時候不僅僅要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還要注重自己嘴裡是否會有異味,以避免造成別人的嫌棄,最後尷尬的是自己。試想如果一個人剛吃完大蒜或者榴蓮等等味道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東西后,再湊近與你交談,即使面上不漏聲色,心裡難免也會有幾句吐槽。反過來如果有人在跟你說話時,有股淡淡的清香飄來,你是否會覺得提高對此人的印象?於是就有了現代的口香糖的出現,它就可以有效的祛除口腔中殘留的異味,從而用各種香味取代。

與人交流的禮儀:明清時期口香糖的原料和製作方法

《本草綱目》


其實在明清時期就有類似於口香糖的出現了,只不過那時候並不是按照現在的叫法,而是叫“桂花餅”。顧名思義其原材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在大街小巷都能見到的桂花,其實桂花不僅僅只具有觀賞性,在現代生活中也有很多美食是由桂花製成的。不僅僅可以入菜,像什麼桂花糯米藕、桂花山藥和桂花雞等等;也可以作為主食,例如桂花粥、桂花饅頭和桂花糯米飯;以及著名的點心桂花糕此類的。


與人交流的禮儀:明清時期口香糖的原料和製作方法

桂花做成的美食


那麼為什麼要選擇桂花為原材料呢?

其實在漢代一直到元代都有口香製品的影子,但是眾所周知古代的香料價格一般都比較昂貴,成本高了價格自然就跟著高了。所以對於口香製品一般的平民百姓可謂是“可望而不可得”的存在了,只有豪門大家族才有機會使用口香製品。於是在明清時期聰明的人們就選擇利用桂花來製作桂花餅,將製作的成本降到了最低,而由於製作原材料非常簡單,製作的工序就沒有那麼繁瑣複雜。於是桂花餅的產量就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擴大了消費的群體,使得平民百姓也有機會使用,體驗一下口吐芬芳的感覺。如果家裡有會製作桂花餅的女子,更巧的是院子裡剛好種了幾顆桂花樹,那麼這桂花餅四捨五入就等於不要錢。

與人交流的禮儀:明清時期口香糖的原料和製作方法

桂花樹


在《竹嶼山房雜部》中就詳細記載了桂花餅的三種製作方法,並且根據使用人群的區分,桂花餅的原材料的選擇上,也劃分了低、中、高三個檔次。

與人交流的禮儀:明清時期口香糖的原料和製作方法

桂花


第一種,也就是最簡單的製作方法,單純的由桂花製成的桂花餅。首先將新鮮的桂花摘下來,利用石墨等器具磨桂花,然後將桂花泡在水中反覆揉搓去掉苦味,變成泥狀。接著用選好形狀的磨具將花泥印成想要的模樣,用紙張多層包著,然後將其放在火上烘烤(最好是低溫)。等到烤乾後就完成了,不過要注意的是儲存方式,一定是要放在乾燥的地方,比如煙囪旁邊。

與人交流的禮儀:明清時期口香糖的原料和製作方法

模具


第二種,除去基礎的桂花外,還添加了“梅酥”,製成“桂花梅酥餅”。“梅酥”也有兩種製作方法:一是用熟了的梅子 ,包裹在布絹中用火蒸爛,再去掉裡面的核。用鹽、新鮮的紫蘇葉絲炒熟後放在太陽底下曬乾;其二是將梅子連著核、新鮮的紫蘇葉絲以及糖一起熬製,然後搗爛放在太陽底下曬乾。兩種做法,一鹹一甜。準備完梅酥之後,將製作好的桂花餅搗成粉末狀,再加入糖、梅酥,反覆捶打,然後將三種材料一起填入準備好的模具內,就大功告成了。


與人交流的禮儀:明清時期口香糖的原料和製作方法

桂花糕點


最後一種,也就是最高級的一種,是加入了“孩兒香”、“鮮花”和“訶子”所製成的“桂花香茶餅”。在《本草綱目》和《陳氏香譜》中都有記載:孩兒茶其實是外來引進的一種材,是由豆科植物兒茶採收枝幹,再除去外皮並且砍成大塊,加水煎煮濃縮使其凝結成膏。孩兒茶別名又叫烏爹泥、烏丁泥、孩兒土、孩兒香等等。甚至對模具都有要求,要用象牙和銀來製成,並且還要準備蘇合油或者松仁油來保持模具的潤滑。而“桂花茶香餅”的食用方法比較高級,不是直接吃,而是分為三種食用方法:一、泡茶喝;二、放在香爐裡焚燒出香味;三、放在嘴巴里咀嚼,性質也就是口香糖。


與人交流的禮儀:明清時期口香糖的原料和製作方法

桂花餅


由此可見明清就開始注重生活品質了。不僅僅是在現代社會我們才開始注意與人交流的方式和禮儀,而早在明清時期,聰明的古人就想到了這一點。而明清時期不僅僅是在待人的禮節方面十分講究,在喪葬禮儀方面也是十分重視。中國古老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在過去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衍生來的許多的文化至今還廣為流傳,從而使得中國有了“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美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