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說明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說明


單元提示說:“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蹟。”宇宙至今大約有一百多億年的歷史,生命開始於幾十億年前,人類有一百多萬年的歷史。人類的出現和發展,只是宇宙歷史的“一瞬間”,但自從有了人類,世界就被人類智慧之光照亮,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地球文明成為宇宙的獨特景觀,人類開創了無限發展的文明道路。單元提示的這句話是從根本上概括了這個單元的主題和單元課文的主要內容,它能在每篇課文中得到恰當的解釋。


單元提示說:“描寫生命,謳歌生命,是文學永恆的主題。”文學的觸角伸展至宇宙自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但自古以來文學更愛關注大自然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命,關注生命的發源、過程和消亡,關注生命的現象和本質,讚歎生命的奇蹟,歌頌生命的力量,哀憐生命遭遇的不幸……


生命作為文學的最重要的主題,在本單元中得到很好地體現,冰心、王鼎鈞、張抗抗和勃蘭兌斯等都以散文的形式描寫生命、謳歌生命,儘管他們選材不同,角度各異,描寫的感覺、表達的思考豐富深刻而又各具特色。


散文是抒情寫意的文體。散文創作有寫實與寫虛之說,寫實就是寫景狀物敘事,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可視可聽可感可觸;寫虛就是表達思想感情、理念意向,這些都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一樣可曲折感覺而不可直接抒寫,通常是與寫景狀物敘事結合在一起的。


這四篇課文,一方面形象性特點非常鮮明,另一方面思想性、哲理性、情感性、感悟性的特點又非常明顯。每篇課文儘管也寫景狀物,但寫景狀物不是目的,抒情寫意才是目的。散文的價值,表現在對景物的生動形象的描寫上,也表現在對情懷意趣志向思考的抒寫上,更表現在情與思相結合上,四篇課文都有這些優點。


冰心的《談生命》藉助於自然界的生命成長的現象,講述生命的一般進程,以及生命進程中的幸福和艱難的辯證關係。它講述的是兩種景象或景物的生命現象,其實是在探討人的生命現象和規律,表達對自然界生命尤其是對人類生命的直視和透悟,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學習這篇課文,有幾點提請注意:


1.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這篇課文只有一段,其實全文的思路層次很清楚,可以引導學生分段分層。由此可以理清全文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題。當然,課文的段落層次究竟如何劃分,可以由學生自由討論,只要大致合理就行,不必強求一律。


2.注重朗讀。本文的情感性特點明顯,可以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文章中的景物描寫其實是很帶感情的,朗讀時要讀出其中的深沉感情。有激動之情,如對江流奔騰景象的描寫;有親切之情,如對小樹苗的描寫;有大徹大悟之後的感覺、感懷,如對江流到海、樹木墜落大地的描寫。隨著各種景象的漸次展開,各種感覺、感情的變化不一樣,朗讀時要注意區別領會。


3.感受、品味、賞析課文中的形象描寫。課文描寫了兩種景象或景物,形象感很強,審美感很強,可以訓練、培養學生感覺、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4.體會、領悟課文中的思想、哲理。寫景狀物不是散文的寫作目的,作者顯然是借兩種景象或景物的描寫來抒情表意,所以最終還要落到對課文的思想感情的把握上來。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深刻性、蘊藉性、多重性的特點;作者描寫的兩種生命現象,目的在於從個別擴大到一般,昇華之後的思想感情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所以解讀這篇課文要有一種“提升”的能力。


5.嘗試遷移、延伸、擴展。這個單元是以生命為主題選取課文、確定教學方向的,本文很好地體現了單元主題。但課文的思想內容畢竟是有限的,教學應該把思路引向更加廣闊的空間,獲得更多更為豐富的感覺和認識,可以領悟到生命的普遍形式、普遍規律,可以培養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感情和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還可以引導學生表達個人的各種獨特的感悟。


王鼎鈞的《那樹》通過描寫一棵大樹的命運,含蓄地表達對自然界寶貴生命慘遭虐殺的痛惜和憂慮。它描寫的是一棵樹,其實是寫人類的生活,寫人與自然的關係,表達一種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本質性的思考,同樣具有很深刻的思想。學習這篇課文,有幾點提請注意:


