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世界: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理解

什么时候,你觉得老了呢?不是别人喊你老头儿、老头儿的时候,而是病房里,有人突然说了一句,我们是“三等公民”的时候。“三等公民“?怎么还有这样的阶级之分?后来我才明白,”三等“原来是醒来等吃早饭,早饭吃完等午饭,午饭吃完等晚饭,这不就是”三等公民“吗?要是真是如此,你确确实实是老人了。

—— 一位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自述

一、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它究竟有多可怕?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多发于老年和和老年前期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占所有痴呆类型的50%—75%。

主要的表现特征为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简单地说就是失去记忆和生活不能自理。

据媒体报道,我国65岁及以上人群中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为5.6%。随着年龄增加,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会逐渐上升,年龄平均每增加6.1岁,其患病率就升高一倍,85岁以上的患病率可高达20%—30%。 它号称全球十大死因之一,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

纪录片《人世间II》中第七集《关注阿尔茨海默病》,就记录了一群罹患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日常生活。

他们失去记忆,不记得一切与他们有关联的人;他们失去思维能力,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不能自己吃饭,不能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整日躺在病床上,消耗着自己所剩无几的时光……

他们无时无刻都需要被人照顾,而家人多年的辛苦付出,等来的,却还是生命的终结。

阿尔茨海默病之所以令人畏惧,是因为它不仅仅是致命的,而是比致命更可怕,它会剥夺患者的人权和尊严,更会把患者以及家属拽入深不见底的精神黑洞,让他们忘却所爱的人,甚至自己。

走入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世界: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理解

二、为什么要走入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世界?

邻居胡阿姨的爸爸,两年前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胡阿姨是胡爷爷的大女儿,一直担负着照顾胡爷爷的责任。

起初,胡爷爷的病情还没有那么严重,只是不停的把痰吐在地上和桌腿上,胡阿姨每次说他,他不仅不承认,还到处跟人抱怨:“女儿不孝顺,整天骂他。”

胡阿姨气不过,总是和邻里抱怨:“他怎么就不能为我考虑一下?我每天尽心尽力照顾他,还到处说我不好!“为此经常和他起争执,但事后又很后悔,觉得自己不应该如此对待父亲。

后来,胡爷爷病情恶化,走丢几次,胡阿姨为了怕他遇到危险,就把他关在家里,不让出门。

没过多久,在一次争吵中,胡爷爷突发心梗,幸亏抢救及时,并无大碍,但此后,他的病情更严重了。不仅经常把卧室当厕所,拉尿在床上,而且半夜还不停的叫胡阿姨,让她根本无法睡觉。

胡阿姨身体也不好,女儿和丈夫都在外地,她独自照顾父亲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她向弟妹提议轮流照顾父亲,但他们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为此他们之间也生了嫌隙。

胡阿姨曾想过把胡爷爷送去养老院,但又担心他会受到苛待,只得再次担起重担,整日郁郁寡欢。

胡爷爷去世后,胡阿姨每次想起胡爷爷曾对她说的那句话:“看见你在,我才安心。”就忍不住流泪,总会说:“爸爸走的太可怜了,如果再对他好一点,也许就不会这么快离我们而去。”

可是,漫漫人生路上,哪有那么多如果。

大多数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家庭中,都会遇到和胡阿姨类似的情况。

作为子女,他们无法摆脱亲情的羁绊,抛下这些常常无理取闹性情大变的老人,却又不懂得如何排解和舒展自己日益疲累的身心,常常陷入情感的两难境地,不能自拔。

长期生活在抱怨、焦虑、争吵、自责的负面环境下,不仅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了痛苦,也会加速患病老人病情的恶化。

面对这种境况,人们总是习惯性的逃避,不愿跳出惯性的思维圈,宁愿被困在两难的境地,也要把责任推给命运,推给别人,而不去寻找原因和解决之法。

其实原因很简单,主要源自人类的“自私因子”

因为人们总是习惯率先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如何让对方为他们做些什么,而不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自己能够为对方做些什么

对于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来说,从患病到生命终结,他们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面对生命中这无可回避的溃败,他们根本不可能再为别人做些什么。

所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子女,就只能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走入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世界: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理解

三、如何才能走入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世界?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

在这个疾病难题被彻底攻克前,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它。

我们无法改变结果,但至少可以走入他们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改变和他们的相处模式。

能够让彼此在这段不平常的日子里,更好的生活在一起,让他们在不断失去的人生里,活的有尊严一点,让他们在偶尔清醒时,感受到爱与温暖。

在《流放的老国王》一书中,米兰·昆德拉曾写过:我们称之为生命那无可回避的溃败,在它面前,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理解它。

走入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世界: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理解

1、理解争执,接受他们最真实的模样

01

通常负责照顾老人的子女,因为常年不休的围着他们转,身心都是疲惫不堪的,即便是性格很好的人,长期面对父母的一些无理取闹的行为,总是会忍不住大声的斥责,从而引发激烈的争执。

