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三天可見》謝娜篇,過得好有很多種方式,不一定要大家覺得

標題打的似乎是明星社交類節目,就是有點類似訪談節目,姜思達跟著明星一起待個三天。其實我個人覺得有點像騰訊之前的一個節目——許知遠的《十三邀》,只不過許知遠會比較偏向知識分子,請來的咖都比較大,聊得也比較深入,許知遠本人也是有學問的。而姜思達這邊,給我的感覺就是他會更偏向感性認識,情感方面比較細膩,偏向藝術類。

《僅三天可見》謝娜篇,過得好有很多種方式,不一定要大家覺得

第一期請的是謝娜,不得不說看完這期節目我就原諒了近年來網絡上對於她的種種惡評。我並不知姜思達口中當年謝娜如恩人一般在微博上幫她說話是怎麼一回事,兩人的淵源我也並沒有什麼興趣。只不過看了這個節目驚覺自己已經很久沒有見到過謝娜,或者說,完整的謝娜的節目。年少時我們都看過快樂大本營,每個週六,如約而至,其實這樣的綜藝主持人熟悉得就好像我們生命中真實存在過的人一樣。因為自己時間得忙碌,這幾年很少看快樂大本營了。就像她在節目裡說的,當年看她節目的觀眾現在都長大了。其實以前喜歡大本營,更喜歡的是吳昕,不過我看了這期節目,突然發覺謝娜與我記憶中的那個人不太一樣。也許是我自己在成長,看待事情的角度也變得不同。

《僅三天可見》謝娜篇,過得好有很多種方式,不一定要大家覺得

我大體可以理解姜思達對謝娜的評價,她是一個十分完整的人,不破碎,不殘缺,積極陽光,找不出她的不正常,她太正常了,她就像是我們身邊的人。那個為了一點錢和街頭小販花了大半個小時費唇舌的大媽,那個買東西第一時間看的是價格的生育過每天雞毛蒜皮家長裡短的親戚,更有甚者,是那個在雙十一瘋狂讓你蓋樓的朋友,那個瘋狂給你發拼多多鏈接的人。但是她們也可能是那個在你生病急需錢的時候第一時間二話不說直接掏給你的仗義朋友,很難說他們有做錯了什麼,她們很正常,她們愛錢,看著有一點點俗,但是也許也是真正領略過生活的苦的那群人,所以更加懂得,也更加珍惜,安穩的生活和錢的重要性。她們過得,很敦實,原諒我用敦實這樣一個詞,給人的感覺就是她們這樣的人是生活在泥土裡般的實在,一點也不虛無縹緲。這樣的人有很多,精打細算著自己的小日子,有點惡魔和滑頭又如何,可以諒解。但是注意我說的是,不要傷害到別人,不要以損失別人的利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做的話,是沒有任何解釋的,即使,你曾經歷過十分糟糕的事,這些東西只能成為追根溯源的源頭,不是進行某些糟糕行為的藉口和理由。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每一次小事的背後最後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而這發展又往往是十分不在人的預料內的,因此,雖然我並不反對這類人,但我並不喜歡,生活中的這類人。這樣的人,讓人覺得很沒勁。

《僅三天可見》謝娜篇,過得好有很多種方式,不一定要大家覺得

其實,有時我們總在尋找生命中那些不正常的人,為他們的殘缺和缺憾而讚美謳歌,但是像我到了如今的年紀,才發現原來做一個正常人其實也十分不容易。但我還是秉持著和姜思達一樣的觀點,我更喜歡的,仍然是那些不完美的,殘缺的人。古人云,“人無癖不可與之交。”深以為然,一個人,之所以成為人,不僅僅在於他能夠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而在於他在逐漸明白生活的真諦後決定如何度過自己的生活,成為一位怎樣的人,散發出自己的光彩,而非汲汲營營成為一位庸眾。“這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正如斷臂的維納斯會更有質感,人也是一樣,當你活得越來越平凡,你就不再是那個曾經雀躍著的小太陽了。

《僅三天可見》謝娜篇,過得好有很多種方式,不一定要大家覺得

從我個人來講,我是欣喜能看到謝娜身上的這種變化的,這其實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然過程,每個人,都會經歷童年,少女,成人,孕育下一代,中年,逐漸老去這樣的階段,每個人都逃不過的。逐漸成熟,也意味著更好更早地與生活握手言和。其實可以明顯感受到了謝娜身上的少女感消失了,她的臉變得很奇怪,有些僵硬。但是可喜的是,她的身上多了一些沉穩和堅毅,也許是女人當了媽媽都會如此,為母則剛。節目裡問的問題,我想也是很多人好奇的問題,“要不要改變自己的風格”。即使她不承認,她確實是改變了,也許她自己非常反感的改變風格,根本不用勉強自己,正如她說在大本營的主持是靠本能,她現在也完全可以靠本能慢慢改變自己的風格,她本身就是一個本能大於思考的類型的人。這並不是旁人口中的“沒文化”,本能的人靠本能吸引同樣類型的觀眾,靠腦子的用腦子吸引屬於另一類型的觀眾,大家各走各的,聞道有先後。只抓住她的弱勢大肆批評而對她的長處充耳不聞,這就是真正的網絡暴力。

《僅三天可見》謝娜篇,過得好有很多種方式,不一定要大家覺得

我很欣喜,自己年少時喜歡的人,如今雖然淡出大家的視野,但她能更好地過好自己的家庭生活,對自己的生活,有計劃,無慾無求。依然保持初心地為得到而快樂,得不到而坦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