1.感受大樹的形象。大樹的外表,大樹對人類的貢獻,大樹的歷史,大樹的最終命運,大樹留給人類的思考……學生應該透過語言文字“看見”大樹的具體、真實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解讀能力。本文比冰心《談生命》更含蓄,作者好像不動聲色地敘述故事,不輕易發表感想和見解,因此本文的形象性更強,可以對大樹形象品味得更具體細緻一些。


2.領悟深刻的主題。從表面看,作者是表達對大樹的痛悼哀憐,往深處想,是表達對人類的發展、人類的文明的一種反思之後的憂慮。本文隻字未提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人類文明的利弊等的問題,但是可以感覺到作者對這些問題是思考過的,並有強烈的反思情緒要抒發。因此,要引導學生透過形象化的描寫深入領會到文章底層的思想內容,這些內容是作者想說而沒有說出的,也是作者留給讀者去思考和說出的。


3.理清文章的層次。本文的敘述過程就是大樹的命運進程,其間可以劃分幾個層次,在每一層次中大樹的狀態和命運各不相同,作者的感覺、感情也各不相同。學生可以藉此見識記敘文寫作的條理、層次的表現方式,以備他們自己寫作文時參考、借鑑。


4.擴大文本意義。光悟到作者表達對大樹的痛悼哀憐還不夠,還應該進行更深更廣的遷移拓展,把文本深處的思想,也就是文本已經有了而作者尚未表達的思想挖掘出來;但至此仍未臻佳境,還應該引導學生進一步擴大文本的意義,將文本與生活聯繫起來,與學生自己的生活感受聯繫起來,與個人的獨特感覺和思考聯繫起來,這種“進一步擴大”了的意義是本文以外的意義,是作者未曾說到想到的,但又是讀者可以而且應該悟到並說出的。當前語文課程改革要求從課堂往課外遷移運用,作為一代新人的當代中學生也會感受並思考有關環保的問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所以有關本文的遷移運用是可行而當行之事。


張抗抗《地下森林斷想》通過描寫“地下森林”這一奇特的景觀,抒發對惡劣環境中掙扎成長的生命的禮讚。作者描寫的是一片森林,其實是暗寫人類的生命力的旺盛蓬勃,很有哲理性。學習這篇課文,有幾點提請注意:


1.感受地下森林的形象。透過語言文字“看見”地下森林概貌甚至細節,以及它的形成發展的歷史,以此訓練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力和聯想、想像能力。其中精彩的描寫應該反覆朗讀。


2.領悟文本的深刻意義。本文的意義可以有不同層次的理解:淺近的理解,是讚美地下森林的生命力;深刻一些的理解,是讚美人類的生命力;還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那就是作者感受到“文革”結束後我們國家和人民普遍表現的獲得新生、欣欣向榮、百廢待興的景象,以地下森林為依託表達出來。這後一層意義學生未必能領會得到,視情引導,不必強求。


3.遷移延伸,汲取精神價值。上面說的表現“文革”後情狀和感受,是通過遷移延伸獲得的;此外,學生還可以聯繫自己的生活經歷,獲得更多的有益啟示,如生活不是永遠平靜的、和平的、順利的,會有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困難和痛苦,人在困難和痛苦時應該保持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方法,而不能自暴自棄,庸庸碌碌度過一生。這就是利用語文課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4.賞析思路章法。本文在思路章法上較為講究,文章前中後各處的材料的安排,詳略的佈置,描寫、議論的交互出現等,都顯得較為精心,讓學生看出課文的精心之處,可以提示以後寫作文時借鑑運用。


勃蘭兌斯《人生》通過描寫虛擬的“高塔”“地洞”“廣闊領域”和“工場”的場景,對人生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述,曲折地表達了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前三篇課文不同的是,它不寫實景而寫虛景,這些虛景並不重要,作者的理念、思考才是重要的。學習這篇課文,有幾點提請注意:


1.區別四種場景的性質。每一種場景各代表一種生活,每一種場景中的人各代表一類人。作者描寫四種場景只是舉例性的,我們可以把它們理解為作者對人類生活的高度概括;三種人也可以理解為作者對一些人類精英的本質上的描述。這四種場景和三種人要區別開來,並對他們準確地下定義,有一定的難度,但這正好可以成為一個教學要點,訓練學生的概括、提煉和辨析的能力。另外,應當領悟到第一種場景是全局性的、統領性的,後三種場景是局部性的,它們不在同一邏輯層面上。


2.領會作者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作者沒有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但統觀全文,考察文中的幾類人的生活,可以揣摩到作者的態度傾向,那就是珍惜生命,保持樂觀,銳意進取,辛苦勞作。要全面領會這些深刻思想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可以啟發引導,逐漸悟出,稍能悟到也行。


