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好”也許只是為了滿足你的虛榮心,是否想過它的殺傷力!

有多少父母以“愛”名義綁架了兒女?有多少以愛的名義去做滿分的父母?卻忽略自己和孩子是兩個獨立個體。用自己的三觀去狠狠幹涉孩子的生活是一種錯誤。

張幼儀父母、兄長“為她好”,給她找了一個門當戶對的大戶人家——徐志摩,為此她放棄了完成學業的念頭,卻以離婚收場。

活成了父母的提線木偶

前同事從小就很聽父母的話。因為父母不想讓她離家太遠,高考結束後,想去北京求學的她只能填報家鄉的一所大學;因為父母認為體制內的工作穩定,畢業後她匆匆回家考了公務員,然後成了基層辦事處的一顆螺絲釘;因為父母急著抱外孫,她便早早地結了婚,生了小孩。

她說:“我感覺自己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一天,只是為了父母的期待而活。父母總說這是為了我好,卻讓我早早就失去了實現我想要的人生的無數種可能。我本打算趁年輕到大都市裡好好闖蕩、奮鬥一番,可如今因為已經在家鄉結婚生子,人生就基本上被定型了,這輩子的夢想,也只能夢裡想想了。”

我們都是為了你好”,有多少人曾經因為這句話,像她一樣,活成了父母的提線木偶?一個人在每次面對自己的人生重大選擇的時候,竟然毫無自主權可言,這是多可悲的一件事。

“為你好”也許只是為了滿足你的虛榮心,是否想過它的殺傷力!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個人意志的延伸。父母覺得好的,未必是孩子喜歡的。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意志力。

請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讓他們在追求自我的時候,總是習慣用這句話干涉他們的自由意志,到頭來只是滿足了你們,卻徹底犧牲了孩子本可以有機會去掌控自己人生的莫大樂趣和精彩。

不要讓孩子一生活在得不到自我滿足的遺憾中。

美國一位化學家在獲得諾貝爾獎後,有記者在採訪時問他:“是什麼原因使你獲得了諾貝爾獎?”

化學家說:“這和我三歲時打翻一杯牛奶後母親給我的教育有關。”

原來,化學家小時候有一次不小心打破奶瓶,把牛奶撒了一地。但他的母親不僅沒發火,反而笑著說:“你真會開玩笑,把家裡變成了牛奶的海洋。既然已經灑了,我們來討論一下如何清理它吧!你是想用拖布拖掉,還是用海綿吸掉呢?”

化學家選擇用海綿吸乾,正打算開始清理時,母親卻問他:“要不要一起在牛奶裡玩幾分鐘?”然後母子倆就再滿地的牛奶裡開心地玩了一會兒。

清理完牛奶後,母親說:“下一節課,我們學習如何拿瓶子才不會摔破。”

接著母親找來一箇舊奶瓶,裝好水,蓋上蓋子,並告訴兒子應該把手握在什麼地方。經過嘗試,化學家就此學會了怎麼拿好奶瓶。

正是這樣的經歷,讓他知道:不用懼怕犯錯,學會從錯誤中得到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害怕孩子犯錯,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學到了什麼。

既然錯誤已經發生,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問題、承擔起因自己犯錯而導致的不良後果,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時候,面對問題,父母只是利用憤怒,希望孩子學到一個教訓。家長也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一味的責怪,只會讓孩子今後為了逃避被責難習慣性想要掩蓋自己的錯誤,這樣是不可能成長的。

你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犯錯後能勇敢知錯就改,還是永遠粉飾太平地向你隱瞞或撒謊呢?

為你好要學會減少和孩子的權利之爭,提升孩子的成就感,給予孩子自己掌握生活方式的權利。

“為你好”也許只是為了滿足你的虛榮心,是否想過它的殺傷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