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信電影!“東亞病夫”不是日本人發明,而是這個外國人起的!

關於“東亞病夫”這個詞,想必很多中國人心裡都有條件反射般的反感。

很多人初次知道“東亞病夫”這一名詞,來自於李小龍一九七二年的電影《精武門》。電影中有段情節是,李小龍扛了一塊“東亞病夫”的牌匾,到日本人的武道館踢館,並將牌匾踢爛!

但是,這個辱華詞彙並不是日本人首創,而是英國人發明的!

別信電影!“東亞病夫”不是日本人發明,而是這個外國人起的!

劇照

“東亞病夫”起源

東亞病夫(Sick man of East Asia)一詞來自清末民初時期外國人對中華民族的貶稱。

“東亞病夫”一詞是類比西方列強所謂“歐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產生的。

別信電影!“東亞病夫”不是日本人發明,而是這個外國人起的!

中國與奧斯曼土耳其

“東亞病夫”一詞最早名為“東方病夫”,出自上海《字林西報》(這是英國人奚安門(Henry Shearman)主辦的英文報紙,英文名字Tzu Lin Hsi Pao,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年8月30日創辦於上海)於1896年10月17日登載的一篇文章,作者為英國人。

“病夫”根源於“病國”

1896年月10月17日,英國《倫敦學校歲報》評價甲午戰爭一文,被梁啟超主編的《時務報》譯發:“夫中國——東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戰後,地球各國始悉其虛實也。”

別信電影!“東亞病夫”不是日本人發明,而是這個外國人起的!

梁啟超

梁啟超在《新大陸游記》中就作如是說:“而稱病態畢露之國民為東亞病夫,實在也不算誣衊。”魯迅、陳獨秀等思想家也多次稱中國為“病國”、“病夫”。

這種並非侮辱和嘲諷的定位,反映了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的窘境。

當時的中國老大不死,且不說被英法列強欺負,就連自古以中國為師的日本,都輕而易舉地在甲午戰爭中打敗了曾經的老師。自此以後,中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被視作東亞病夫。“東洋病夫”一詞雖是濫觴於晚晴,但卻是“發揚”於民國。

奧運會折戟遭到嘲諷

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中國申報了近三十個參賽項目,派出了140餘人的代表團。在所有的參賽項目中除撐杆跳高選手進入複賽外,其他人都在初賽中即遭淘汰,最終全軍覆沒。

別信電影!“東亞病夫”不是日本人發明,而是這個外國人起的!

1936年柏林奧運會

中國代表團回國途經新加坡時,當地報刊上發表了一幅外國漫畫諷刺中國人:在奧運五環旗下,一群頭蓄長辮、長袍馬褂、形容枯瘦的中國人,用擔架扛著一個大鴨蛋,題為“東亞病夫”。從此,“東亞病夫”就成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貶稱。

別信電影!“東亞病夫”不是日本人發明,而是這個外國人起的!

諷刺漫畫

但是,中國的武術給西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德國民眾的熱烈歡迎。當飛叉王鄭懷賢表演完畢,納粹首領希特勒還興趣十足地要看看他的飛叉到底是何東西。

直至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二十三屆奧運會,憑中國射擊選手許海峰摘下第一金,才正式擊碎“東亞病夫”的稱號!

不忘歷史,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祝願偉大祖國越來越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