3.引導讀寫結合。對四種場景和三種人,區別分析其各自特點,只是想一想還不夠,還應該落實在語言文字上,也就是讓學生用簡短的文字概括不同場景和不同人的各自特點,以此訓練書面表達能力,並檢視思考是否準確。此外,還可以續寫第五、六、七種場景和第四、五、六種人,以訓練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另外,有關這個單元的教學,還有幾點總的建議:


1.重視過程和方法。本單元的生命主題是較為深奧難懂的,學生的生活閱歷還不足以使他們輕易地達到對這些課文的深透理解,因此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聯繫個人感受,進行獨立的思考,並聯系自然、社會中的各種有關生命的現象和規律,進行廣泛、深入的思考。


重視聯想和想像、思考和領悟,重視思考的過程和方法;還要重視與學生合作,共同探討有關生命的話題,互相啟發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認識。同時避免給學生生硬地灌輸所謂“理想”“理念”“觀念”等。如果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傳授,學生所得甚少,而且得到的是一些生硬的概念,效果不會很好。


2.重視語言學習。這些課文都是精美的散文,它們的語言的形象性、思想性、趣味性都很強,足以成為供學生認真品味的範本。可以朗讀,可以默讀,可以讀全篇,可以讀段落;可以品味一些詞語的表達效果,可以分析一些語句包括句群的深刻含義;可以仿寫句子,可以改寫句子,可以續寫語句。


3.適當學一些文體知識。本單元集中學習散文,多少應該瞭解一下散文的文體知識。散文是一種抒情性很強的文體,儘管也寫景狀物,但文章的內核還是情感和思想,顯出“情”的特點;散文題材非常廣泛,而且選材非常自由,材料的布排非常靈活,顯出“散”的特點;散文一般篇幅都很短小,但短小而精緻,顯現“精”的特點;散文結構自由而靈巧,表面看很率意,其實“意在筆先”的寫作規律支配著每篇成功散文的構思,包括情與理的切入點、分寸感,表達的準確定位等,都是事先精心思考過的,顯出“思”的特點。


散文的語言是藝術化的美的語言,它既有隨意性,又有精巧性,決不是從生活語言直接照搬過來的,它既遵循書面語的規範和語言藝術的規範,又有強烈的個性色彩,語言風格成熟的散文大家的語言都是言如其人,不須署名即可知其人,顯出語言“美”的特點。這些大致的特點可以結合各篇課文講授給學生,但最好是巧妙引導,點點滴滴由學生自己領會並說出。


這個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是“關注我們的社區”。這是實踐性、活動性、社會性和合作性很強的語文學習活動。有關這方面的學習,課程標準有一些建議,如課程總目標規定:“關心當代文化生活”。有關綜合性學習的建議有:“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蒐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能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有關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建議有:“還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建立穩定的聯繫,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有關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有幾點提請注意:


1.發揮活動主體的積極主動性。所謂活動的主體,是指從事活動的學生。教師不能替代學生活動,學生應該自行設計社區活動方案,自行組織社區活動過程,自行總結活動收穫。這些活動有調查、考察、制訂公約、發表演說、義務服務、綠化社區等,學生可以按興趣任選其中的一種活動進行。


2.保證活動的有效性。這些活動是在學生所在的社區內進行的實踐活動,學生以特殊的形式參與社區的管理和改革,干預社區活動,這對於學生的能力和心理品質來說是一種挑戰。很有可能學生覺得不能勝任而中途放棄,或是敷衍了事,最後活動流於形式。這時教師的主導作用應該發揮出來,引導、指導學生樹立自信心,制定詳細的活動方案,最好是讓學生自行組成活動小組,集體的力量總是大於個人的力量。為避免活動的鬆散性和隨意性,教師還應該隨時督促活動過程,檢查活動效果。


3.保持活動的語文特點。這些活動中的每一項都與語文有密切的聯繫,如寫調查報告,寫倡議書,制訂文明公約,發表演說,以“在社區活動站的日子裡”為題寫作文,記錄綠化地管理情況等。設計這次活動的初衷,正是學語文、用語文,把社區當作另一種語文課堂——更大的課堂,以激發學生對學習語文和運用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應當防止只顧實踐而不顧語文的學與用的偏向。


THE END

文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網

圖片/Big Bang

收集/謝冉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