表面上看,这是形成争执的原因,但实际上,争执的产生源自双方的不妥协

从子女角度来看,引起争执的内在因素有三个。

第一,子女心理不平衡。对于多子女的家庭,付出多的子女,总想让那些付出少的兄弟姐妹知道自己照顾的有多么辛苦,让他们心存歉疚感,以凸显自己的伟大。一旦得不到回应,就会觉得自己吃亏了,继而把气撒在了不断制造麻烦的父母身上。

第二,子女心理落差大。

每个父母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子女形象,作为子女也一样。父母在老去到需要子女照顾之前,一直都是以这个无所不能的形象出现。当父母突然丧失基本认知和行动能力的时候,就会给子女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无法相信这个事实,于是不断地在父母前面,拿出他们过往的“伟大”来对比现在的“无能”。

第三,子女总想挑战权威。在子女小的时候,父母常常会拿出自己的权威,用大呼小叫来让子女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长大了,当他们智力退化,变得“像小孩”一样的时候,子女也认为用同样的方式,可以更快捷的改变父母的某些不合理行为,哪怕一点点小事,也非要分出个你对我错来。

从父母角度来看,引起争执的内在因素有两个。

第一,维护自己的权威。当子女由于种种原因,拿出对待“孩子”的方式,不断去指责和纠正他们的某些行为时,他们会因为自己伟岸的形象在子女心中不断被扣分,而感到羞愧和痛苦,他们觉得很没面子,为了维护自己“父母”角色的尊严,就会变得十分易怒,而且随着病情的恶化,他们会越来越情绪化,甚至“一点就着”。

第二,孤独。对他们本人来说,疾病会让他们对整个世界越来越陌生,周围的一切也变得越发难以理解,而身边的人似乎都在指责他们,认为他们应该知道某些事情,应该配合他们做些什么。慢慢地,就会感觉到自己和别人被分割为两个世界,别人的世界很热闹,而他们的世界里,只有他们自己。这种无法走出去的绝望,让他们常常表现出愤怒。

02

驱动父母用愤怒和争吵来维护自己权威的内在情感,其实是源自对子女的爱。

就像胡爷爷在病情严重时,每天夜里都要不停的叫胡阿姨,让胡阿姨睡不了觉。表面上看,会觉得这老爷子一点也不心疼女儿,但后来有一次,胡爷爷偶尔清醒的时候,胡阿姨问他为什么总叫她,胡爷爷说,他怕自己睡醒后会突然不记得她,只有看到女儿在身边,才能安心。

03

当子女弄清楚了引起争执的内在原因,理解了父母内心深处催进争执最根本的情感驱动是对子女的爱时,子女们

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接受他们最真实的模样。那么,要怎样去做呢?

首先,要不断的告诉自己,“他们就是这样的”、“这就是他们最真实的模样”、“他们只是受疾病影响,内心深处依旧是最爱我的”。

其次,在和他们相处的时候,不要把他们当作父母对待,而是当作“病人”来对待。

把照顾“病人”看作是在照顾曾经父母现在的居所,当曾经的父母出来与子女对话的时候,子女一定要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时刻,尽自己最大努力让他们感受到爱和温暖。如果他们不愿意出来,那么子女就更要耐心的等待,因为属于彼此相处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走入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世界: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理解

2.理解拒绝,支持他们想要做的事

子女之所以拒绝父母的一些请求和想法,主要是因为三个字——“为你好”。但实际上,这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责任推卸。

子女害怕自己一旦答应父母的要求,父母万一遇到危险,自己就成了”家庭罪人”,为了逃避责任,只好以“为你好”为借口,把他们圈禁在所认为的安全范围内,因为只有这样他们心里才踏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父母的某些行为会给他们带来的无尽麻烦。

可是,即便是宠物,也有出笼撒欢的时候,更何况是活生生的父母?难道子女小的时候,父母会为了不让他们遇到危险,为了怕麻烦,不让他们出去玩,不让他们上学吗?

因为这个疾病,父母本就已经画地为牢,为何还要剥夺他们潜意识中对自由的最后一丝渴望?对他们来说,这种精神上的煎熬,远比遇到危险更可怕。

我的外公,87岁的时候也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记得在他已经行动不便的时候,特别想出门转转,和院子里的老伙伴们聊聊天,但舅舅总担心他遇到危险,不让他出门。

他特别想看电视,妈妈又怕他的白内障更严重,也不让他看电视。直到最后病情恶化,家人想推他出去看看,想让他做点什么的时候,他已经对所有事物都失去了兴趣。

既然如此,为什么做子女的不在他们对世界,对生活还有所希冀的时候,去支持他们想要做的事?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只要做好安全措施,在彼此都能承受的范围内,实现起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

走入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世界: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理解

3.理解生老病死,接受生命的教育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

在子女小的时候,教他们说话,教他们走路,教他们认字,而他们老了,患病了,也依旧肩负着教育子女的责任。

他们用自己衰老患病的身体,身体力行的教育子女体会生命的意义,让子女看到人的生老病死,看到他们自己将来也会和他们一样,面对年老,面对疾病,面对死亡。

他们希望子女能够接受这生命的教育,并有所启发,至少在他们年老之前有所准备,有所感悟,有所放下,有勇气的过完他们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