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口,大禹邁出向死而生的第一步,他找到了治理黃河的金鑰匙

拒絕人云亦云,讀《尚書》,打開大禹治水的技術密碼

如果簡單地問:鯀和大禹是怎樣治水的?連小學生都會答出兩個字——堵和疏。具體怎麼堵又怎麼疏呢?在哪裡堵又在哪裡疏?等等,似乎都是古人的事,神仙的事,因為很多人都答不上來。

壺口,大禹邁出向死而生的第一步,他找到了治理黃河的金鑰匙

古代治水專家——大禹

大禹的父親——鯀,因為治水無功而被治以重罪。下一個治水的人是大禹。

誰人瞭解大禹心中的無奈?向死而生。沒有哪一項發明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當年,鯀上任治水之前,大家也是積極響應的,眾人保舉。而且,水來土掩,自古如此,誰又能說鯀以土掩水的理念錯誤呢?

壺口,大禹邁出向死而生的第一步,他找到了治理黃河的金鑰匙

鯀:為什麼堵不住水呢?

鯀是中國歷史上築城的發明人,然而鯀失敗了,流放。大禹的研究和施工會不會失敗呢?大禹的創新是被逼出來的,豈不是鋌而走險嗎?

具體到工程實施,從哪裡開始,步驟上如何安排,都是大學問。當時的水患主要是黃河,而重要的抗洪區自然非堯都、舜都兩城莫屬。

鯀具備築城經驗來說,未必是堵塞河道,應該是加高加固城牆,以阻擋水的進入。

大禹治水的方案是離開城池,去修理河道。這種膽量不是常人能有的。

壺口,大禹邁出向死而生的第一步,他找到了治理黃河的金鑰匙

洪水濤濤

我們都知道大禹治水在於疏導水流。堯都在臨汾,舜都在太原,皆在一片汪洋之中,《尚書》雲:“懷山襄陵”。導河入海需要一定步驟呀,大禹竟然首先選擇了上游,後續工作節次展開,下游的準備工作必不可少,全天下總動員,全民備戰,進度上由大禹整體調控。

《尚書》雲:“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覃懷厎績,至於衡漳。”

黃河從壺口進入山西,因河水暴漲,水沿汾河倒灌山西,從這裡疏導,無疑在於分流和正流。

瞧見沒,如果不是大禹,很多人估計連哪是上游、哪是下游都分不清。

壺口,大禹邁出向死而生的第一步,他找到了治理黃河的金鑰匙

抗洪從這裡開始

率先疏通上游,足見大禹治水的決心和勇氣。大禹要對水系做一個全面、徹底的整治。成敗在此一舉,如果都城再度受災,甚至不見水落,大禹都有可能遭受鯀那樣遭遇。

由壺口開始,依次為梁、岐,再到太原、岳陽、覃懷。都城保衛戰大獲成功,也是治水新理論的成功。“既修太原”,說明鯀曾經構建城池,後被洪水沖壞,大禹進行修繕。

壺口,大禹邁出向死而生的第一步,他找到了治理黃河的金鑰匙

拯救都城,拯救萬民

假如還原歷史,大禹的信心來自哪裡?

常常稱讚大禹疏鑿,即挖河與鑿山,其間多有附會。在科技匱乏的年代,既沒有火藥,更沒有大型機械,鑿山極度困難,劈山之說幾乎兒戲。相反,挖河才是大禹的疏通河道的手段。

眾所周知,黃河水中泥沙較多,加上古人不懂得對於河道的護理,樹木、石頭、泥沙淤積河道,形成阻塞,這才是黃河氾濫的原因,而且雨水越大,氾濫越重。做好清淤工作,河水自然恢復正常。

不迷信,實事求是,這才是河水倒灌的原因所在。大禹揭開這個秘密。

壺口,大禹邁出向死而生的第一步,他找到了治理黃河的金鑰匙

不僅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勤奮,更有超人的智慧

還有一個問題,是不是習慣上認為疏導一定是在下游?

汾河水倒灌,上下游已經顛倒,壺口是洪水來的方向,自南而北從水勢上暫且是上游。而汾河也有自己的上游水源由北向南。山西的水具體能瀉到哪裡去呢?

黃河是主要問題,黃河的下游起碼包括山西、河南、山東、河北。為什麼不從下游開工呢?

壺口,大禹邁出向死而生的第一步,他找到了治理黃河的金鑰匙

《尚書》是一部經典

試想從下游開工,水流毅然由此經過,都城毅然澤國,此其一;

下游民眾何以抵擋奔騰的洪水,此其二;

一旦上游疏通,下游面臨再次淤堵,河道盡毀。此其三。

通常想法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水未必循道,此其四。

明末清初王夫之曾就此做過專門論述,大意也基本如此。

壺口,大禹邁出向死而生的第一步,他找到了治理黃河的金鑰匙

深思熟慮的大禹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大禹治水,遠離都城,從壺口開始,解都城之危。壺口是大禹治水的第一步,其後還有很多細緻工作。他們一方面細化治理下游,同時也將壺口經驗向全國各地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